笔趣阁 - 游戏小说 - 网游之传奇巅峰在线阅读 - 单章:只为首届中国华服日而贺,本章内容取自网络

单章:只为首届中国华服日而贺,本章内容取自网络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的中国华服日,我选取了一些网上的内容节选,至于为什么不自己写呢,因为作者有些激动,情绪冷静不下来。特此声明:本章为特殊章,与本书没有任何关系。

    一:新时代,新华服,新青年!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华服之美,一梦千年,将千年的文化沉淀其中,华而大气,美而高雅。我国是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在衣着形制上都有着自己的礼制,而每个朝代的华服都蕴含着那个朝代人民的生活变化,生活习俗,生活态度,折射着一个个朝代的风霜历史,但不变的是千年来华夏民族对美学的追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城墙上的思慕望穿秋水,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庄姜的优雅过千古而来,服章之礼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汉服之美。

    二:汉服演变史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朝

    三:

    曲裾

    主要形制:曲裾深衣和直裾

    特点: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首先是曲裾深衣,具有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的显著特点,其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方面,有宽窄两种样式,袖口大多镶边。同时,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魏晋南北朝

    襦裙

    主要形制:襦裙

    特点: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

    齐腰

    襦裙

    主要形制:齐胸、齐腰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坦领

    特点: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

    宋朝

    袄裙

    主要形制:袄、襦、衫、褙子、半臂、宋裤、圆领袍、襕衫等

    特点: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裤子逐渐在宋朝开始流行,通常上配抹胸以及一层或多层长褙子。

    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

    明朝

    立领

    主要形制:明制披风、比甲、袄裙、曳撒、道袍、圆领袍、立领

    特点: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内容选自网络)开宗明义,在我四:看来,华服就是华夏衣冠,就是汉服。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简单,汉族在先秦时代本就是华夏民族,也就是说,华夏民族是汉族之别称,那么,华夏衣冠也就是华服,理所当然是汉族的礼乐衣冠,也就是汉服。

    但是这个解释并不能让同袍们满意,因为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引进西方国族概念,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于是华夏之“华”,同时又有中华民族、所有中国人是意。因此,同袍们的顾虑就来了,华服到底是华夏衣冠,还是中国所有民族服饰之总称?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全国同袍争论不休,甚至要抵制“中国华服日”的缘由所在。任何一个运动,一旦概念问题没有形成共识,很容易会造成运动中持不同意见的实践者相互决裂,甚至相互抵制。比如,辛亥革命时期,革命阵营就有各种派别,以及其他派别,相互有隔阂,造成革命力量的不统一。而今的文化复兴运动,同样如此,达成一种共识,甚至相互理解,避免历史教训,是需要缜密思考的。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共识,乃是华服本质上就是华夏衣冠,是汉服的别称,而不是地球上所有看似华美的衣服的总称。我们常常会在汉服活动中引用古语“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义之大故称夏”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争议的句子,言外之意,华服的第一层概念是“服章之美”,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那就失去了华夏衣冠的本义,因为全球历史上,看似华美的衣服比比皆是。但是,为何在华夏语境之下,华夏衣冠是走到了衣冠之美的最高层次,用以代表中国呢?

    其实很简单,华夏民族经过几代先祖的创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文明的民族,华夏民族以其高度发达的礼乐制度享誉全球。而此时得华夏衣冠也就脱离了感官之美这样一个低层次的概念,而上升为与华夏礼乐制度相统一的文明之服饰。

    也就是说,华夏衣冠四个字,既包含了美的涵义,同时也是礼乐文明的载体。那么,双重标准之下,也只有华夏民族的服饰成为天底下化民成俗的唯一服饰体系。历史上,任何民族皆有衣冠,甚至在中华地界受欢迎,但是始终无法进入到华服之列,而且必须被衣冠上国的汉服所归化。

    为什么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世界来华人士的衣服不能列入华服呢?为什么华服只能是汉族的独有的民族服饰呢?除了以上诠释之外,我们可以从汉文化的精深之处探赜索隐,以正大义。

    首先,必须是符合华夏之道,也就是汉文化哲学标准也就是华夏之道的服饰体系才能称之为华夏衣冠,或汉服。汉服的制作设计,每一个细节皆有文化蕴含其中,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整个汉服的形制就是中国哲学最直观的体现。上衣下裳,天玄地黄,交领右衽,道法阴阳,汉服之道,就在这身象法天地乾坤的形制之中。汉服与礼乐相得益彰,堪称中国文化之大象。穿汉服,行礼义,你就抓住了中国文化之大象了。很明显,地球上除了汉民族服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是与华夏之道完全吻合,并且虚心坚守这种衣之“大象”的。华服是华夏之道的载体,很明显,只有汉服与华服是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