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三代的外公家姓黄,祖上是河南人,文三代的外公本是河南乡间一农民,偶遇历史洪流便投身革命,与文三代的爷爷文一代坚定的共产党路线有所不同,文三代的外公一开始投的是国民党,并非他明白其中的意义,而是他伯伯是国民党,伯伯带侄子去谋条出路自然一个路线。 直带到重庆报了那个臭名昭著的特务学校,只学习了三个月重庆便解放了,文三代外公的伯伯自顾不暇随军逃离去了台湾,留下外公在战乱中的重庆犹如丧家之犬般独自流浪。 文三代的外公有心回河南老家,却没成行,一是交通不便,二是和老家断了信,战打起来邮局的人都四散了,谁管寄信这种小事,能保命就不错了,外公也不知河南老家的亲人是死是活,索性不回去,犹如一缕浮萍随波逐流到刚被划成行政中心的潮湿小镇,待稍稍安定下来,掐指一算岁数已经不小,遂打起娶老婆的主意。 文三代的外婆是潮湿小镇邻镇一个旧式家庭的长女,外婆的mama大字不识裹着小脚,是家里的长房大老婆,生养了好几个儿女,却只活了外婆一个,因家里还有一门二房老婆工于心计,拿一种泥膏糖和了水悄悄喂给大房的孩子吃,吃了就拉稀不止,没有抗生素的年月,一个排着一个就拉死了。 也是命如草芥的年月,大房苦于没有证据,加上自己没了儿子,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在丈夫那里完全丧失了说话的资格,二房有两子两女,又粗粗算的点加减法,能帮助丈夫做买卖,渐渐取代了大房的位置,有赶走大房之势。 好在大房心如死灰麻木了,自己的孩子虽被害死,却仍然真心帮助二房扶养其子女,母女两人才在那个旧式家庭有了一席之地,也可以理解成外婆福大命大,一母同胞的弟妹全被害死唯独她活了出来,长齐十几岁,遇到了从重庆漂泊而来的外公,据外婆原话外公用枪逼着她好的,其中细节无法详述。 文三代的外公外婆在潮湿小镇安了家,外公读过书,去税务局谋了份差事,没过多久就生育了一个女儿,外公十来年没有见过亲人,外婆对他来说只是爱人并非亲人,眼见三十几了终于有了一个亲生的女儿,自然疼爱的不得了,税务局油水大,尿片都用新毛巾,还把外婆的mama接了来照管小孩,再不用受二房的气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幸福。 直到四年后,才生了黄家老二,也就是文三代的mama,生不逢时赶上了饥荒,粮食不够吃,外婆饿着也产不出奶,黄二便跟着挨饿,靠一点子米糊糊勉强掉着命,倘若只是挨饿还好些,长起两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