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关芝琳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是香江影响力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慈善机构。 东华三院前身是东华医院,一间位于庙宇内的中医诊疗亭。1931年,东华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三所医院合并,组成现在的东华三院。 东华三院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慈善募捐活动,募集善款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东华三院和tvb从1974年开始合作,每年12月份都会举办一场名为欢乐满东华的慈善筹款晚会,向全港爱心人士募捐。该节目时长超过六个小时,一直延续几十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全球最长寿的电视慈善筹款节目。 香江慈善业发达,保良局、乐施会、宣明会,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慈善机构和信托有上千家。除了赛马会、红十字会这些政府发起组织的慈善机构外,绝大部分是由富豪家族发起的爱心基金。 究其原因,除了积善行德福荫子孙外,也有不少现实因素在内。比如,有些富豪早年靠着捞偏门起家,上岸后自然希望将自己洗白白。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给自己戴上一顶慈善家的帽子,既是为了博取名声,也是为了换取一张护身符。 此外,按照香江法律,慈善捐款可以免税25。这也促使不少富豪家族成立慈善基金,管理家族资产,以此规避高额遗产税。 “居然这么多人什么时候香江人这么有爱心了” 文华酒店宴会厅一角,叶容天从侍应生手中接过一杯红酒,微抿一口,忍不住嘲讽了一句。 大厅内熙熙攘攘,到处是盛装礼服的贵妇绅士,金发碧眼的鬼佬也有不少。 一个个手上都端着高脚杯,举止彬彬有礼,脸上笑容优雅得体。或者坐在桌边低声笑语,或者三五成群聚成一个小圈子,高谈阔论。时不时举起酒杯,向路过的熟人微笑致意。 这哪里是什么慈善筹款会,分明是一个时尚名流的交际派对。 “有怡和和汇丰的面子,来得人自然就多。” 叶容天身旁,史丹尼西装革履,一身正装打扮,容光焕发。 史丹尼也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级别的筹款会,只不过以往他只是不起眼的小角色,现在则顶着方舟投资总经理的光环,是香江投资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心情自然迥然不同。 “沈弼怎么还没来” 叶容天极目四望,没有找到这位香江赫赫有名的财神爷,眉头微微皱起。 叶容天对这种浪费表情的派对不是特别感冒,等了半天,正主还没赶到,心情多少有些不耐烦。 “应该快了。义拍会还有半个时辰才正式开始,我看大班王多半在最后时刻才会登场。” 史丹尼抬腕看了看表,笑着说道。 贵人事多。像沈弼这样的大人物,一天到晚各种应酬交际不知凡几,现在说不定还在哪家酒店赶场,能正点赶到就算不错了。 “老板,那边有几个熟人,要不要过去认识一下” 史丹尼朝大厅中间指了指,几个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中年男子,站成一圈,谈笑风生。 “你去应酬吧,我就不过去了。”叶容天摆摆手道。 史丹尼作为方舟投资总经理,平时自然少不了各种交际应酬,和业内人士打交道联络感情。像今天这种场合,正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场所。 倒是叶容天这个老板,一直隐于幕后,对于这种人情往来兴趣缺缺。当然,这也要分对象,如果中间站着得是包玉钢、李嘉臣之流,叶容天现在肯定已经屁颠屁颠跑上去四处派发名片了。 此次慈善义拍活动发起人是东华三院,承办方是文华东方集团。义拍会现场就设在文华东方酒店三楼可以容纳千人的宴会大厅。 叶容天选了一个靠窗位置坐下,一边品尝美酒,一边欣赏窗外遮打花园的美景。 遮打花园建成于1978年10月,以保罗.遮打爵士的名字命名,原址是香江木球会,因此又被香江人戏称为“打波地”。 “先生,我在这里休息一下,你不会介意吧” 香风扑鼻而来,打断了叶容天的思绪。
叶容天正待转头,一只定窑白瓷一般完美无瑕的玉手已经伸了过来,扯开藤椅,在叶容天对面施施然坐下。 叶容天从窗外收回目光,打量对面这位不请自来的美女。 年轻女子一身碎花洋裙,年约二十来岁。身材高挑,容貌妩媚,一头亚麻色长卷发侧放一边,露出纤细莹白的脖颈和一侧香肩。眼睛大而明亮,有如一面纯净的湖水,望之清澈见底,当你想要一探究竟之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已深陷其中。 果然是一个绝代尤物。 “关小姐屈尊赏脸,是鄙人的荣幸。” 叶容天含笑说道,尽显绅士风度。 叶容天只看了一眼,就认出眼前这位年轻女子的身份。 “你认识我” 关芝琳偏头一笑,眼波流转,风情万种。望着叶容天上下打量,她对当面这位年轻人也满是好奇。 年少俊秀,举止儒雅有礼,既没有一般年轻人的拘谨,也没有世家纨绔的轻狂。嘴角虽然挂着谦逊的笑容,眼神中却暗藏居高临下的傲气。 长发披肩,一袭米色风衣,在这样庄重的场合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穿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却让人感觉再恰当不过,好像他天生就应该这样无拘无束任性自由,让人一见难忘。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不待叶容天回答,关芝琳又秀眉微皱,苦苦思索,却始终想不起自己在哪个场合见过这个年轻人。 关芝琳经常混迹于名流社交场所,也结交过不少世家子弟年少俊彦,却似乎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像叶容天这样特别。 “叶某只是无名小卒,哪有缘分和关小姐见过面倒是关小姐名满香江,叶某如果连关小姐都不认识,岂不是有眼无珠” 叶容天哈哈一笑,恭维了美女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