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摛藻为春
唐易暂时收回思绪,说了声,“跟我走吧!”出了门,开车载着廖沫儿去了一家把子rou老店。
巧了,他们去的,恰好就是锦毛鼠之前去过的那家店,不过他们俩自然是不知道。这家店在一条巷子里,口味确实一级棒,人家这可真是rou香不怕巷子深。
其实唐易也挺喜欢吃把子rou。不过,这东西吃起来很容易酣畅淋漓,一口米饭一口rou,配上什么炸鸡蛋、炸辣椒、炸豆腐什么的,免不了大口,所以吃这个,速度很快。
这家把子rou店的客流换茬也很快,一拨吃完了,这桌子刷刷刷一收拾,接着换另一拨坐下。
这样的店也没有包间。好在他们来得早,午饭高峰还没来呢,能选个比较僻静又舒服的座儿。
等到唐易吃完的时候,廖沫儿却还在慢条斯理地吃着。唐易本想说一句“你这样吃rou很没劲”,但话到嘴边又忍住了。
正在此时,唐易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来电是老谭,心想他们不是“吃大餐”去了么?而且知道自己和廖沫儿吃饭,难道有事儿?便压低了声音,“是不是有事儿?”
“对,有大事儿!”老谭的声音透着激动。
“什么事儿?”
“电话里说不清楚,你赶紧回来吧!”老谭也不把廖沫儿当什么重要的人物。
唐易看了看廖沫儿,“实在不好意思啊,廖小姐,我家里有点儿急事儿,得先走一步了。”之所以不说店里有事儿,是怕廖沫儿又要一起,既然老谭说大事儿,那自然得避开她。
“有你这么请吃饭的么?”廖沫儿话音未落,她的手机也响了起来,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略加犹豫,还是接了起来,“现在说话不方便,马上打回去。”
“山州突然出现一笔大买卖!我已经派人过去了,你正好在,先支应着。”来电话的,是廖沫儿的老爸,虽然廖沫儿说马上打回去,但是他还是低声先说了事情的重要性。
廖沫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对唐易说道,“好了,你运气不错!我也有事儿,下顿饭再找你,唐大地主。”
“你去哪儿,我开车送你回去。”唐易是开车带她来的。廖沫儿离开文化市场后,并没有开车去古玩街,而是把车开回了山海会馆,然后打车去了古玩街。她思虑还是很周详的。
“不用了,你走吧。”
唐易一听,知道她要立即回电话,便也没多客气,开车返回了阁宝多。
一进店门,毛逐坐在八仙桌旁,无聊地抽着烟。
“老谭呢?”
毛逐朝里间努了努嘴,“里间,你进去吧。”
进入里间一看,除了老谭,居然有一个民工打扮的人,三十来岁,头发上还有不少脏灰,正坐在沙发上喝茶,一看唐易进来,立即站起身来,“你就是老板?赶紧定价,不收的话我好去别家。”
老谭笑道,“你总得让我们老板看看东西吧?”说的时候,眼神之中透着肃穆,加上老谭说有大事儿,唐易自是不敢怠慢,“对啊,我先看看,好东西我们不怕花钱。”
民工这才从怀里掏出一团皱巴巴的报纸,打开,拿出一方玉印来。
羊脂玉!
唐易一见,眼睛陡然一亮,“你放桌上,我上手看看。”
民工想必给老谭看过,估计也是没有手对手交接,便将这方玉印放到了桌上。
这是一条长方印,底部大约四厘米见方,玉质又白又腻。都说羊脂玉难得一见,而且没有公论,一千个人恐怕得有一千种对羊脂玉的定义,但是这方印,唐易是一眼的感觉,如果这都不是羊脂玉,那就没什么是了!
玉质是一方面,关键是这方印的形制也太不简单了。底部方正,中部开始有点儿随形,雕了一条龙,配合祥云纹,盘旋而上,而龙头恰好在玉印顶部高昂。
这不是一方普通的玉印!这是宫里的东西!再确切点儿说,这不是玉印,这是玉玺!
唐易翻看印文之前,又看了一眼老谭,老谭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翻看了一下印文,虽然是反着的,但是唐易端详了一下,还是认出来了。
摛藻为春!
唐易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又将这方玉玺看了一遍。
没错,这是乾隆皇帝的自用玉玺!
摛藻,大致是个引申的意思,就是弘扬文华。紫禁城御花园里,还有一个摛藻堂,这地方,就是乾隆年间修建的,当时主要用来存放。
只有皇帝自用的印,才能叫玺。皇帝的玺一般都不是一个,用途也各种各样,包括收藏用玺。就比如乾隆吧,就有很多著名的收藏用玺,像“古希天子”圆玺,“太上皇帝”圆玺,在很多传世的书画珍品上都出现过。
“古希天子”圆玺现在下落不明。而“太上皇帝”圆玺一直不断在各大拍卖会上出现,2007年的成交价是3000多万,后来再度上拍,成交价7000多万,而最近的一次拍卖,成交价变成了1.6亿!
乾隆这个皇帝,非常喜欢收藏,也非常喜欢玉。他的玺,是历朝历代皇帝当中最多的,据说有1800多方,其中光是玉质的,就有600多方。
当然了,同样的印文,有时候不止一方玺。但是乾隆皇帝对玉器很精通,没有一方玉玺不是顶级的玉材,不管是什么白玉黄玉碧玉墨玉汉玉等等。
这么多玉玺,除了燕京故宫和台岛故宫收藏了一部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私人收藏,其中以法国居多。这里面和清末八国联军有关系,当时法军驻扎在寿皇殿,这地方,是乾隆存放先皇和本人玉玺的地方。
近水楼台先得月,抢东西也是这个理儿。
除了国外的私藏,国内民间也有,但是数量不多,也很少有公开的资料。
这“摛藻为春”阳文方印,作为乾隆的自用玺,是有记载可查的。根据唐易的了解,当年也不止做了一方,但他也不知道做了几方,更不知道都流向了哪里。
但无论如何,出现在一个民工打扮的人手里,这真是匪夷所思。
巧了,他们去的,恰好就是锦毛鼠之前去过的那家店,不过他们俩自然是不知道。这家店在一条巷子里,口味确实一级棒,人家这可真是rou香不怕巷子深。
其实唐易也挺喜欢吃把子rou。不过,这东西吃起来很容易酣畅淋漓,一口米饭一口rou,配上什么炸鸡蛋、炸辣椒、炸豆腐什么的,免不了大口,所以吃这个,速度很快。
这家把子rou店的客流换茬也很快,一拨吃完了,这桌子刷刷刷一收拾,接着换另一拨坐下。
这样的店也没有包间。好在他们来得早,午饭高峰还没来呢,能选个比较僻静又舒服的座儿。
等到唐易吃完的时候,廖沫儿却还在慢条斯理地吃着。唐易本想说一句“你这样吃rou很没劲”,但话到嘴边又忍住了。
正在此时,唐易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来电是老谭,心想他们不是“吃大餐”去了么?而且知道自己和廖沫儿吃饭,难道有事儿?便压低了声音,“是不是有事儿?”
“对,有大事儿!”老谭的声音透着激动。
“什么事儿?”
“电话里说不清楚,你赶紧回来吧!”老谭也不把廖沫儿当什么重要的人物。
唐易看了看廖沫儿,“实在不好意思啊,廖小姐,我家里有点儿急事儿,得先走一步了。”之所以不说店里有事儿,是怕廖沫儿又要一起,既然老谭说大事儿,那自然得避开她。
“有你这么请吃饭的么?”廖沫儿话音未落,她的手机也响了起来,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略加犹豫,还是接了起来,“现在说话不方便,马上打回去。”
“山州突然出现一笔大买卖!我已经派人过去了,你正好在,先支应着。”来电话的,是廖沫儿的老爸,虽然廖沫儿说马上打回去,但是他还是低声先说了事情的重要性。
廖沫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对唐易说道,“好了,你运气不错!我也有事儿,下顿饭再找你,唐大地主。”
“你去哪儿,我开车送你回去。”唐易是开车带她来的。廖沫儿离开文化市场后,并没有开车去古玩街,而是把车开回了山海会馆,然后打车去了古玩街。她思虑还是很周详的。
“不用了,你走吧。”
唐易一听,知道她要立即回电话,便也没多客气,开车返回了阁宝多。
一进店门,毛逐坐在八仙桌旁,无聊地抽着烟。
“老谭呢?”
毛逐朝里间努了努嘴,“里间,你进去吧。”
进入里间一看,除了老谭,居然有一个民工打扮的人,三十来岁,头发上还有不少脏灰,正坐在沙发上喝茶,一看唐易进来,立即站起身来,“你就是老板?赶紧定价,不收的话我好去别家。”
老谭笑道,“你总得让我们老板看看东西吧?”说的时候,眼神之中透着肃穆,加上老谭说有大事儿,唐易自是不敢怠慢,“对啊,我先看看,好东西我们不怕花钱。”
民工这才从怀里掏出一团皱巴巴的报纸,打开,拿出一方玉印来。
羊脂玉!
唐易一见,眼睛陡然一亮,“你放桌上,我上手看看。”
民工想必给老谭看过,估计也是没有手对手交接,便将这方玉印放到了桌上。
这是一条长方印,底部大约四厘米见方,玉质又白又腻。都说羊脂玉难得一见,而且没有公论,一千个人恐怕得有一千种对羊脂玉的定义,但是这方印,唐易是一眼的感觉,如果这都不是羊脂玉,那就没什么是了!
玉质是一方面,关键是这方印的形制也太不简单了。底部方正,中部开始有点儿随形,雕了一条龙,配合祥云纹,盘旋而上,而龙头恰好在玉印顶部高昂。
这不是一方普通的玉印!这是宫里的东西!再确切点儿说,这不是玉印,这是玉玺!
唐易翻看印文之前,又看了一眼老谭,老谭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翻看了一下印文,虽然是反着的,但是唐易端详了一下,还是认出来了。
摛藻为春!
唐易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又将这方玉玺看了一遍。
没错,这是乾隆皇帝的自用玉玺!
摛藻,大致是个引申的意思,就是弘扬文华。紫禁城御花园里,还有一个摛藻堂,这地方,就是乾隆年间修建的,当时主要用来存放。
只有皇帝自用的印,才能叫玺。皇帝的玺一般都不是一个,用途也各种各样,包括收藏用玺。就比如乾隆吧,就有很多著名的收藏用玺,像“古希天子”圆玺,“太上皇帝”圆玺,在很多传世的书画珍品上都出现过。
“古希天子”圆玺现在下落不明。而“太上皇帝”圆玺一直不断在各大拍卖会上出现,2007年的成交价是3000多万,后来再度上拍,成交价7000多万,而最近的一次拍卖,成交价变成了1.6亿!
乾隆这个皇帝,非常喜欢收藏,也非常喜欢玉。他的玺,是历朝历代皇帝当中最多的,据说有1800多方,其中光是玉质的,就有600多方。
当然了,同样的印文,有时候不止一方玺。但是乾隆皇帝对玉器很精通,没有一方玉玺不是顶级的玉材,不管是什么白玉黄玉碧玉墨玉汉玉等等。
这么多玉玺,除了燕京故宫和台岛故宫收藏了一部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私人收藏,其中以法国居多。这里面和清末八国联军有关系,当时法军驻扎在寿皇殿,这地方,是乾隆存放先皇和本人玉玺的地方。
近水楼台先得月,抢东西也是这个理儿。
除了国外的私藏,国内民间也有,但是数量不多,也很少有公开的资料。
这“摛藻为春”阳文方印,作为乾隆的自用玺,是有记载可查的。根据唐易的了解,当年也不止做了一方,但他也不知道做了几方,更不知道都流向了哪里。
但无论如何,出现在一个民工打扮的人手里,这真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