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南洋六条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南洋六条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三十七章南洋六条第一百三十七章南洋六条

    一番繁文缛节,歌舞庆祝,自不提,南洋女郎之妖娆,不在印-度女郎之下,只是皮肤有些黑,未免不美。不过,一些回回商人,带来西方女奴,倒是金发碧眼,别有风味。个中滋味,此间不提。

    而这一场大会最重要的不是别的。正是何夕的讲话。

    其实,何夕此刻的讲话,也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毕竟,何夕已经与南洋各国进行了私下的沟通。大部分强国在事先都知道何夕要讲什么。什么,你不知道。只能说你的国家在南洋没有什么影响力,更没有实力。给你说,不给你说,都是一样的。

    何夕站在高台之上,用汉语说道:“南洋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夏,无风霜苦寒之痛。一年可以数熟,正是风下之地,天赐之国,奈何多年以来,各自厮杀。血流成河,大明南下,正是为结束这一切而来的。”

    随即何夕提出了南洋六条。

    第一条,朝天子。

    这一条是所有条款的前提,确定南洋诸国与大明臣属关系,就是大明保护南洋诸国,而南洋诸国要对大明朝贡,大国可以直接去南京,一些小国可以在旧港。

    并且对朝贡的方式,每年的贡品多少,都作了规定。

    何夕很显然没有对厚往薄来那一套手下留情,连提都没有提,直接确定了,南洋的朝贡模式。

    每年年底之前,必须有贡品到位。按各国规模大小,确定。大概是每国税入的百分之十。甚至如果的确太穷,可以协商的。其实这已经算宽大了。之前满者伯夷屡屡打平叛战争。为什么?

    归根到底是钱的问题。

    第二条,就是定边疆。确定边疆之后,各自不得侵犯。

    当然了,这里何夕玩了一个花招。他确定的边疆是各国能够控制的地方。但是整体上来说,南洋是地广人稀。如此一来,就有了很多无主之地。

    虽然说,这些无主之地。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但是仅仅是而今,将来就不是了。而作为南洋霸主,这些无主之地,直接被划到了大明的盘子里。

    第三条,保王室。

    就是大明尊重各国王室,保证各国王室的继承权,各国王室的继承人,都要报备给大明,大明原则上不会干涉。但是一旦国内出现了继承权问题,或者权臣篡权。大明将为各国王室主持公道。

    正因为这两点,得到了几乎所有南洋小国的支持。

    也正因为这两点的支持,下面才有了何夕夹杂私货的。

    第四条,交商贸

    各国都必须支持海贸,这其实不用强调,南洋各国靠海吃海,很多岛国,是离开海贸都活不了的。这里最主要的细节,是打击海盗协议,各国要相互配合,打击海盗。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大明商人。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大明商人今后在各国,就是特权人士,一般国家不敢乱来。

    第五条,同文字

    南洋各国,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不要说,而今了,就是后世,印尼的语言种类之多,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何夕提议为了交流方便,一律用中文,各种文书书面语,也必须是汉语。

    否则出了问题,大明不会主持公道。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汉语,何夕决定在旧港,新州,三宝三地,分别设学校,让各国子弟学习汉语。

    这也是何夕心中儒道南传的三个据点。不过,这仅仅是在规划之中。要确定下来,何夕必须去京师走动一二了。但并不妨碍他说给这些人听。

    当然了,这里有一个隐含的不强制推行的条款,那就是质子。

    来学习汉语的各国人士,最好是各国确定的继承人。当然了,不是也行。但是这些国家不同的做法,大明朝廷这里也会分三六九等的。

    当然了,大明也不可能做出扣押人质的行为。当年朱元璋与方国珍打交道的时候,方国珍就送方关到南京当质子。结果朱元璋将方关送回去了,说如果双方都守信义,要质子做什么,如果双方都不守信义,质子又能做什么事情啊?

    也正是朱元璋这种宽大的态度,让方国珍最后决定投降。

    之所隐含这个条款。何夕更多是为儒学传播,与大明对未来南洋统治者们的影响力而已。

    第六条,衡度量。

    为了贸易方便,何夕提议,所有度量一律用明朝度量。并且宣布,大明港口,今后只用大明度量。

    而今大明三个据点,都是商道要地,更不要说大明有大量的中国货物,也是他们所需要的。大明用大明度量,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或许南洋还是各种度量混乱的情况,但是大明度量衡,必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

    何夕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更不要说,大明刚刚将满者伯夷王朝退下神坛的兵威,这一场大会自然是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南洋所有的国家,都在这盟约上签字用印。

    在做完这一切,何夕更是从故纸堆之中,翻出来春秋时期盟誓的仪式,修建了一个高台,何夕持其牛耳,作为主盟之人。其他人都等而下之。

    而这一套礼仪都是姚广孝搞出来。

    如果一些国内大儒来看,定然说这礼仪之中,有太多走样变形的地方。一来,姚广孝的学问,谈不上是纯儒,他学问广博。但是在礼仪上,就研究不深了,有错乱的地方,也很正常。

    二来,姚广孝本身就是一个藐视礼法的人物。他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让他死扣细节,才是姚广孝的做事风格。再者,南洋这些土包子,谁又知道春秋盟誓礼仪是什么样子的。还不是他姚某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过,这仪式影响很好。

    虽然,姚广孝有一些糊弄人的意思,但是学问不到,是看不出糊弄的地方,大步骤一点也没有错。三牲祭天,歃血为盟,埋书祭地等等。在南洋土包子,眼中神圣而神秘。

    甚至这一套礼仪从此在南洋流传开来了。很是风行了一段时间。

    礼仪也是要与社会现实符合的。最明显的就是切腹之礼。在中国古代,这是封臣对主君的礼仪,将自己心腹大白于青天之下,以示忠心耿耿,或者表露冤屈之类的。

    但是中国在汉代以后,就没有所谓封君封臣了。这礼仪也就不在中国流传。但是日本到了近代,还是藩阀政治,这礼仪自然大行于道。

    而今也是如此。

    这一套盟誓制度,是国君与国君,封臣与国君进行的礼仪,适合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甚至到了战国,就很不怎么流行了。但是南洋这个时代的文明层次,大抵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或许,在很多方面上胜过了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但是就政治体制上,却是有很雷同的地方。

    故而,这一套礼仪也很容易被效仿。因为他们需要这个。

    这一套礼仪制度,也成了儒家南传的先声。

    整个盟会最后一项决议,就是各国全部派出使节去南京朝拜大明天子。而盟书,也是需要大明天子确认的。

    何夕虽然做了很多先斩后奏的事情。但是他也知道,他自己的权力边界在什么地方。做下这么多事情,总是要给朝廷一个交代的。另外,何夕也有自己的一点点私心。

    那就是,他担心朝廷局势有变化。他回去一趟,也好确定他离开南洋的事情。这一次这么多国家一起朝贡,何夕随行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