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十三章 预购

第十三章 预购

    大明公务员第十三章预购第十三章预购

    本来眼神带着笑意的蓝玉,顿时僵住了。连伸出的筷子都停顿了。随即收了回来。说道:“二百万两。何兄,不要开玩笑。这个玩笑不好笑。”

    何夕说道;“这不是在开玩笑。而且我觉得,这个钱,你现在也是有的。”

    现在是蓝玉平生最富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比历史上蓝玉捕鱼儿之战后,还要富有。毕竟俘获北元皇帝,固然是荣耀加身。但是奈何,北元或许有一些奇珍异宝。但是整体上并没有什么财富。毕竟多年征战,当年带过来的一些东西,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至于牛羊马匹,倒是有相当数量。可惜,家财万贯,带毛不算。

    这些牲口太显眼了。蓝玉很难塞进自己腰包之中。朱元璋固然重重有赏,但是以朱元璋的品行,他所赏赐的财物数量上也不是太多的。

    而今的蓝玉乃是高丽王,固然有相当一部分缴获,充当了军费。但是蓝玉私下拿的,也决计不少。二百万两,并不是一个太夸张的数字。这毕竟是一个国家的积蓄。如果大明也能像今日一样,对江南地区上层贵族,全面的清扫。数千万两都不是问题。

    当然了。这里说的数千万两,是指价值,而不是真有这么多的白银。

    蓝玉说道:“不错,明人不说暗话,老子带着兄弟们拼杀,不就是为了这个。这官司打到陛下那里,他也只能默认。何兄,你是为谁而来的?说清楚了。咱们再说下面的事情。”

    此言一出。何夕顿时知道蓝玉误会了。

    蓝玉还以为,何夕所谓的借钱。是狮子大开口,有借无还,以何夕本人的地位断然不敢如此。那就是代背后的人发言了。

    这才有这一句话。

    何夕说道:“我不为谁来?如果,真要是为谁而来,也是为侯爷而来。是,战利品这事情,是各级勋贵的潜规则了。即便是陛下也要睁一只眼闭一支眼。只是咱们陛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侯爷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不讲什么明规则,与潜规则。而且侯爷这些天做得事情,也太过了一点。现在不仅仅我知道,该知道都知道了。”

    “说到底,还想要钱。”蓝玉说道:“如此一件事情,我何不自己去做?献给陛下,还能得个好。何必给你。”

    何夕说道:“因为,我是借钱。真是要还的。”

    蓝玉冷笑一声,说道:“不怕告诉你,我这一次在高丽的收获其实也不多。也就二百多万两。这些田产粮食不能动。那是朝廷在高丽的根据。古玩字画一时间也卖不出价格来。各色铜钱金银,还要方便的出手宝货。也就这个数字了。你何某人借,我怕你还不起。”

    何夕听了。心中暗暗激动。

    须知大明一年盐税也不过这个数字。而且商议现金,太让何夕振奋了。

    这二百万两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解决相当一些问题了。

    不过首先让蓝玉愿意给钱。

    何夕说道:“侯爷。不是我姐,是辽东巡抚衙门借。”随即,何夕从怀中拿出一个包裹。放在桌子上,沉甸甸。打开一看,就是一方印,就是何夕的官印。

    蓝玉一时间皱眉,说道:“你这个何意?”

    何夕说道:“我不仅仅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整个辽东。”

    蓝玉冷笑一声,说道:“还不如代表你自己的。你让我信这方印?太好笑了。”

    何夕细细想来,的确有一些不靠谱。

    大明朝廷,以及各级政府,还没有向私人举债的先例。而且,即便是蓝玉身为侯爷,但是面对整个大明体制,也是弱势的一方。也就是说,如果朝廷不还钱。将何夕罢官。蓝玉也未必有办法。

    蓝玉之前的身家,也未必有二百万两的四分之一。可以说这一笔钱财,几乎是蓝玉这辈子最大的一笔横财了。之后很难有同样的机会了。即便打下日本。蓝玉也未必能收刮出来同样的财富了。

    毕竟蓝玉不知道日本金银多。但是他知道日本人很穷。

    德川家康最喜欢吃的就是萝卜干,腌萝卜,也能看出来端倪。

    能收刮出多少油水来?远远比不上高丽的。

    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解债方式,在何夕看来,还不如何夕自己借,何夕好歹是有一些产业,将来还不了,能拿到何夕的产业。但是辽东反悔了。难不成蓝玉还能从辽东割下来土地。

    简直是笑话。

    什么国债,地方债。都是需要时代背景的。而今即便何夕说破天了,也不会相信这些的东西的。何夕心思一转。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说道:“玄洋社需要补充大量船只,这是之前说好的。侯爷需要多少艘?”

    蓝玉说道:“一百艘。”

    何夕说道:“一百艘五桅大船。共计十万两。不过,要先付款,一年之后交货。”

    蓝玉一愣,说道:“一艘船一千两。不大可能吧?”

    一千两一艘船,其实价格已经很高了。不过那是对小船来说,五桅大船就不一样了。虽然说在明代计算船只大小,是按料,或者石来计算的。石就是载重量。而料就是载重一石所需的木料。其实是一个单位。

    用桅杆来计算船只大小,其实并不科学。但是最小的五桅船,都是两千料以上的。已经胜过了开海之前,沿海水师大部分船只,也胜过了大明民间主流的船只,三桅船。

    不过是原材料消耗,还是技术水平。一千两是很难卖到五桅船的。而今最小的也在一千两三百两以上。而且这船对原材料要求高。特别是桅杆。前文也说过,木头这东西,大圈,价格可就不是城倍的增长。三桅船因为禁海的时候,没有被波及。所以造船技术一直都有保存。但是五桅船,可不是对船只的简单放大。当年造过这些船的人。很多都不在了。船匠的传承体系,更多是口口相传。

    不敢说,而今没有人会造了。但是数量肯定很少。

    一时间也难以扩大。大部分都在官方的船厂。因为只有官家自己的船,不受桅杆的限制。郑和宝船有九个桅杆。可见官方造船厂的技术传承还在,甚至有突破。

    这对何夕来说,完全不成问题。

    甚至可以说,而今造船业的上游产业都在辽东。木头有,而且距离当初开辟木场,也有好几年了。阴干的大木,成批成批的,根本不担心不够用,辽东大木,要多少有多少。作桅杆完全没有问题。

    再加上铁件更是要多少有多少。

    何夕可以将造船业的全部产业链控制在一起,就已经能压低价格了。更不要说。传统的造船业,是一艘艘船打造,简直是艺术品。何夕可以大量利用机械,甚至还能流水线组装。更能压低成本。

    一千两,这个价格何夕好有得赚。具体赚多少。何夕就要回去细细算了。

    何夕没有正面说这个问题。而是问道:“我记得日本淡食,盐是很稀少的。如果玄洋社,卖日本盐,定然很赚钱。我得了朝廷之令。建立辽东运盐司,辽东山海关以东。所有盐政都归我管。我记得,朝廷盐价,好像在四斤一石粮食的地步。对吧。”

    蓝玉点点头,说道:“差不多,就是这个价格。”

    何夕说道:“那我给一石粮食十斤。还是与刚才的一样。不过,只能海外销售,不能买到国内。”

    蓝玉一算说道:“一两近四十斤?二十五文一斤盐?你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