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六章何夕的规划

第一百五十六章何夕的规划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五十六章何夕的规划第一百五十六章何夕的规划

    何夕对未来一直在思考,很多事情,一次又一次的推翻自己的想法,一次又一次重建自己的想法。

    秉承着让大明进入现代化的想法,始终没有变过。但是具体到该怎么做?一个时期的何夕,有一个时期的想法。这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进步的过程。

    何夕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从来不少。

    此刻朱元璋问起,何夕对答如流。

    何夕说道:“陛下,以臣之见,注意分为三件大事,第一为北京的工厂寻找市场。而这市场,应该分为两类,一种是国内的,一种是国外的。”

    “国外的最为简单,那就是对外贸易,加大对外贸易的投入,这一点上,我已经在筹备了。比如降低对出海商户的要求,让中小商贾可以搭船出海。并且派出探险队,去海外寻找更多的市场。”

    “派出官方船队,去天竺,去非洲,去欧洲,加强对外联系,让大明的商品销售出去。甚至不惜战争。”

    “在国内,具体怎么做,我还没有想清楚,但是有一些地方,已经想明白了不少。”

    随即何夕将他预备对河北农业的改变告诉朱元璋。想办法将最先进的农具卖给百姓,并修建水利工程,让百姓扩大耕种面积,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

    从而消化北京,辽东的产能云云。

    何夕之所以,将市场放在第一位。是有原因的。

    原因无他,何夕之所以能拉起一批人,固然是何夕在学术上的造诣,所带来的声望,但实际上,这些声望并不是说没有用,但是用处不大,真正让这么多人都支持他的原因是,何夕能带他们的赚到钱。

    故而,何夕必须让经济发展起来。让跟随他的人都尝到了时代与发展的红利。他们才回继续跟随,如果让他们都赔了,就不用想,这些人一定会摇身一变,成为了何夕的反对者。

    而经过何夕调教过的工厂,比起手工业作坊效率要高出不少。在一些堪称艺术品的手工艺还有所不如,但是在前工业时代,是物资短缺的时代,根本不用担心不需要不需要。需要担心的购买力。

    是的,购买力。

    大明大部分百姓都是赤贫,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根本没有钱卖多余的东西,即便是生产工具也是一样的。

    而且,少数有消费能力的人,消费的东西也与工业生产的大宗商品有着出入,所以,不要看工业体系好像建立起来了。但是如果维持下去,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扩大对外贸易,是何夕能想到的。国内贸易,仅仅是一个补充。

    当然了,这里有一点,何夕并没有说,但是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何夕在怕。

    其实,前文说过,真要算起来,大明六千万人口,在这个时代,才是最大的单一市场。如果能往工业品完全占据大明国内市场,那么支撑起辽东,北京的工业体系,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何夕不敢这样做。

    何夕怕的不是拿些腐儒们,而是怕,在工业产品冲击之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瓦解,从而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毕竟,晚清民国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归纳到这个一个原因上。

    外国人只要在中国大地上赚钱,不需要在收拾局面。所以,就形成了万恶的旧社会,形成了人民的极端贫困。要知道古代中国百姓并不是都如解放前的农村那么穷的。

    甚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人均消耗粮食的数据,还比不过宋朝。

    从农业生产上来说,农业技术革新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清代的粮食亩产是超过宋代的,农村本来应该比历史上要更有钱才是,但是解放前的农村,是普遍破产。日子过的苦极了。

    如果贸然将工业品倾销全国,所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样的?何夕不知道。

    那是将中国其他非工业区当经济殖民地来经营的,时间长了,闹出遍地烽烟,都是有可能的。是以,何夕才想要改造河北的农村,想办法,河北百姓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化为专业化经营的农场。

    这也是何夕为将来更多农村改革做准备。

    毕竟,在大明农村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士大夫们的根基就在农村。在村落。

    如果不解决的话,将来面对的问题更多。

    不过,这一件事情太大,何夕只能做准备,连提都不敢多提。

    只是,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可不是一个好糊弄的。很快就抓住了何夕言语之中的漏洞,开始询问,几句话的功夫,就将何夕的想隐藏的东西,扒得干干净净的。

    朱元璋说道:“这么说?你觉得,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说,将工业体系推广到全国的时候,各地农村会出事?”

    何夕说道:“会有阵痛。”

    朱元璋冷笑一声,没有说话。但是何夕听了,却又一些脸红。

    何夕不知道这个词是谁发明出来的。但是非常高明,一下子化解的问题深度,这种技术进步,社会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自然会让很多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不知道什么样的下场。

    但是什么样的下场,都不能用阵痛来形容?

    那有要人命的阵痛?而且不是要一个人的命,是要一群人,甚至更多人的性命。

    大明底层百姓到底有多脆弱,有多难以承受压力,不用看别的。就看之前的水灾就行了,一场天灾人祸,好几代的人积累就要被清空了。

    而小农经济的瓦解,新经济体系的形成,固然会将很多人带上云端,但是更多人或许要沉入地下吧。所带来的伤害,绝不是一场天灾一场人祸可以比拟的。m.

    这样的事情,说成是阵痛。这真是语言的艺术。

    朱元璋心中沉思了片刻,说道:“这样的事情,不可避免吗?”

    何夕说道:“不可避免。不过,如果徐徐图之,或许事情不会那么严重。”

    朱元璋说道:“徐徐图之?你觉得,你下面那些人,会有徐徐图之的心思,你身后那帮勋贵们,能按捺住不赚钱的心思。你在秘书监,观察到关于私盐的奏疏没有?”

    何夕一愣,说道:“臣没有看过。”

    朱元璋说道:“那就去看看。盐税这些年持续走低,而且越来越少,甚至扬州那边,已经允许盐商募集人手,用来护盐。而在地方上?私盐的比例明显多了。百姓都愿意吃私盐,所以私盐贩子,更是难抓了。”

    何夕用脚指头就知道是为什么?

    自然是辽东盐厂的产量太高了,虽然仅仅可以对海外销售,在成本上,晒盐法有着煮盐法不可忽略的好处。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想办法将盐走私进国内。

    甚至何夕疑心有些怀疑,这一件事情背后是不是蓝玉,或者某一位勋贵主持的。

    所以,何夕已经知道答案了。

    现在的何夕已经三令五申,不许将辽东的盐卖给国内,这个时候能拿到大批量盐,又能送到国内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就是何夕身后勋贵之中的一员。这不用以后,现在这些人现在就已经开始不听话了。

    这让何夕内心之中非常难受,这些勋贵是不能够成为何夕的派系中坚,他必须另外组织自己的嫡系才行。

    至于,反对何夕的人,决计不会停止步伐的,特别是这一次,很有可能改变农村的所有面貌,是在挖士大夫们的根基。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