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二章 推行教化

第一百九十二章 推行教化

    以贵州为例。

    贵州这方土地有着辉煌的史前文明。

    秦汉之际曾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而声名鹊起。

    但在历朝统治者心中,贵州“远在要荒”之地,落后贫穷,交通梗阻。

    只要不发生危及自身统治的事件,保持名义上的臣服,便算万事大吉。

    因此,从来没有一位帝王认真思考过,要将这片土地纳入国家发展的统筹范围。

    倒是喜欢将贵州当作是贬谪罪臣的场所。

    只有朱元璋,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倾力经营贵州的帝王。

    元朝曾在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

    贵州乱不乱,土司说了算。

    大明立国后,明军一举灭了盘踞在川蜀一带的明夏政权。

    贵州土司们见状相继归附。

    洪武五年,故元贵州宣慰使郑彦文及土官宣慰使霭翠、叔禹党、宣慰使宋蒙古歹并男思忠等来朝,贡马及方物。

    当时,云南尚在残元势力的手里,朱元璋对前来归附的贵州各级土司的情况也并不太清楚。

    有鉴于此,朱元璋并未在贵州设行省府县,也未驻军。

    只是改设贵州宣慰使司,秩从三品,仍隶四川行省。

    到了洪武十五年,颍国公傅友德等人平定云南后。

    朱元璋才下令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平凉侯费聚、汝南侯梅思祖署都司事。

    明军在贵州驻军。

    朱允熥查看过五军都督府的档案,十多年来,朝廷先后在贵州境内建立了二十八个卫。

    每卫定额兵员5600名,卫之下设千户所、百户所以掌控地方,令土司势力不敢异动。

    如今整个贵州已布满了大明军队,形成了“诸卫错布于州县”的格局。

    贵州的二十八卫驻军总数近十六万,加上家属、子弟,数量更是惊人。

    这些来自于中原或江南地区的人口,不仅在贵州开垦出大批耕地,还给贵州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工艺与较为先进的商业文化。

    贵州可控扼云南,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所以明朝十分重视。

    只要云南发生叛乱,驻守贵州的军队,就能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主动。

    云南是个特殊的存在,对中原王朝来说很不好管理。

    唐朝灭亡以后,不久大理国就在云贵地区建立了,这个政权建立了三百多年。

    而到了元朝,虽然在原大理国境置云南行省,且先不说元朝仅仅维持了七十余年,元朝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不行。

    到了明朝,明军虽然攻占了云南,但是对云南的收复、治理,归于中央直辖下的再华夏化,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其难点主要并不在于扫清蒙元残余势力,而在于其本土分裂势力。

    参考安南。

    秦朝、汉朝、唐朝时期,中央政权都对安南地区进行过行政管辖。

    后来朱老四虽然收复了安南故土并且置省管辖,但是由于安南独立了四百多年,其内独立势力极为强大,叛乱此起彼伏。

    到明宣宗宣德三年放弃安南,撤销了行省。

    虽然嘉靖朝明军又入安南,迫使安南国王将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成为名义上的属地。

    但他们始终自己有国号,不认同自己是大明。

    乃至二十一世纪,人家还是个国家,更不认可。

    原因就是没有教化,让他们没有在思想上有认同感。

    辽东亦是如此,数百年没有掌握,不识汉字,个个都听酋长的,朝廷实难控制。

    还有西域。

    后面清朝虽拿下了新疆,却是经过三代人近百年的努力,将准噶尔汗国彻底亡国灭族了才有的新疆。

    人基本全被杀光了。

    明初明将云集,武德充沛,开疆拓土打下土地很简单,难的是治理和守住。

    劳师远征,打下没几年后再叛乱,纯粹是浪费国力。

    虽然明朝对云南、贵州的建设和掌控力,是先前历朝所未有的。

    但朱允熥仍不满意。

    必须上软实力,统一价值观,进行永久管理!

    他决定对云、贵、川大力推行教化,建立儒学社学。

    教化之事,由礼部主管,朱允熥即谕礼部:“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则难以化。

    应于云南、贵州、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此仍是安边之道。”

    刚刚对云贵地区进行过大移民,再配合教育,很有搞头!

    朱允熥一切的准备,皆为将来备战,开疆拓土!

    若是后方不稳,谈何打出去?

    说起教育,朱允熥想起了昨日有武官上奏。

    言说有些武臣去世,后代年幼无人照料,只是寄养在锦衣卫。

    朱允熥想了想,对方才说道:“去传吏部尚书杜泽。”

    他打算让吏部在京师清凉山东侧的虎踞关开设学堂,再聘请十位儒士,专门教导已故武臣寄养在锦衣卫的子弟。

    那些已故武臣的子嗣,长子承袭职位,其他儿子大多混日子。

    朱元璋将他们安置在锦衣卫领俸禄,不管年龄多大,不用当差,端好铁饭碗就行。

    老朱只管他们物质生活,压根顾不上他们读书的事。

    既然遇到了,朱允熥不能不管。

    不仅要管,还有那些被老朱杀掉的功臣之后,他都打算一并招来。

    如胡惟庸案中被牵连的荥阳侯郑遇春,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

    他们说是被灭族了,其实大多子孙都在。

    朱元璋杀了一众开国勋贵,很多都是只杀当事人,和除去爵位并抄家没收财产,子孙们基本没事。

    如吉安侯陆仲亨,儿子陆贤活得好好的,是驸马都尉。

    又如延安侯唐胜宗,几个儿子避祸湖广,第三子还改了姓。

    但生了几个儿子后,又恢复唐姓。

    荥阳侯郑遇春的子孙更多。

    即便是历史上因蓝玉案被诛杀的定远侯王弼,他的子孙不仅没事,朱元璋还赐封王弼的长子为安远侯,次子为西亭侯,后人代代为官。

    朱元璋用谋逆罪杀他们,并不是他们真谋反,所以用不着斩草除根。

    身在贵圈,受害者家属也都清楚,所以也不会嚷嚷着要替亲爹报仇。

    朱允熥优待被杀的勋臣子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补偿。

    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稳定朝纲。

    那些开国功臣被冤杀,对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一众还在勋贵来说,心里多多少少会有埋怨。

    认为老朱不厚道,甚至感觉自己哪天也会突遭不测,心有防备。

    朱允熥这样做,会让蓝玉等勋贵集团内心好受些,继续认真卖命。

    终于处理完了一堆奏疏。

    朱允熥伸了伸懒腰,决定出去走走。

    此时全国士子云集京师,准备参加科举会试,如此热闹,不去看看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