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小贼

第三百二十七章 小贼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三百二十七章小贼“定国公的这次沙盘推演,赢的不是淇国公,而是军中所有老将啊!”张辅十分感叹道,作为年青一代的翘楚,张辅看得很清楚。

    徐景昌厉害的不是阵前决断,领兵冲杀,也不是冲锋陷阵,亲冒矢石……几年朱棣那种,动不动带头冲锋,打得南军落荒而逃的威风,更不是徐景昌擅长的。

    但是徐景昌依旧能碾压丘福,主要靠的是在战场之外的本事,或者说,在徐景昌手里,一切都变成了战争的工。

    这就是最近武学倡导的总体战!

    没错,在逐步废除军户制之后,应天、北平,还有凤阳,相继建立起武学,培养军事人才。

    而在武学当中,主要讲述的除了原来的兵马武艺,兵书战策之外,更增加了许多课程……这一点张辅是一清二楚的。

    他的弟弟张輗就在武学读书。

    张家三兄弟,老大张辅继承他爹爵位,剩下两个,或是恩荫,或是走武举之路,一点点往上爬,才有希望出人头地。

    毕竟不是谁家都有两个国公可以继承的。

    张辅也不担心,武举其实并不难。

    文人科举,主要考八股文,入仕之后,成为朝廷官吏……武举考试,通过之后,能够从军报国,成为将领,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事实上稍微了解一下武举考试的内容,就不会这么想了。

    武举考核的内容大约有三大项,第一就是射箭,包括站立射,也包括骑射,这一项比重非常高。

    骑射的本事,也是武将最重要的能力,毕竟能够远距离击杀对手,有何必凑到近前拼命!

    除了射箭之外,还要考验气力,比如抓石锁一类的,要求膂力过人。

    至于第三项,就是考考兵法,写写文章,这一项的份额不重,毕竟武夫而已,能写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了。

    张辅的信心也源自于此,自家俩兄弟,全都身强体壮,骑射功夫很好,虽然没啥文采,但最起码识字,到时候随便写写,也能糊弄过去。

    说到底,他们这种勋贵之家,要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那是会让人笑话的。

    只不过这一切的好事,都从武学设立之后,开始变味了。

    其实从武举考试的内容就看得出来,这不是挑选将领,而是在选拔猛士……虽说身为将领,个人武力值很重要,但绝对不能光靠着武力赢得战争。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武举考试,不能更贴近战争?

    答案是做不到。

    就是这么简单。

    千百个武举士子,每人给他们一百兵,让他们真刀真枪,互相对练……没选出武状元,反而死伤一堆,这在太平年月,天子眼皮子底下,根本做不到。

    所以武举的选拔,只能着眼于个人武力值。

    然后中举的武人,前往军中历练,从头开始积累经验,如果运气足够好,天赋也行,从战斗中积累经验,完成蜕变,或许有望成为将才,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泯然众人。

    其实熟悉这个过程,就能明白,为什么在武将这边,存在将门传承的问题。

    毕竟家族经验传承,比起自己去悟,要方便轻松不少。

    再有遇上了长时间的太平年月,也就未必有机会立功。

    而且更加退后一步……谁又能保证,军功升迁是绝对公平的?

    总而言之,在军中可以cao作的地方太多,说不清楚的东西也太多了……这些模糊的地带,就是将门生存的沃土。

    徐家也是将门,徐景昌太了解这里面的门道……然后他就很贴心给武学增加了算学课程,随后又增加了统计、绘图、语言、风俗、地理、天文……

    不是没法量化吗?

    这还不好办,增加数学课程不就行了。

    然后张辅就傻眼了,字面意义上的彻底傻眼了。

    兄弟张輗带回来的教材,他自以为手拿把掐,有什么啊?

    我一个军中翘楚,还教不了你一个小娃娃?

    然后张辅就遭到了当头棒喝。

    教不了就是教不了。

    这些东西他是真的不会,张辅最初也想不通,定国公这是存心折腾人?

    可渐渐的,张辅明白过来,这些课程,将原本属于玄学范畴的兵法,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

    比如计算粮草军械,多少人马出征,前出多远,在什么条件下作战……需要消耗多少粮草,要多少牲畜民夫,全都是可以计算的。

    不光如此,有关地形的课程,只要学通了,就可以绘制地形图,选择列阵地点,根据地形排兵布阵。

    这玩意绝对比都城里面,皇帝想出来的万全必胜大阵合理多了。

    至于情报学的内容,更是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句话,变成了一本厚厚的教材……而且作为锦衣卫大都督的徐景昌,亲自撰写了这门课程。

    徐景昌在其中着重强调一点,情报这个东西,不是非要千辛万苦,取得的秘密信函,或者撬开柜子,取出来的机密消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根据摆在明面上的消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结论。

    张辅就看到二弟每天忙得像个陀螺,转个不停……时常熬到后半夜,然后还要早起,丝毫不敢怠慢。

    这哪是武学啊,简直比科举十年寒窗还可怕!

    而辛苦的付出,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辅为了检查兄弟的本事,跟他进行过论战。结果大出预料,张辅居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自此之后,他也不敢怠慢,多买了一份二弟的教材,他也苦心研究起来,甚至跑去武学旁听。

    即便引兵去西南,张辅也是手不释卷,提升的速度非常快。

    正因为如此,张辅才看得明白,丘福之败,就败在了情报上面,败在了自以为是上面……放在真实的战场上,瓦剌人应该没有徐景昌的沉稳手段,瓦剌诸部也不可能如臂使指。

    几十万部民大举后撤,期间的损失也非常大。

    但不管怎么说,丘福统军,胜算都不大。

    他已经被淘汰了!

    虽然很残酷,可这就是事实。

    “淇国公今年六十五了。”张辅喃喃道:“他也可以颐养天年了。”

    兄弟张輗看了看大哥,不明所以。

    “我的意思是你还不到二十……你小子给我好好读书,伱在武学学的东西,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的能克敌制胜的法门!”

    张辅交代完,就赶着二弟去读书。

    随后他转了一圈,又前往五军都督府。

    他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他是准备提升部下的学术水平,最起码要大大增加算学课程……如果有必要,就多从武学弄些人进来。

    这帮年轻人,前途无量啊!

    “陛下,这是臣定稿的总体战,请陛下过目。”

    推演结束之后,徐景昌抽空进宫,把一份文稿放在了朱棣手边。

    朱棣拿过来,仔细看了看,倒是没有立刻惊为天人,反而轻笑道:“徐景昌,你这本书啊,不如孙子兵法,写的东西,也是老生常谈……比如知己知彼,比如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都是历代兵家反复强调的。”

    徐景昌淡淡一笑,“陛下,臣写这本书,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恰恰相反,历代兵家都说,他们却没有讲,该如何实cao,以至于后人从书中读到多少东西,都要看自己的悟性。而臣撰写的东西,力争让每个中人之姿,看过之后,也能知道,该怎么打仗。”

    朱棣又拿起来,看了又看,深深颔首,笑道:“没错,你说得对,如此看来,咱大明的兵马,不会太差了?”

    徐景昌欣然点头,“陛下圣明,以大明之大,不犯错就是最大的胜利。”

    朱棣点了点头,“行了,朕心里有数了。本来朕还想着,给淇国公一次领兵的机会,现在看起来也不行了。”

    徐景昌怔了下,果然朱棣想用丘福……但是让这位去对付狡诈的瓦剌,绝对不靠谱,要真的想给他机会,还是找那些没啥战斗力的软柿子捏……

    徐景昌思忖的时候,突然有太监过来,说是皇后请陛下和定国公过去。

    徐皇后招呼,君臣都不敢怠慢,他们过来之后,发现朱瞻基也在,并且徐显忠小朋友也在。

    而且他还跟朱瞻基对着个蛐蛐罐,大声吆喝,完全沉浸其中。

    “咬啊,快点咬啊!用力,使劲!”

    这俩家伙攥着拳头,嗷嗷叫着。

    徐景昌看在眼里,只觉得脑袋都大了。

    朱瞻基,你丫的自甘堕落,别带着我儿子啊!

    要不是看朱棣在这里,我非揍你不可!

    徐景昌一伸手,揪住了儿子的衣领,把叫得正欢的徐显忠提了起来。

    小家伙急坏了,“别闹!”

    回头一看是他爹,顿时瞠目结舌。

    徐景昌呵呵一声,“玩得开心不?”

    “开,开心。”

    徐景昌笑道:“开心就好,过几天你就可以进蒙学了,给我好好读书去。”

    听到读书,徐显忠立刻蔫了……就连接下来的御宴,都没吃几口,随后就跟着老爹,匆匆回家。

    他们父子走了,朱棣把朱瞻基叫过来,询问功课,“我准备让你去武学读书……太学教的武学都教,太学不教的,武学也能学到,你要用心。”

    朱瞻基连忙答应,这时候徐皇后突然道:“我给陛下准备了一块田黄,怎么不见了?”

    几乎与此同时,坐在马车里的徐景昌发现儿子怀里鼓鼓的……徐景昌伸手抓过小崽子,发现居然是一块拳头大的田黄。

    “你拿这个干什么?”

    徐显忠翻了翻小眼睛,“送给先生,就,就不会为难人了。”

    徐景昌目瞪口呆……混小子,你才多大啊,就学会贿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