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五十一章 马老头坏得很

第四百五十一章 马老头坏得很

    腊月十九。

    朝议。

    张周并不在,但当天所谈的事情,却与张周休戚相关。

    第一件事,就是火筛在草原打了败仗,灰溜溜往东河套地区撤走,又被土默特部给端了后路,火筛在近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只能往西撤走,大概是往曾经瓦剌人活动的区域而去,退出了漠南蒙古领地的争夺。

    而大明在此战中完全袖手旁观,等于是把火筛当出头鸟,被草原一群饿狼给分食了,一时间朝中有关大明为何不出兵往援的争议,就起来了。

    “……陛下,既以夷制夷,却对收拢的狄夷毫不理会,令其族群覆灭,势必会影响到我大明在番邦小国中的威信,我朝一向讲求仁义为先,先有不告而出兵朵颜三卫,后有将蒙郭勒津部置于死地,将来谁人还会投效于大明?”

    “天朝上邦之威,如何能延续于华夏四海之地?连之前对大明忠诚投效的朝鲜,我朝都要颠覆起世子登位,造成其内乱,番邦之国早有怨言……”

    儒官所讲求的,是礼乐治国,不能跟别人讲阴谋诡计。

    虽然是个人都看出来,最近两年大明在对外事务上处于绝对制霸的地位,但这种霸权却被那些传统儒官当成“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朝堂上大谈中庸思想,差点把朱佑樘膈应到要拂袖离席。

    听听这群人……说的是人话吗?

    都要以夷制夷了,还讲仁义?大明没把火筛部族全给宰了,那都是格外开恩了,现在他们败了,还要怪大明不出兵驰援他们?

    至于朝鲜……那是你们内斗的结果,关大明什么事?

    还有朵颜三卫,他们如果一早就效忠于大明,不做那背信弃义之事,大明何至于要出兵灭你们?

    正说着,新任的大理寺卿杨守随道:“陛下,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上奏,妄言以河套之地归其住牧,是为对上邦之不敬,请陛下调遣三边之兵马,驻于河套之地,以防鞑靼趁虚而入。”

    这就说到了巴图蒙克,在联合几个部族,把火筛给打残之后,就直接跟大明提出,要大明把东西河套之地赐给他,让他作为牧场。

    朱佑樘道:“巴图蒙克身为草原各部的共主,未曾有过对大明效忠之心,却以当年进贡时赏赐少为由,多番进犯于我大明边陲之地,如此狼子野心之人,难道他不知道如此的上哦组,必然得不到国朝的准允吗?”

    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或许巴图蒙克正是因先前官山一战的败绩,急需在草原上奠定声望,如此才会急于与火筛所部交战,并在取胜之后跟朝廷提出非分之想,以此来换取草原各部对他的尊重。”

    “哼!”

    朱佑樘冷哼道,“想以跟朝廷提出过分的请求,来换得草原上的声望?如此妄念可真是昭然若揭!”

    无论皇帝怎么生气,但朱佑樘都没有因此而直接决定出兵打巴图蒙克。

    之前战场上已经取胜,现在正是寒冬腊月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积雪,大明的军队进入草原之后很容易找不到北,这种环境之下,连大明的火器杀伤力都不足。

    再说了,他都跟张周商量好了,这两年主要负责备战,这还没等备呢,就要开战?

    “将巴图蒙克的上奏驳回去!”朱佑樘道,“训斥其不遵臣道,若是他敢举兵进犯,朕会让他有来无回!”

    杨守随道:“陛下,草原如今势弱,大明若不趁机出兵,打压其声望,令草原几大部族联合起来,有进犯中原之迹象,到时为时已晚。臣请陛下出兵草原!”

    “臣请陛下出兵草原!”

    在场居然有十几名文臣,联合起来对朱佑樘进言出兵。

    ……

    ……

    这倒是把朱佑樘给整不会了。

    等等……

    朕是不是在做梦呢?

    以前朕每次说要出兵草原,一堆人跳出来阻止,好么,现在就因为巴图蒙克打赢了火筛,并上奏提出一个非分之想,说让朝廷把河套之地赐给他,你们就这么义愤填膺了?

    还是说你们看出朕其实不想用兵了,故意跟朕作对呢?

    朱佑樘这时候不由将目光落到兵部左侍郎侍郎“熊大、熊二”身上,二人皆都没有出来发言的意思。

    随后朱佑樘目光先扫过内阁三人,最后将眼神定在了马文升头上,道:“马卿家,如今正是寒冬时节,草原如今尚且还不太平,你认为大明应于此时出兵吗?”

    这暗示也算是相当明显了。

    朕都跟你说了,现在困难挺多的,你马文升应该知道朕是什么意思吧?别人可以做朝秦暮楚的无原则之人,你马文升总不该颠三倒四吧?

    马文升道:“回陛下,如今鞑靼并未侵犯我边疆之地,各处正在过冬之中,将士于此时出兵,只怕寒衣不足,且在草原之地易受气候、地势等影响,不宜出兵。”

    朱佑樘一听,这才放心了。

    还好你们文臣不是完全站在朕的对立面啊,不然朕真就只需要秉宽一个人就够了。

    “但老臣认为。”马文升道,“鞑靼小王子如今不臣之上奏,必定要有所回击才可!”

    朱佑樘皱眉道:“如何回击?”

    马文升道:“请陛下在下旨训斥其之时,提出让其撤出官山、威宁海等处,以此为大明的驻地,并提出要在此周边修造城塞。并应下旨收纳草原上受其欺压而落魄、流落的部族,到官山、威宁海等处放牧,以此形成对大明边塞的屏障。”

    “哇!”

    在场很多大臣听了马文升的进言,纷纷感慨。

    很多人当场都在说,这个建议很好,差点就想说,简直是在回击巴图蒙克那张不要脸的厚脸皮。

    朱佑樘道:“威宁海子周边,以朕所知,最近一年多都已无任何部族在这里放牧,距离威宁海不过一百多里的猫儿庄已经在修筑城池。至于官山……那是鞑靼的腹地,光这么一道旨意,有用吗?”

    马文升举起笏板恭谨道:“陛下,此是为对鞑靼小王子妄言的回击,以此来彰显大明的国威。”

    朱佑樘问道:“那若是鞑靼人以此不忿,趁机出兵往威宁海,是不是朕就要以大同等处的兵马出击?”

    一个问题,就好像是直接把巴掌举到马文升的脸旁。

    你个马老头坏得很。

    一边说不支持大明出兵,一边却鼓励让朕去激化跟鞑靼人的矛盾,而且跟巴图蒙克明确说朕就想要官山和威宁海,那巴图蒙克岂不是直接“找准”方向,兵马就往这两个地方去了?

    等鞑靼人出兵到了威宁海,那时你让朕出兵还是不出?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彰显大明之威,也是有必要的。”

    朱佑樘一脸冷峻之色道:“行,既是要彰显威风,那也直接一点,以后让新建伯率兵经常巡逻于威宁海,并在威宁海修筑城塞,跟猫儿庄形成呼应。朕也相信,有新建伯在大同,鞑靼人轻易也不敢进犯。下一件事!”

    ……

    ……

    有关火筛战败,还有巴图蒙克上奏请封河套之地的事,就这么被朱佑樘揭过了。

    虽然朱佑樘也觉得大冬天的别去跟鞑靼人一般计较,但他也知道,就算大明朝的这群臣子会同意让大明未来几年专心备战,鞑靼人也不会坐以待毙的。

    既如此,那也没必要把大明摆在很低的姿态上,该强横就强横。

    反正有张周给撑着,大不了鞑靼人来了,直接派兵出击,先让王守仁上……如果王守仁打不过,张周再亲自领兵……

    朕就不信鞑靼人还能在大明诸多的火炮和火铳围攻之下,在边疆有什么进益不成?

    接下来由户部尚书佀钟来奏事。

    “……陛下,海宁卫盐场入秋之后,已产盐数百万斤,共折盐引近万引,所产之盐已行销江南各处,地方请旨扩大盐场规模,并将周边盐课司、盐场归其所辖,以此为范向周边盐场推广……”

    张周在海宁卫开辟盐场的事,有了成果。

    滩晒法加水车送水,效率比周边那些用柴薪煎盐的盐场,效率何止提升了两倍?

    人工成本大大降低,更可甚的是,连周边盐场自己都看出来这招简直太有效了,主动提出改良和推广。

    朱佑樘皱眉道:“海宁卫的盐场,是朕单独辟出来用以行盐造船之用,若是跟周边盐课司合并,那所产之太仓余盐课银,将如何调遣?莫非户部认为,应该给造船之事增加用度?”

    朱佑樘心思很警惕。

    他看出来,户部主动提出要推广,还提出要合并,一定是没好事。

    看似是把好的经验推广起来,并且把两浙的盐场合并成一个整体,但其实就是把张周的成果给掠夺……一旦合并,那海宁卫的盐场产多少盐,就是最后分配一点配额过去,大多数还是要输送到三边等处。

    在大明各盐场的规则中,两浙盐场的盐税,主要是用以甘肃、宁夏、延绥和固原等处,以往粮开中时,也是由这些地方将两浙的盐引发放,并由盐商在两浙盐场提盐。

    但在改成银开中,也就是折色法之后,各盐场所产的盐,其实在行销范围上,已进行了模糊化处理,但所出的盐仍旧是往三边之处贩运的……并以此形成定例,两浙也就是三边之地盐税的后院。

    现在张周于后院中,另起了炉灶,一个冬季产盐季,所产出的盐,就让各家看了眼红。

    朱佑樘见佀钟不回答,他自己又补充道:“两浙的盐税,多用以边政,但过去数年粮食未曾如数调运至三边等处,朕曾做过一些盘算,若是以后新盐场所产之盐,一律改用新引,是为新政盐引,并只能由盐商以粮食行兑换。并不加占窝的配额,及产多少盐兑多少盐引,以此来充实九边各处的军需用度。”

    佀钟道:“陛下,如今只有海宁卫一处盐场所用新法。”

    朱佑樘点头道:“至于海宁卫盐场所产的盐引,朕也不打算用在边政上了,无论是所产盐的销售,抑或是盐引的税收,一概用在造船之事上。先前朕提出要造船之事,朝廷所能调出的钱粮,折银尚且不到两万两,这么一点怎够造几条船的?如若全靠渤海巡抚唐寅自行筹措,那不知要筹措到何年何月了!”

    佀钟显得很悲愤道:“臣不明白,出海之事,何以要靡费如此多的钱粮。”

    朱佑樘道:“那朕想问,北方铸造火炮,所耗费的又少了吗?难道你们认为朕只是在耗费帑币,没有做一点实事吗?备倭之事,东南沿海也一直都在做,提前有所防备,难道不应该吗?”

    大明从开国之后,一直有“备倭”的说法。

    其实倭寇和海盗一直都有,也跟大明的海禁有关,但一直到嘉靖年间才成为影响大明国本的大事。

    现在皇帝就以“备倭”为借口,要造船,大臣也挑不出太多毛病。

    毕竟皇帝自己都说了,所耗费的户部钱粮,加起来一共还不到两万两,剩下的都是靠张周和唐寅自行去筹措,如果这都要挑剔,那这群臣子也太不讲道理了。

    现在对于臣子来说,最可惜的不是耗费了多少,而不是能把张周创造出来的“价值”,给归到国库,眼睁睁看着张周从一个不起眼的晒盐之事上,都能创造出财富来,他们心有不甘的同时,还想着怎么去说服皇帝,让皇帝以“国家大事”为重,说白了就是把一切都归于朝廷大臣的掌控……

    皇帝能听就怪了。

    ……

    ……

    本来朝议中还有涉及到张周的第三件大事。

    是有关京营淘汰老弱病残事情的,但因为张周没在,朱佑樘就没让陈宽出来说……但其实这件事在执行层面,陈宽出面也很多,而张周作为cao刀之人,反而在此事上很低调,好似连张周也都清楚如此会开罪一大批人。

    朝议结束。

    一堆大臣怀着复杂的心情出来,心中各自都在感慨着“命运不公”。

    凭什么我们勤勤恳恳,却只能落个庸碌之名,而张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朝议都可以不来,就能做成那么多事,让我们想针对都针对不了?

    朝议后,吏部尚书马文升特地请了李东阳,意思是要去吏部商讨来年大计考核之事,但其实是他想跟李东阳谈张周。

    “你该找于乔……”

    李东阳受邀到吏部,却还显得不太情愿,之前跟马文升沟通的事情,多数都由谢迁去完成。

    马文升道:“宾之,有件事我还是要告知于你,陛下最近要了一份各地知府以上官员的名册,拿过去说是要针对西北用人上,做出一些调整。我不知这是张秉宽之意,再或是陛下临时起意,总认为陛下或是想提携一些后起之秀,以协助北方用兵备战等事宜。”

    李东阳面色冷淡。

    皇帝始终还是对于如今西北的用人,不太满意。

    主要是张周派系的人太少了,皇帝想要的,是张周能在西北做到一呼百应,任何的政令都能得到有效的传达,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有极少数的官员属于被张周提携起来的……仍旧貌合神离。

    李东阳问道:“莫不是陛下想以这些人,进研武堂?”

    马文升摇头道:“本来我也以为,张秉宽要培植势力,必定要以研武堂为契机,却见陛下对于研武堂似并无太多的期许,也不知是跟张秉宽如何商议的。若单纯是地方将官的调遣,其中某些人,似并无军政方面的资质和经验,陛下还划了几个人……似别有深意。”

    朱佑樘选人。

    当然是按照张周的意见来选。

    张周最大的筹码是什么?自然是知道如今还只是朝中微末小吏,未来却可能是一代名臣的人,都是哪些,以及这些人的特长是什么,是否能帮到自己……

    虽然这种提前的洞察,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但一个人的能力到底还是在其未来仕途中得到体现的。

    皇帝随手画出的几个人,放到马文升去观察,都觉得皇帝眼光很准,无论这些人现在表现出的能力如何,至少在未来潜力方面,却是十足的。

    只有马文升感觉到“危机”时,才会专门拿出来跟李东阳说。

    如果皇帝要选的只是一些碌碌无能之辈,马文升自然会觉得皇帝只是在胡乱点拨。

    李东阳道:“张秉宽入朝之后,所提携的几个人,除了王琼、陆完、王宪之外,就是朱凤、王守仁几个,除了朱凤和王守仁之外,其余几人并非初出茅庐,以他所见,或是暗中有人点拨,也未可知。但若是从一些地方官中选择,甚至多数人他都没亲眼见过,无实质接触……马部堂你是否多虑了?”

    李东阳的意思。

    张周再牛逼,那也只是个人,不是神。

    他用王琼、陆完、王宪很准确,并不代表这几个人都是被他慧眼识珠给挑出来的,毕竟本身这些人已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很久,能力已经展现出不少。

    就算是王守仁,也只能说张周跟王守仁是同年进士,彼此有了解……

    现在你却认为张周能从一群没见过的地方官中,挑出未来左右局势的人物?

    杞人忧天这不是?

    马文升叹道:“希望是我多虑,可陛下在选人时,多都不看考评,仅仅以名字和经历便点选。如此也怕是坏了吏部大计考核的规则,身为吏部尚书,我也不得不以此作为警戒,你心中有数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