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 说魏论赵

第十四章 说魏论赵

    事关生死存亡,齐国定计以后,立即开始行动起来。负责游魏国楚国的人选很快定了下来,即是苏秦之弟苏厉。而游赵国燕国的使臣也有了计较,那就是齐国隐士鲁仲连。

    一番造势后,苏厉一行的车马优哉游哉地驶入了大梁城。对于齐国眼下的窘境,魏王完全是抱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思。听苏厉从临淄而来,又有一桩对魏国很有利的好处,魏王索性也就召见了苏厉。

    “先生不远千里,来寡人的大梁,不知有何见教呢?”魏王一上来就问道。

    苏厉作揖,谦虚道:“不敢!臣不敢有什么高见,但确实有些拙见,以供王上考量!”

    魏王回礼,道:“愿闻先生之见!”

    “魏国地方千里,披甲之兵四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此四战之地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河东孤悬于外,函谷受制于人,大梁距离新郑不过百里之遥,韩国若是有异心,王上的魏国就危矣!”

    魏王听得胆战心惊,惶恐道:“计将安出?”

    前些日子,秦国丞相魏冉来大梁的时候,也曾过类似的话,渲染了韩国对魏国的威胁,魏王心里是十分赞同的。君臣商议了一番,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引秦赵韩三国相争于中原,魏国趁机发展。魏王现在很好奇。苏厉会提出什么好的意见,若是可行的话,魏王自然会采纳。

    苏厉微微一笑,宽解道:“如今韩赵不容,相互争斗,王上大可以待价而沽。左右逢源!如此,剩下值得担心的莫过于齐楚两国。齐国者,地方两千里,披甲之兵四十万,王上若取之,举天下之国,莫能挡之!楚国者,地方四千里,得山川之泽。产四时之丰,王上若取之,因之足以成霸业。”

    “可齐国也好,楚国也罢,都非我魏国一国可灭的啊!”魏王长叹道。

    苏厉了头,道:“然也!所以臣以为,莫如联合一国削弱另一国,共分其地!”

    “那不知依先生之见。该联齐伐楚还是该联楚伐齐?”魏王问道。

    “臣以为,伐齐不如伐楚。一者。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却不敢死战,一战即溃。原因盖莫乎楚国宗贵醉生梦死,压榨百姓,百姓莫不大失所望。民心既失。谁又会为国家死战?!二者,齐国善战,田单虽然去位,但声威犹在。以燕国之强,近乎亡齐。然田单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即倒。魏国再强,也没有燕昭王时的燕国强大。魏国若是倾举国之兵而伐齐,田单必然领兵反击,魏国伤亡怕是很大。三者,齐国紧邻燕赵,楚国只与魏齐接壤,而不和燕赵相邻。魏齐伐楚,得寸既为己之寸,得尺既为己之尺。魏楚伐齐,燕赵必然寻机略齐,到时魏国得到的齐地必然不多。”

    眼见魏王心动,苏厉继续蛊惑道:“如今,燕楚两国伐齐,齐国不能久挡。臣从临淄来的时候,听坊间传闻,齐国有意割让陶郡之地,以和魏国联合伐楚。臣私下以为,这是魏国千载难逢的良机,王上若是错过,必然追悔莫及!”

    魏王大喜道:“齐国真有此意?”

    当初秦国与山东诸国交恶,齐魏两国趁势平分了秦国的陶郡。陶郡的富庶可是甲天下的,如果齐国愿意交出剩余的半个陶郡之地,那无异于得到三倍乃至五倍的土地。此大利也!魏王怎能错过呢!

    苏厉微微头,回道:“臣以为此事应该无虞!王上若是答应帮助齐国击退楚国,一起攻打淮泗之地,齐国必然感激涕零。这的半个陶郡之地和齐国的安危相比,算不上什么!和地广粮多的淮泗之地相比,也算不上什么!”

    魏王大笑道:“善!寡人这就派遣使者前去游齐国如何?”

    苏厉笑着摇了摇头,回道:“臣以为齐国几日后就会派遣使者来大梁,王上静观其变就好!不过,王上倒是可以现在就集合大军,屯兵魏楚边境。如此,齐国一旦献出陶郡,魏国可以立即出兵!齐国势必敬畏魏国出兵之迅速,楚国则以为魏国君臣一心政令畅通无阻而恐慌。如此,天下莫敢觑。这淮泗之地,魏国取之,易如反掌!”

    “就依先生之见!”魏王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只要自己得到齐国的口头许诺,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了。现在就屯兵,到时候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淮泗之地自己可是垂涎久矣了,自己拿了齐国的好处,自然就要与齐国消灾。

    “来人啊!去给寡人取两百金!寡人要赏赐给先生。”魏王完向身旁的内侍吩咐道。

    “喏!”内侍领命而去,不一会就有一个装满金子的盘子递过来。苏厉也不推辞,直接就接受了,然后以为魏王打探齐国消息为由,主动请辞。不过,出得大梁城,在确定没有人跟踪自己后,苏厉却是径直往郢都的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赵国,邯郸。鲁仲连静静地望着平原君,等待平原君的决断。他有百分百的信心,平原君一定会答应援救齐国,虽然理由只有一个。

    平原君心里面犹豫再三,还是不得不承认对方中了自己的软肋。如果真的像鲁仲连所的,齐国在燕楚两国的围攻下,割地求饶,亲近燕国。那么燕国的势力就将进入中原,赵国就会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我现在就为先生引荐王上,如何?”平原君赵胜作揖道。

    鲁仲连微笑着颔首,道:“固所愿。不敢辞耳!”

    入得王宫,平原君引荐完毕就退到一旁。赵王对颇有贤名的鲁仲连有所耳闻,也大致知道了对方的来意。不过,赵王可不想援救齐国。赵王的性格想来是睚眦必报,齐国要不是占领了安阳,赵国又何必出兵。赵国不出兵,邯郸兵力又怎么会空虚,邯郸兵力不空虚,又怎么会败给韩国有割地之耻!在赵王看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齐国!赵国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攻打齐国,就已经很是仁慈了。

    “事急乎?齐国要遣先生来?”赵王故意揶揄道。

    鲁仲连神色不变,从容不迫地回道:“不急!”

    赵王笑意更浓,道:“燕楚伐齐,齐国往来奔走的使者不绝于履。如此还是不急,寡人很是佩服贵国啊!”

    鲁仲连不怒反笑,恭敬地回道:“王上也知道燕楚伐齐,齐国不能久支。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一些大臣上书齐王,请求向燕国割地,请其退兵,齐王犹疑不决。齐王之所以不答应。乃是因为士卒效死,战况不急。等齐国真的着急了。齐王自然同意此见!”

    赵王脸色一变,尴尬道:“不知所割之地何处?”

    “河西百里之地乎!不多不多!”鲁仲连不以为意地道。

    赵王心里暗慌,如果让燕国得到了这百里之地,燕国距离邯郸就更近了!更重要的是,再往南二百里就是中原的腹心之地,燕国完全可以参与到中原的战事当中。与列国争雄。赵国想要攻打齐国的话,再也不能经河西之地,而是要走平原或者聊城。甚至于,燕国有把赵国一分为二的危险!

    “河西之地肥沃,割之岂不可惜?”赵王试探性地道。

    鲁仲连心道重戏来了。立即变得痛心疾首,道:“虽然心疼,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齐国毕竟弱,这些年燕国秣马厉兵,着实厉害。南面又有楚国作乱,齐国南北不能兼顾,只好臣服燕国,全力对付楚国!”

    赵王这时候终于忍不住开口道:“齐国怎么不向寡人的赵国求援呢?”

    齐国臣服燕国?这样的场景赵王想想就觉得可怕。当时五国伐齐,打败了下齐国后,秦韩魏赵四国就各自回家了。哪里想到燕国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以弱胜强,差灭亡了齐国。幸亏燕昭王死得早,齐国又冒出来一个田单,打败了燕军。否则,山东(太行山以东)就会出现一个庞然大物,称霸中原。现在想想,赵国还觉得后怕。如今燕国死灰复燃,派遣大军南下攻打齐国,应该就是一种试探了。赵国魏国反应不大的话,燕国就可以逐步加强兵力,蚕食齐国。赵国魏国反应激烈的话,燕国只能是暂且放弃向南扩张。

    在赵王看来,齐国眼下的危机自己正好利用一番,警告下齐国,让齐国意识到,谁对齐国更加重要。但眼下齐国迟迟没有使者前来,倒是来了一个隐居的名士。万一齐国因为赵国前不久歼灭了三万以上的齐军而对赵国心生嫌隙,以为无法向赵国求援,那赵国岂不是冤枉死了?!

    赵王的这些心思,平原君和鲁仲连自然是不知道的。鲁仲连只是觉察到赵王的语气明显松动了,看来赵王也很想援救齐国,只是抹不开面子。

    “王上愿意援救齐国?”鲁仲连故作惊喜道

    “咳咳”,赵王是出那句话后就后悔了,但木已成舟,干脆也不扭捏,大大方方承认道:“寡人正有此意!先生意下如何呢?”

    鲁仲连作揖道:“王上高见!若是楚国伐齐,王上大可不必理会。但若是燕国伐齐,王上若是不救,恐为赵国祸患矣!”

    “请先生赐教!”赵王一脸肃穆地道。

    “齐国者,东方之国也!北有燕赵,西有魏,南有楚,以良田之广,百姓之众,足以养兵数十万。然齐王不思进取,沉迷酒色,此赵国之幸事也!先前,齐国之所以背赵而盟韩,盖莫乎赵攻齐甚急,齐国不能挡。故结韩以自保。今燕国有南下经略中原之志,王上若是隔岸观火,不以为意,燕国必能击败齐国。齐国行割地之议,唯有亲魏或燕,到时。赵国失一强援而多一强敌,盖为不智也!但若王上发兵而救之,燕国畏而臣服于赵,齐国感而朝拜于赵,王上以齐国之粮,燕国之兵,南下与韩魏争锋,韩魏不能敌也!”

    看到赵王砰然意动,鲁仲连加了最后一把火。道:“王上若是救齐,臣保证可以服齐国献出河西百里之地,以供王上赏赐有功之臣!”

    赵王眼中精光一闪,喜形于色,急道:“先生若能为寡人取得河西百里之地,寡人愿意拜先生为客卿,赐千金!”

    鲁仲连摆了摆手,却是拒绝了赵王的心意。感慨道:“臣既不求财,也不求名。只愿这天下少些干戈。王上若是可以称霸中原乃至一统天下,这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赵王想不到鲁仲连居然胸怀天下万民,一时之间也是感慨万分。与鲁仲连相比,自己的格局还实在有些太了啊!不愧是世外高人啊!可惜却不能为我所用!

    深深作了一揖,赵王叹服道:“寡人受教矣!”

    鲁仲连也还了一礼,施施然道:“如此。臣这就为王上游齐王。”

    “有劳先生了!寡人这就命人集合大军于中山,只等先生凯旋,就发兵救齐如何?”

    “然也!”

    韩国,新郑。

    自燕楚伐齐以来,在韩王的命令下。天下各国的情报源源不断地向新郑传来。各国的使者往来奔走相告,想要为各自的君王争取最大的利益。连横合纵之,不绝于朝堂。蠢蠢欲动者有之,蛰伏静观者有之,韩国却是游离物外,一副超然的姿态。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次洗牌的机会,韩国却不愿参与,这自然引发了许多人的无尽遐想。有人认为,韩国是不喜前段时间齐国不用心伐赵,所以有心借此惩戒齐国。加上王后的影响,韩国更加不好干涉燕国伐齐一事。至于楚国伐齐,似乎应证了韩国更加信任近在咫尺的楚国,而不是齐国。

    这也就很好解释韩王为何对齐国派出的求援使者避而不见,而是打发丞相张平轻飘飘地回复了一句,“巴蜀不平,汉中不安,唯恐秦国攻韩,不敢救也!”

    再有两天就是新年了,可燕楚伐齐引出来的事情却是愈发热闹。赵国屯驻大军在中山,要求燕国退兵返回河间;魏国则是屯驻大军在魏楚边境上,蠢蠢欲动。所有的人都隐隐猜出了赵国和魏国怕是不甘寂寞,要出手了。开战半个月,五个国家就卷入其中,一番更大的动荡在酝酿无疑。在这个对比下,一直按兵不动的韩国和秦国就显得很是反常,这种反常在一些人看来,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

    关于韩国出兵的流言越来越多,有人言之凿凿地韩国要攻打魏国,因为楚魏两国爆发战事的可能越来越大,楚国已经向韩国求援;有人神秘兮兮地韩国要攻打楚国,原因嘛,自然是落井下石,前段时间韩魏齐可是盟友;有人则是大胆推测韩国要攻打赵国,愿意就在于赵国要求燕国退兵,燕国又不从,只能利用王后的关系周旋争取。

    和外界流言蜚语满天飞的市井不同,昭仁殿里是另外一种氛围。出外将兵几近半年的太尉暴鸢回朝述职,因为临近年根,各郡的长官也陆陆续续抵达新郑,一时之间,大殿内的两千石高官多了不少。除了巴蜀两郡新定,汉中南阳不平,需要有郡守郡尉留守外,其余各郡的郡守郡尉皆是来参加朝会。

    御史大夫范睢按照各郡的考核成绩,宣布了韩王的命令,各郡长官或赐田地或晋升爵位或平调他职,不一而论。

    待范睢宣布完,韩王感慨道:“寡人继位之初,韩国有上党颍川三川南阳四郡之地,兵不过三十万。方是时,秦国据函谷关以窥中原,赵国隐有南下灭韩之志,魏国不服于韩,楚国交好于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赖先王庇佑,众臣之力,韩国连收汉中巴蜀汝南四郡之地,西囚暴秦于关中,北败赵国于邯郸,东收齐魏之心,南服楚国之志,使其不敢逆强韩,此皆赖众爱卿之功也!”

    “王上贤明,臣等敢不效犬马之劳!”众臣轰然应道。

    韩王笑着摆了摆手,回道:“齐桓公虽贤,无有管子,无以成霸业;勾践虽明,无有范蠡文仲,无以灭吴。寡人深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治理天下,绝非靠一人之力,无有各位,韩国何以令天下臣服!”

    “如今,形势虽然大利于韩国,但寡人以为上下皆不可轻视。魏文侯魏武侯时,魏国何其强大,武卒横行中原数十载而天下莫能与之敌,然则四面树敌,武侯在时,魏国尚有积威。武侯一死,各国夹击而魏国霸业卒。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流言四起,有言韩国当伐齐或赵或魏或楚,诸位以为如何?”(未完待续……)

    PS:接下来要四处出差了,不一定有时间写,给推荐鼓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