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东坡往事在线阅读 - 第八十二章 相看恍如昨兄弟二人的齐州重逢

第八十二章 相看恍如昨兄弟二人的齐州重逢

    熙宁九年。

    腊月间,天遂人愿的继任者孔宗翰到任,真到了要离开密州的时候了。

    “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水,遮日向西秦。”离密前,苏轼不禁要故地重游一番,还分别作诗留别了东武的流杯及雩泉,以及释迦院的牡丹,并把这些留别诗呈给了自己的好搭档——密州通判赵庾赏读。

    走前还有一件事要办,那就是他曾上疏为密州当地人王述请荫子,也就是为王述的儿子求官,如今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再提携一下已经是官差的王述之子。

    王述原是密州府衙的都巡检,字重班,是庆历年间的名将王仲之孙、王咸之子。因为王咸被盐贼李小三所杀,其子王述不肯发丧,亲手抓住了杀父的仇人,开膛挖心祭奠亡父之后,才为其父穿上丧服。

    正是由于这件事,王述因为违反了法度,所以其子不得因荫庇入官。

    苏轼觉得,忠孝是臣子的大节,滥杀是武夫的小过。舍小过而取大节,也是先王的一贯主张。王述的儿子王璋,不仅武艺超群,慷慨而有父风,而且还十分敬畏各项律法,早前英宗朝已特许过王述可以荫子。

    如今,王璋正在湖州知州滕元发的手下巡盐,苏轼去信想让老滕好好考察一下王璋的品行及能力,若是没问题可以适当重用一下。

    在密州时,苏轼还曾尝试过用当地的土米造酒,但是索然无味。

    离密前后,当地人将苏轼的画像置于城西的彭氏园中,每逢岁时拜谒。“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当苏轼一行西行经过常山时,山中的儿童还向苏轼询问他什么时候回来。

    有人说,密州时期,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其身处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与痛苦之中,他把对人生苍凉与无奈的体验,都化转为对亲人深沉的思念。

    广为流传的“密州四曲”,有两首曾为思念亲人之作。《江城子》追忆亡妻,面对与爱人的阴阳两隔,他感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起未能相见的弟弟,他写下《水调歌头》,两兄弟相距不远,却始终不能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行经过密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的安丘(密州下辖四县之一)时,苏轼还拜访了董储故居,见到了其子希甫,并留诗于壁。董储曾出知过眉州,与苏老泉一起交游过,非常善于书法。

    熙宁十年正月初一,天色放晴。除夕因雪被阻的苏轼一行,从夜宿的潍州(今山东潍坊)又一路向西,重新踏上了前往京师开封的行程。

    进入青州地界时,天又开始下起了大雪。

    面对漫天的飞雪,苏轼又想起了密州的园亭,像超然台、盖公堂、山堂这些地方的雪景该是多么的奇绝啊!于是,苏轼就给继任者孔周翰寄了信,“超然台上雪,城郭山川两奇绝。盖公堂前雪,绿窗朱户相明灭。”,这既是苏轼对老孔这位孔子的第四十八世孙关于东武美景的推荐,又是自己对此情此景的深切回忆。

    到了青州城,苏轼与顿起一起游览了当地的古寺并题名。

    顿起这个人我们前面也曾提到过,他虽然出自吕惠卿的门下,而独守故学,对于王安石、吕惠卿之流订立的新学敬而远之。在一次洛阳城里考试举子之后,苏轼同弟弟苏辙一同邀上小顿去登了嵩山,还饶有兴致地登到了山顶。在密州时,他们还时常诗词唱和,流连于密州的铁钩、卢山与常山等地。

    如今,二人又在青州相遇,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意味。

    到了济南,老朋友、齐州太守、黄庭坚的二舅李公择以诗来迎。当时齐州为济南郡,老李自去年转守齐州,任内灭除多年的盗患,兴修水利,赈济百姓。苏辙在他手下任事一年左右,非常敬重太守李常(自公择),二人互赠诗歌多达几十篇。

    听说伯父苏轼一行的到来,苏迟、苏适、苏远三侄早早地就踏着残雪前来迎接。

    安顿好家眷之后,苏轼在李常的带领下一起游览了泉城的美景。李常将自己外甥黄庭坚的诗文拿出来让苏轼观看,此时的黄庭坚尚在京师任国子监教授,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苏轼读到的黄庭坚诗文渐多。

    在期间,与弟弟苏辙一家终于团聚了。一时精思神会,心情大好的苏轼乘兴在济南槛泉亭的壁上挥毫作枯木一枝,后人还将其刻石收藏,所见之人形容该画“笔法遒劲,枝干虬结,如龙翔凤翥”。

    就在这时,柳子玉去世的消息传来。

    柳子玉本为苏轼堂妹夫柳仲远之父,平素与苏轼交情甚厚。生前正谪官寿春(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寿春镇),监灵仙观,自从苏轼倅杭以来,屡次与苏轼一起悠游唱和。

    得知老朋友的逝去,苏辙作了挽词,苏轼专门写了祭文。在祭文中,苏轼先把柳子玉文采出众,甘愿清贫而不屈从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加以赞美,又说老柳的离世使自己极为难过,但值得庆幸的是老柳有一位杰出的儿子和两个可爱的孙子。

    在济南,苏轼结识了揭阳人吴复古(字子野)。

    吴复古又名吴子野,号远游,生於海阳县蓬洲都渔洲乡(今属汕头市龙湖区渔洲乡延陵居委)。父吴宗统为翰林院侍讲,他为皇室教授。因双亲去世,归揭阳南潮结庐守墓三年,并设帐课徒。事后离家到潮阳县麻田山(今属潮阳市)筑远游庵,云游四方,广交学人,尤与苏东坡兄弟最为知交,常一起研讨庄子和老子的学说。可能是养生有成把,此人一直活到九十六岁。

    苏轼被贬江南时,吴复古并不避忌,与他常还有书信往返。

    苏轼后来曾为他作《远游庵铭》并赠诗数首,他听说苏轼遇赦复官,寻欲会晤,到清远峡时因病去世,葬於潮阳县麻田。苏轼为他作《祭子野文》,在文中称其“急人缓己,忘其渴饥,道路为家,惟又是归”。

    此时,老朋友陈襄(字述古)正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后来得知,这段时间陈襄曾在经筵上向皇上举荐包括苏轼、司马光等在内的三十三人。

    陈襄称苏轼“豪俊端方,所学虽不长于经术,然子史百氏之书,无所不览。文词美丽,擅于一时。居官敏恕,尤通政事”,只是最终神宗皇帝没有全部采纳,苏轼亦不在被擢用之列。

    二月初一,在齐州的治所历城县,苏轼游览了当地名士张掞(音善)的故居,此时,张龙图已经故去三年。苏轼给张掞的“读书堂”题了额,旁书“熙宁十年二月朔,子瞻书”。

    张掞,字文裕,齐州历城王舍人庄(今山东济南)人。性笃孝,幼时曾割己股rou治疗父疾。后举进士,任益都县(今山东潍坊下辖县级市)知县,在职期间甚有绩。不久因父丧还家,守于墓侧。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与兄张揆齐名。

    在齐州,苏轼还见到了李常之兄李布的儿子李秉彝(字德叟),此人也与苏轼颇有交往。在这里逗留月余,临别前,苏轼又与李公择剧饮为别。

    吴复古要返回家乡粤地了,就是在济南境内与苏轼作别的。

    到了郓州(今菏泽郓城县)地界,老朋友鲜于侁(字子骏)以由利州路转运判官出任京东西路转运使,当时的郓州本为京东路,熙宁七年,京东路拆分为东西两路,郓州被归为京东西路,正是处于鲜于侁的地盘。

    鲜于侁在新堂为苏轼设宴接风,二人欢饮达旦,以至于“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酒后,鲜于侁取出了自己的珍爱之物——吴道玄所画的佛像相赠。

    至于这幅佛画,苏轼此前曾在长安的陈汉卿家见到过,只是当时已经是破烂不堪,但是里面的人物点不加墨,手口等细节都还栩栩如生。这次,又在老朋友鲜于侁家复见此画,真是前生有缘啊!

    苏轼看到这幅画已经被“争买书画不计钱”的鲜于侁装裱一新,重新焕发出画圣吴道玄风采。鲜于侁见苏轼对于此画爱慕不已的眼神,就忍痛割爱地拱手相让了,苏轼无以为报,就作诗谢之,“问君乞得良有意,欲将俗眼为洗湔。”

    在郓州,苏轼还与李师中(字诚之)以及居丧期间的巨野人晁补之会于汶上,在宋时,汶上属于郓州,巨野属济州之治,离郓州也不远。

    所以,当收到移知河中府的调令之后,苏轼就迫不及待地启程了,他要取道济南,去赶赴一场期待已久的兄弟聚会。

    初到济南,他感觉“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但苏辙此时恰好入京禀事,已于十月离开了济南。虽没能见到心念已久的弟弟,但却远远望见了迎接他的苏家的孩子们。苏迟、苏适、苏远三个侄儿,站在城外未消的春雪里翘首企盼,等候伯父的到来。在济南,两家终于相聚了,尽管不够十分圆满,但这也足以让他重温苏家久违的暖意。

    二月十日,两兄弟的眷属到达京城附近的黄河岸边,子由出京,在河岸以北三十里的澶濮之间(今河南濮阳)重逢,两兄弟在雪中畅游了几日,“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七年不见的弟弟苏辙带来了一则小道消息,坊间都说苏轼移知河中府的新职已被取消,改派为徐州太守了。而他们家族的恩公张方平大人,同日也被任命为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留守,苏辙被张方平辟为应天府判官,宋时的南京即应天府。

    相会后的兄弟二人及家眷,又一同相扶相携共赴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