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东坡往事在线阅读 - 第九十二章 彭城时期的志得意满

第九十二章 彭城时期的志得意满

    元丰元年,重阳节。

    徐州的黄楼正式竣工,适逢佳节,趁清虚居士(王巩)也在,苏轼决定举行一场全民大联欢,演奏一些宏大的音乐,共同来庆祝黄楼的落成。

    关于这座黄楼的用料,还得从西楚故宫说起。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秦末战争中获胜,定都徐州,于是大会诸侯,分封了十八个王,他自称西楚霸王,故称其居住的地方为西楚故宫。唐、宋两代,西楚故宫成为当时的刺史衙门,里面有座霸王厅,一直没有人敢坐。

    苏轼到徐州任知州后,因建造黄楼缺少材料,又厌恶其有名无实,遂将旧故宫拆除,用拆下来的材料修建了这座黄楼。

    如今重修的黄楼,位于今徐州市黄河南路,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的庆云桥东故黄河公园内,已成了今日徐州的五大名楼(即彭祖楼、霸王楼、燕子楼、奎楼、黄楼)之一。

    苏轼在黄楼上歌舞升平之时,收到了张安道之子张恕的寄诗,后来得知,小张也给苏辙寄了一首。兄弟俩得诗后,还互相唱和了一番,这是他们多年来的习惯了。

    秦观寄来了祝贺的书信和一篇《黄楼赋》,陈师道也做了《黄楼铭》,众人的烘托,使得这次黄楼之会更加的盛世空前。黄楼之会后,苏轼又在彭城举行了黄楼诗会,并邀请了王巩、颜复、张天骥等众多文朋诗友。

    九月十七,张天骥、苏轼带着颜复、王巩登了云龙山。云龙山位于徐州城西二里,这是隐士张天骥隐居的地方。

    张天骥,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此人常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西麓的黄茅岗,以躬耕自资,并奉养父母。

    一行四人趁酒兴结伴游黄茅冈登云龙山,山上乱石如羊,几次差点跌倒,中途不胜酒力,只好醉卧在黄茅冈上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板上休息。恰逢路人看见,禁不住大笑,都知道这是太守酒醉而佯狂了!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此时此景,激发诗情,苏轼写下了《登云龙山》。

    这是苏轼近年来少有的欢愉,一是郡内政通人和,二是有着至交好友王巩在身边的陪伴。

    清代刘廷玑在《黄茅冈诗》中学道:“满丘乱石也平平,一醉坡仙便著名”。此石因此而得名:东坡石床。

    在此逗留已经十日,好友王巩就要离开了。

    “去国已八年,故人今有谁。”、“公子表独立,与世颇异驰。不辞千里远,成此一段奇。”其时的朝廷里,王介甫与吕惠卿当权,正人君子们皆以异论,被指为流俗而排斥在外。王巩虽处朝中,但异于常人,始终不肯屈节为用。

    王巩在徐州期间,苏轼陪他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常常是乘月而归,从游甚乐。在此期间诗词唱和一百余篇,以至于苏轼在黄楼上曾说,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年矣。

    王巩离别前,苏轼作诗相送,并将二人的唱和诗寄给弟弟子由。

    元丰元年九月晦日,三郡之士举于徐州,齐聚黄楼之上,以修旧事,并举办了鹿鸣宴会。

    这个月,苏轼身边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首先是刘恕(字道原)病逝。刘恕这个人,前面多次提及过,此人也以史学擅名,在京师时,他就是苏轼的同事兼好友,曾经与苏轼形影不离地环绕于司马光老先生周围,是个反对王安石集团的最为彻底的勇士。

    早年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师难留,便请求到南康(今星子)监酒税,顺便还能归养自己的父母。

    刘恕之弟刘格(字道纯),此人“读书强记辨博,文词粲然可观,而立节强鲠,吏事亦健(苏轼语)”,但始终未获大用。刘格此次来到徐州,带来了其兄故去的噩耗。

    苏轼因惜其才,连忙给好友、时任京东东路转运使的鲜于侁去信,想让好友为刘格谋一差事。

    杭州僧道潜来访,这是二人的初次相识。

    道潜,字参廖,(今属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浮村人。“能文章,尤喜为诗”。其中有“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句尤为苏轼所喜爱,给文与可写信时告诉大表哥,说道潜诗句之清绝,甚至与林逋不相上下。

    诗僧道潜,自幼出家。本姓何,后赐号妙总大师,於潜道潜与苏轼诸人交好。后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诗集》。苏轼遭贬谪居黄州后,道潜不远千里相从,居留一年多时间,后复回於潜西菩山中。到苏轼贬居海南,道潜打算渡海相随,苏轼写诗劝阻。由于他和苏轼的关系,道潜也受牵连而治罪还俗,谪居兖州(今属山东),建中靖国初年(1101年),方受诏复还,仍削发为僧。崇宁三年(1104年)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年(1106年)归老于江湖。

    据说有一次,苏轼在酒席上想跟道潜开开玩笑,就让一个歌妓去向他讨诗。道潜当时口占一诗说:“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

    苏轼见之大喜曰,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曾收拾,遂为此人所先,可惜也。

    闾丘孝终路过徐州,苏轼赴《浣溪沙》赠之。

    闾丘孝终,我们前面讲过,此人字公显,苏州人,苏轼倅杭前往苏州赈灾时,与刘述曾在闾丘孝终家饮宴相聚,赋诗为乐。闾丘孝终后曾在黄州任太守,日后,苏轼因写诗讪谤朝政被贬到黄州以后,就在闾丘孝终手下任职。

    闾丘老先生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知道苏轼才高八斗,是个饱学之士,并没有打击、排挤他,而是很敬重他,凡有宴会,总要请苏轼一起出席。闾丘孝终在黄州筑有栖霞楼,常常邀请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苏轼也常常与会。

    由此,苏轼与闾丘孝终交往甚密,友谊深厚。

    徐州属地滕县(今属山东枣庄)的时同年(姓名不详)建了一座西园,苏轼为之题诗并画竹。

    这段时间,苏轼与两浙转运副使王廷老(字伯扬)多有唱酬。

    杭州通判傅裼离任,继任者为田叔通,苏轼作诗送行。

    这位田叔通,也就是新知州苏轼到任的消息传来,带着徐州府衙领导班子成员即刻出城相迎的那位本州官员。

    到了十月,苏轼为秦观的《汤泉赋》作了跋,还赠与吴琯(字彦律)自己的文章《日喻》。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继同年九月九日的落成典礼后,十月十五下元节,苏轼再次在黄楼设宴聚会,并作此诗记录彼时的盛况。

    这句诗的意思是,请问在座的诸位,今日能一起登临这风景绝佳的黄楼,可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

    这是苏轼任职地方的第四年,虽然离京并非其所愿,但是,旷达乐观的他极能随遇而安,不论任职杭州、密州还是徐州,皆能因势利导除弊革新,造福一方百姓。苏轼有理想和抱负,此次治水的成功让他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也令其心生鼓舞,下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水官节,古人在这一天祭水官祈祷消解困厄。

    于苏轼而言,这个下元节注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记录的就是他彼时的心情,既有惊心动魄过后的惬意也有成就满满的欢喜。

    十月既望,苏轼给大表哥文与可去信,先是赞扬了道潜诗句的清绝,及其为人,还向表哥催作《黄楼赋》。

    此时,徐州任上的苏轼正是人生的志得圆满之时,为国尽忠的念头始终在心底盘旋。

    于是他提笔给朝廷又上书了一封万言书,由于文字太多,不再一一列举。大概的意思就是,徐州乃南北要冲地带,过去的项羽就曾舍咸阳而定都彭城,加之汉高祖刘邦也为沛人,因此这里的百姓逐渐养成了凶悍桀骜的习气。

    但是徐州城防备松懈,兵力稀少,徐州东北七十余里的利国监,自古以来就是官府的冶铁场所,四方商贾林立,地方上又财主百余家,金银财帛堆积如山。三十六冶又是生产兵器的地方,而当地守卫的兵士极少,如果当地的冶铁富户散尽家财以招募兵勇,那么数千乌合之众的队伍完全可在一夜之间完成。

    徐州城虽三面环山,地形有利,但是用于战备的高台却残破不全,加之城大而兵士奇缺,紧急情况是难以坚守的。现在徐州城里可用于作战的士兵只有一千人左右,陛下不妨将南京(今商丘)新招的骑射两指挥军队移驻徐州,况这些士兵也多是徐州本地人。

    苏轼的本意无非是今人所讲的“未雨绸缪”,他觉得天下无事之时,多谈谈盗贼之事,看似有点杞人忧天,但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盗贼蜂起之时,因武备无力制止而发生的惨剧。

    面对当地有名的盗贼如何九郎等人,苏轼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去缉捕。他听说沂州(治所今临沂市临沂城)葛墟村有个叫程棐的,与弟弟程岳感情深厚,弟弟因与李逢有来往而被下狱。李逢本为余姚县主簿,熙宁八年借宗教掩护,进行反抗活动,因沂州民朱唐告发,被捕入狱,与之有所交往的,多人被处死。

    苏轼想让程棐将功赎罪,为国效力,程棐也愿意尽力,于是苏轼就给他发了委派公文。但是,不到一个月,苏轼将要调任湖州,程棐相送出境。苏轼也对程棐承诺,不管自己调到什么地方,事成之后一定会向朝廷上奏程棐的功绩。

    结果,等程棐如愿地将当地的盗贼全部缉拿归案时,苏轼被治罪下狱,等到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程棐又派人去黄州向苏轼汇报缉盗的经过。苏轼作为罪人,本不该再过问此事,但为了此前的承诺,又给朝中的章惇及文彦博等人反映了此事,希望朝廷对程棐之弟网开一面。

    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