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流氓县令:抢个女帝回家过年在线阅读 - 第十九章今儿,摄政王不一样

第十九章今儿,摄政王不一样

    武老嘿嘿一笑后,传来破空声,等到婉儿出去驾车时,武老已经踪迹全无。

    婉儿驾车一进京城,李璎珞就闻到一股粪便的味道,不由眉头皱起。

    帝都外城,几乎都是黄泥路,且因人口众多、车马往来频繁,路面极其颠簸。

    车速骤然降了下来,这倒不是婉儿驾车技术不好,确实是帝都外城的硬件它跟不上。

    李璎珞掀开车窗,正好就瞅见有人在当街小便,这种事情简直太寻常了,还有人随地大便呐!

    看到这一幕,她真的头疼了,再想到平安县那井然有序和干净的街道,心里的落差就更大了。

    “堂堂三百年大齐的帝都,在孤和文武群臣的治理下,居然还比不上一个九品县官治理的平安城。”

    随即,又想到那纷杂的朝局,她的心中一阵烦躁。

    穿过道路泥泞的外城进入内城,这里的环境明显好了许多。

    马车一路前行,连续穿过几条正街,直达皇宫。

    摄政王的车驾独一无二,京城内无人不知,因此马车一路畅通。

    “拜见摄政王!”

    一众侍卫不敢阻拦,所有人半跪行礼。

    一进宫,李璎珞直接就去了上书房,此刻上书房无人,只有留守的总管太监赵无牙。

    他小心翼翼看了看,微微散发怒气的摄政女王,心中琢磨,难不成殿下已经都知道了?

    应该,不能吧?

    李璎珞冷声开口:“传孤的令谕,召集上书房大臣,在京四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全都到上书房门前候旨。”

    “奴婢遵旨!”

    看着太监总管离去,李璎珞已经开始盘算,该从哪里入手。

    她是监国摄政王,统领侍卫大臣并被加赐九锡,且有假节钺之权。

    所以李璎珞除了称呼外,几乎拥有皇帝和宰相的一切权力。

    在众臣子眼中,李璎珞就是齐国的女皇帝,只不过称呼不同而已。

    众臣子们怕她,因为她有生杀大权;众臣子们也敬她,因为她率众赢得五国之战,战功卓著。

    不一会,接到通知的各级官员,陆陆续续进了宫……

    李璎珞已经在心中盘算,以往被百官欺瞒,这次在平安县终于找到实证。

    一定要将这国之大蠹揪出来,到时候看她怎么收拾这个家伙。

    “不急,饭要一口口的吃,事要一件件的做。”李璎珞心有定计,成竹在胸。

    按照惯例,她首先会去上书房,见几位上书房大臣。

    上书房,是皇帝的御书房改建而成,皇帝亲政前齐国所有政令,几乎都是出自这里。

    李璎珞的工作除了统率全军,就是主持上书房。

    实际上,上书房平时拢共只有七个人。

    除了李璎珞还有三公(太保、太尉、太师),丞相魏不同,兵马大元帅兼兵部尚书李旭,吏部尚书秦怀玉。

    六位阁老一进门,就看着摄政女王,在亲自查看各府县民生情况,不由面面而视。

    今天,和往常有些不一样!

    六位阁老能走到今天,都是老于人情世故之人,他们立即察觉到了不同。

    因为以前摄政王在上书房,几乎从来不坐着,今天竟然大马金刀,坐在主位上……

    他们知道摄政王出门这近三个月,必然是有所收获,所以一个个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各自低头看脚面,谁都不愿意触这个霉头。

    摄政王高居正座主位,三公则立在左侧,丞相,吏部尚书和李旭站立在右侧。

    这是排资论辈,同样也是当今齐国朝廷的势力划分。

    左侧三公代表的是老派势力,三公德高望重,朝野之中一呼百应。

    右侧是李璎珞的新兴势力,原本只有兵部尚书李旭,后来多出丞相魏不同和吏部尚书秦怀玉

    “予此次探察民情,有劳几位阁老殚精竭虑,为陛下分忧,予这厢有礼了!”

    嘴上说有礼,可李璎珞的眼睛一直盯着手中的邸报,更没有起身施礼的打算。

    “予”是她在正式场合特有的自称,区别皇帝的“朕”和诸王的“孤”。

    屋内六人心中忐忑,急忙抱拳躬身:“我等分内之事,不敢受摄政王之礼。”

    “说说吧,予离京期间,上书房一共发了几道疏,催予回京啊?”

    丞相魏不同相貌儒雅,他虽已花甲之年,可保养的一直很好,别人看他也就是四五十岁的样子。

    他左右看了一眼,见众人都低头不语,作为丞相他不得不出头……

    长袖一甩,轻轻踏前一步,魏丞相拱手一礼后,朗声回答道:

    “回禀摄政王,在殿下出巡这三个月内,上书房共明发邸报三百二十七份,劝谏殿下回京疏有三份。”

    “哦?”

    李璎珞放下手中的邸报,抬头看了魏不同一眼。

    以她的记性,清楚地记得催她回京的折子,前后有10道,几乎一个月三道之多。

    “老臣若是没记错的话,这三道折子,是诸位大人和老臣联名上疏。

    时间分别是上个月的初、末,和本月月中发出。”

    魏阁老始终面带微笑,丝毫不见紧张,他一甩长袖,一手抚须道:

    “三道折子分别为:甘南道大旱急疏、四国公使上表请安疏和漠北军情杂疏。”

    “可是本王,却前后收到了十道催促的奏疏,不知几位大人何以教我?”

    尼玛!

    几位上书房大人只感觉菊花一紧,立即就开始冒汗了,他们不是着急十道奏疏。

    而是摄政王一句话,用本王和我代替了‘予’字,根据他们多年挨骂的经验,这是女王要发作的前兆。

    “真是太不像话了!摄政王巡视乃为陛下巡幸河山,何人敢这么大胆,一定要严查、严办。”

    说话的是太师孔劳己,他说这话是为了表明立场和摘除自己。

    “孔大人说的对,老臣附议。”第二个说话的,是同为三公的太尉李承墨。

    其他几位一看,也急忙踏前一步,赶紧站队和撇清关系:“臣等附议。”

    “好!本王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婉儿,将那十份儿奏疏,给几位大人看看。”

    “是!”婉儿捧着一个托盘,上面正是十份儿催促摄政王回京的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