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被雷劈回小时候在线阅读 - 第285章 农界名人

第285章 农界名人

    在1999年的这个冬季,木棉市下辖三区两县数十万农民同胞,都在鼓足劲地种果树。

    不少人种完了家里的菜田粮田和山地,还把刚开了没几年又被退耕还林的那些山地,也名正言顺的种上了果树。

    而最先还在观望不敢大力种树的一批人,到了后边是想种时,都因为没了树苗,而暂时无法种,只能等来年雨季。

    橙子、桔子、梨子、桃子、李子、杏子、梅子、苹果、花椒、石榴、芒果、荔枝、桂圆、枇杷、杨梅、樱桃、板栗、核桃

    这些适合在木棉市这种干热河谷、丘陵、平原混合地区种植的水果,由木棉市各个适合种植的村庄,以最适合种植的某一类为主,其它同样适合的种类为辅的方式,被一一种下。

    比如,海拔高的山区,多是以种板栗、核桃、梨子、桃子、李子、杏子、杨梅、樱桃、苹果、花椒等这些喜寒且耐寒的其中一类为主,其余数种为辅。

    相对温暖的丘陵地区,多是以种枇杷、橙子、桔子、石榴等为主,杨梅、核桃、桃子等一类喜寒的种地较少。

    而木棉市占地比例最少的平原河谷地区,因为海拔低、气温高的原故,都以种芒果、桂圆、荔枝为主,算是比较单一。

    =之所以在不同地区,种不同的水果,这是因为不同各类的水果,对生长环境要求不同。

    比如桂圆梨子、杏子、李子、桃子一类的果树。适应性强,平原丘陵地带也能种植,只不过品质不如山区种植的好。

    但如果把芒果荔枝这类喜温、怕寒的品种,种到海拔高气温低的山区,就算当年或是几年内不下雪,在低温下树苗也根本无法越冬就会被冻伤冻死。

    同样的,要是把樱桃、板栗一类的果树,种到湿热的河谷平原地带,树苗肯定能种活,还能长成大树。但结局就是不会挂果。种了也白种。

    小小一个木棉市,之所以能出产这么多的水果,原因则在于木棉市这特殊的地理环境。

    地处西南莽莽大山之中,却又位于金沙江沿岸。无数大区、河谷、丘陵相依相偎。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盆地。这就是木棉市。

    余明月家所在的大平乡,就是这种地型地貌最好的体现,乡政府所在地。就是一个占地数百亩、海拔在1200米、西面有条常年汹涌的西山河的小盆地的中心。

    盆地四面则是一座座高在数十与数百米之间的丘陵,而丘陵之后,一山还比一山高,形成莽莽群山。

    余明月家所在的小村,就是平原与丘陵的交汇处,她最早种果树那小山包,换个称呼就是个小山丘,而她家后来买下靠近地主坟那些果园,就是海拔两千多米的大山与丘陵连接的地带。

    而在余明月家这果园之上的莽莽群山中,还有数个归大平乡管辖的村落,虽然各有各的名字,但被当地人统称山区。

    看似隔着不远,不过就是数公里或十来公里的距离,可余明月家那地的气温,因为四周米个丘陵环绕阴隔,比起乡政府所在那带要低着一两度左右。

    而余明月家,与地主坟那头果园靠大山的最上方,温差更为明显,要低着那么三四度可能都不止。

    比起山区那些村落,温差就更大了。

    不过就是因为这样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余明月家地主坟那处果园的多样化。

    下方还能种植芒果一类热带水果呢,而最上方,却更适合种植山区特有的喜寒类的樱桃、板栗。

    而像这样特殊的地区,并不止大平乡这一处,对整个木棉市来说,这样特殊的地区,太多太多。

    所以才会出现这次全市范围内种植水果时,各地水果种类的不得不多样化。

    自从1982年木棉市内全部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十多年来,这种以村为单位,热火朝天地种某一种农作物的事情,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

    以至于,引得一些没经历过大集体时代的小家伙们,又是好奇又是兴奋,有些开始懂事的,还带着些不属于他们这年纪该有的担心。

    “我们家种的这些果树,什么时候才能结果啊。”问这类话的孩子,多半是一脸馋相的毛孩子。

    “我们村都种这么多橙子,会不会像去年的大白菜一样,全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啊?”会这样问的,基本都是小脸上都挂着忧心的半大小子丫头。

    毕竟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家里种这么多水果,代表的是今后会有吃不完的数类水果。

    而大一些的已经多少懂事,会担心这些水果种得多了卖不出去,家里将没有收入。

    毕竟自1982年,木棉市这一地区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民就有了自主权,可谓是想种嘛种嘛,不种荒着也没管。

    但同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雨无阻、累死累活的在地里忙活一年下来,家里几亩田地的出产是能赚个盆满钵满,还是连该交的农业税都交不上,或是吃饱穿暖都成问题,也都是自家的事情。

    可这好日子谁不想过,而且是人都有个好胜心攀比心,谁又想过得比人差呢?

    所以这么多年来,除了那些游手好闲、吃喝打混的懒汗二流子外,其他人都是削尖了脑袋的想着法子,起早贪黑的侍弄着家里的几亩田地。

    农村人文化不高,但并不代表智慧也不高,十几年下来,除了最早时,学习到政府派下来,推广科学种田的那些农业技术员,教给的知识外。还总结出了一套套各自种好田、并挣到钱的经验。

    有点文化又思想活络的,为了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过得比旁人好,知道购买些农业书籍来看,并且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一家人就会商量着多种些新品蔬菜,或是旁人在当季种得少的菜,借此在上市时,占着数量少的优势,能卖个好价。

    而那些连字都不识几个。或是没成算的老实人。在看着旁人家的生活过得比自家好时,也被逼得精明起来。

    一家人闲话时,晓得商量着,要跟着村里哪些人家学。在不同的季节种上什么样的菜。才能卖到好价挣到多些钱。交完了农业税后,还能有余点钱把日子过好。

    久而久之,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农村里就连一个毛孩子都明白,除了粮食外,大家当季都种,或是种得最多的某一样作物,代表的不是烂在地里,就是血本无归。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家里好一阵都没钱,不光村长时常到家里催交农业税,也不光是没有零用钱,也许连自己上学的学费都得欠着一阵才交得上。

    不过这一次,这些种果树的农民已经不用去担心什么销售问题。

    对馋嘴的孩子,父母长辈一般都是骂:“小兔崽子,这树才栽,你就惦记着吃了,滚一边玩儿去,别耽搁老子栽树。”虽是在骂,但脸上是止不住的笑。

    而对会为家里cao心的孩子,父母长辈一般都会欣慰的笑着解释:“放心吧,种出多少水果来,人家三兴公司都每年订好保底价给收走,人家那是拿去生产成饮料往外卖的,只愁少不愁多呢。”

    “是啊,小孩子别cao心大人的事,快回家好好看书才是正经,人家三兴公司的老板都说了,你们这些孩子要是品学兼优,就算家里没钱供你们继续念书,三兴公司也会用为你们设立的助学资金供你们念到大学呢。”

    一般有人说完这些后,只要一旁正好有人听到,听到的村民就会接话:

    “是啊,那孔总可真是好人啊,不说给这助学金了,还有那什么医疗补助金、孤寡老人生活补助金,他可真是有心了。”

    “对啊,还有啊,明年还给咱们村扩修路呢,听说孔总以前也都跟咱们样是土里刨食的老农民,也真就只有他,才会这么设身处地的为咱们想。”

    在99年底这种树的热潮中,孔总和三兴公司这两个称谓,时常被木棉市的广大农民群众,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提起,但每次提到孔总或是三兴公司时,这些人的语气都带着异常亲切兴奋的唏嘘。

    但在这之前,三兴公司在全市推开种果树的计划,虽然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下辖三区两县相关的部门也大力进行了宣传号召,还给各乡各村一级级下达了指标,但效果却并不显著。

    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在这之前的很多年里,政府也下达过如栽桑养蚕、人工种菌、户户养兔、大棚种菜等等一类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计划,但能见成效的,微乎其微。

    广大农民同胞,已经对政府这些计划,从最初带着高期望的兴奋投入,结果却一次次的失败后,已经提不起太多的兴趣,也不敢义无反顾的尝试了。

    二来,则是因为孔兴刚因心疼钱,最初并没有完全采用余明月的建议,而是直接用了孙经理的方案。

    以将来三兴公司承诺以不低于多少的价格收购水果、给种果树的村通路、长期为种植水果的农户提供的技术指导、并且头年每棵树苗收成本价的方式卖树苗给农户种植。

    这方案,确实得到了市里的支持,但当这政策下方到各村各社的农户头上时,提得起兴趣大力种果树的人微乎其微。

    不说大家信不信三兴公司能长期收购水果了,光是每棵树苗几毛钱到一元两元不等这条,就令很多农户退步了。

    1999年的农民手里,真没几个钱,闲钱更少。

    在号召农户种果树时,三兴公司就着力从本市和外地两方统一购买果树苗,可响应的人太少,树苗眼看着快焉吧死时,孔兴刚才急了。

    也是在被逼无聊之下,这才采用了余明月那些收买人心,提高农户种树积极性的计划。

    并且为了快些把积压的树苗快些种下地,孔兴刚还又听了余明月的新提议,由各村登记各家各户领走树苗的种类数量,苗钱等数年后三兴公司第一次收购水果时,在从中以同样的价钱扣除。

    这样一来,自然大大的降低了家户种果树最大一项初期投入,而且学更进一步表明了三兴公司的立场,也让广大农户更是少了后顾之忧。

    孔兴刚对被迫增加那么多条优惠福利,心里终始是有些不平衡的,思来想去后,脑袋一热说是要在电视里讲一次话,要让全市广大农民同胞都知道是谁给了他们这些好处。

    所以就在连续一周的木棉新闻里,亲口号召全市农民同胞种果树,在其中,更是把那些没有写到方案里的惠民条列,一一说了个遍,还说得深情并茂,很好的树立了他心系广大农民群众,誓不忘本的农民企事业家形象。

    自此,那场舅侄二人的争论,算是以孔兴刚又败给了余明月告终,但孔兴刚却也因此在木棉市的农界出名了。

    数十万的木棉市农民同胞中,基本上是家里有电视的人,都在木棉台的新闻联播里听过了他为号召大家种果树那段热情朴实的讲话,而记住了他的名字,记住了他的相貌。

    不过如今,大家却都喜欢亲切的用‘孔总二字来称呼他。

    并不是因为不熟悉而用了惯称,而是因为有太多感激和敬重,而用的尊称。

    ps:抱歉抱歉,这断更的节奏和比例,娃娃都恨不得抽自己了,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望大家原谅,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