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放弃2
不明不清翊坤宫之变193放弃2“翁大学士,不要危言耸听。列祖列宗也不愿看到朝廷如此虚弱,如果太祖皇帝在世,在座的诸位怕是没几个能保住脑袋。
此一时彼一时也,做为朝廷重臣,一言一行皆定国家生死存亡,怎能如此感情用事。越是到了危急时刻越该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一念之差,不仅仅决定了朕和诸位的权柄,还将定千万人的生死!
此时大踏步后退并不是畏缩,而是为了将来大踏步前进。想打疼别人就要先把拳头收回来,攒足了力气再打出去才有效果。
如果坚守辽东不退,一旦战事不利,从永平府到肃州卫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北虏侵袭。届时首尾难顾,局面会更糟。千万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有东边的建虏,还有北面虎视眈眈的蒙古诸部。
另外朕还有件事没提,虽然暂时比不上北虏和建虏威胁大,但从长远看起来更加麻烦。诸公应该听说过红毛番,他们与佛郎机人同出自极西之地,行事风格却有不同,更凶恶也更不通情理。
前两年红毛番已经占据了南洋爪哇国椰城,修建堡垒聚集船只,不久就会东进抵达大明。届时广东、福建沿海也会成为战场,腹背受敌变成了三面包围,何解?”
像翁正春这种比较纯粹的文人,洪涛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说话还是比较客气的,能讲理的时候尽量讲道理。
他们相对来讲比较顽固,不懂变通,更不太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始终认为中华为世界文明中心,一切外来族群都是野蛮、粗鄙的异端,既不屑又恐惧,非常矛盾。
同时他们的cao守却比很多官员高,对理想的信念也执着,真有股子舍身成仁的狠劲儿,至少比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强。
怎么说呢,就像宋徽宗一样,如果他不当皇帝只当个画家或者书法家,应该可以留名青史。如果让翁正春去搞文化教育也会比当辅臣更合适。总体上讲人就没有废物或者好人坏蛋之分,只看处于什么位置。
“红毛番为何要侵我大明?”翁正春被问了个晕头转向,光是北虏和建虏就已经把内存掏空了,对于远在南洋的红毛番知之甚少,更不理解为何万里迢迢来此挑衅。
“北虏南侵、建虏西进、西番东来皆因一个字,钱!和他们的国度比起来,大明物产丰富又羸弱可欺,只要兵甲犀利就可不劳而获,是强盗的不二选择。”
真是迂腐透顶了,做为偌大帝国的顶层官员,居然可以问出此等白痴般的问题,还一本正经的讨教,弄得洪涛也没了脾气。头发长见识短,可能说的不仅仅是女人。但凡睁开一只眼稍微瞄下外面的世界,就不会如此无知无畏。
“陛下,若是放弃辽东,兵将可以撤回关内,数十万汉民该如何处置?”
有了翁正春的反对,其余人等算是得到了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兵部尚书孙玮看来也不太同意放弃辽东,但又无力反驳皇帝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只能选择曲线救国拿辽东百姓说事儿。
“辽东民风与关内不同,半汉半胡,强行驱赶必遭仇视,反而不美。责令当地守军及早张贴告示讲明缘由,何去何从由他们去吧。”
说起辽东百姓洪涛更加烦躁了,国家明明在自己的统治之下,却无法获知准确人口数量,甚至连个大概其都无从估算。由于明初永不起科的祖训,终明一朝历代皇帝对人口普查都没什么兴趣,或者干脆就不做。
辽东的情况更加复杂,属于各民族混居,既有汉人军户又有朝鲜难民还有蒙古、女真各部,能给出人口数量的只有军户,但依旧很不准。
军户逃散、冒名、空饷情况严重,各将领的私兵又不做登记,还没有专门负责民政的布政使司,有说上百万的,有说大几十万的,有说好几百万的,差距太大根本无从判断。
更麻烦的是辽东汉人已经落地生根了,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就不愿意入关。要是让军队强行驱赶,那一路上不知要死多少人,妥妥的人间惨剧。
就算把人带回了关内也不会得到一丁点感激,反而会更加痛恨朝廷。啥国家民族,对本时代的百姓来讲就是天方夜谭。在哪里能活下去,活舒服点,哪里就是家。谁能少一些欺压,多留点粮食,谁就是皇帝。
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任其自然。乐意入关的朝廷担负一部分费用,可以提供工作但没有多少土地。不乐意搬家的也不强求,留下好好过日子,将来肯定还有融入大家庭的那一天,到时候再继续当大明子民也不晚。
至于说会不会成为女真崛起的催化剂,当然会了,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了这大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口,建州女真会突然间强大起来。
但洪涛不担心,就算给一亿人口也不可能马上变成国力,尤其在农耕时代,最短最短也得经过一年的劳作才有收获。农作物是有生长期的,没粮食,人口越多死得越快。
只要有自己在,建州女真想踏踏实实种地发展爆兵几乎是不可能的,堵死山海关也没用,努尔哈赤恐怕还不知道有登陆作战一说。
见到皇帝不慌不忙对答如流,众人心里已如明镜一般。很显然,放弃辽东的建议绝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早有预谋,且计划得很是周密。连带着刚刚所讲的一切,包括让出的客观利益,都是阴谋的一部分。
反对吧,利弊得失皇帝已经都讲清楚了,一时半会找不到过硬的理由。同意吧,平白失去了大片国土和几十万百姓,心里又不太过得去。
“陛下,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就在朝臣们全都犹豫不决,皇帝占据了上风的当口,内阁大学士沈鲤再次挺身而出。
“沈阁老有话直说,此间乃为国事商讨,非争个人长短。”
此一时彼一时也,做为朝廷重臣,一言一行皆定国家生死存亡,怎能如此感情用事。越是到了危急时刻越该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一念之差,不仅仅决定了朕和诸位的权柄,还将定千万人的生死!
此时大踏步后退并不是畏缩,而是为了将来大踏步前进。想打疼别人就要先把拳头收回来,攒足了力气再打出去才有效果。
如果坚守辽东不退,一旦战事不利,从永平府到肃州卫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北虏侵袭。届时首尾难顾,局面会更糟。千万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有东边的建虏,还有北面虎视眈眈的蒙古诸部。
另外朕还有件事没提,虽然暂时比不上北虏和建虏威胁大,但从长远看起来更加麻烦。诸公应该听说过红毛番,他们与佛郎机人同出自极西之地,行事风格却有不同,更凶恶也更不通情理。
前两年红毛番已经占据了南洋爪哇国椰城,修建堡垒聚集船只,不久就会东进抵达大明。届时广东、福建沿海也会成为战场,腹背受敌变成了三面包围,何解?”
像翁正春这种比较纯粹的文人,洪涛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说话还是比较客气的,能讲理的时候尽量讲道理。
他们相对来讲比较顽固,不懂变通,更不太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始终认为中华为世界文明中心,一切外来族群都是野蛮、粗鄙的异端,既不屑又恐惧,非常矛盾。
同时他们的cao守却比很多官员高,对理想的信念也执着,真有股子舍身成仁的狠劲儿,至少比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强。
怎么说呢,就像宋徽宗一样,如果他不当皇帝只当个画家或者书法家,应该可以留名青史。如果让翁正春去搞文化教育也会比当辅臣更合适。总体上讲人就没有废物或者好人坏蛋之分,只看处于什么位置。
“红毛番为何要侵我大明?”翁正春被问了个晕头转向,光是北虏和建虏就已经把内存掏空了,对于远在南洋的红毛番知之甚少,更不理解为何万里迢迢来此挑衅。
“北虏南侵、建虏西进、西番东来皆因一个字,钱!和他们的国度比起来,大明物产丰富又羸弱可欺,只要兵甲犀利就可不劳而获,是强盗的不二选择。”
真是迂腐透顶了,做为偌大帝国的顶层官员,居然可以问出此等白痴般的问题,还一本正经的讨教,弄得洪涛也没了脾气。头发长见识短,可能说的不仅仅是女人。但凡睁开一只眼稍微瞄下外面的世界,就不会如此无知无畏。
“陛下,若是放弃辽东,兵将可以撤回关内,数十万汉民该如何处置?”
有了翁正春的反对,其余人等算是得到了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兵部尚书孙玮看来也不太同意放弃辽东,但又无力反驳皇帝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只能选择曲线救国拿辽东百姓说事儿。
“辽东民风与关内不同,半汉半胡,强行驱赶必遭仇视,反而不美。责令当地守军及早张贴告示讲明缘由,何去何从由他们去吧。”
说起辽东百姓洪涛更加烦躁了,国家明明在自己的统治之下,却无法获知准确人口数量,甚至连个大概其都无从估算。由于明初永不起科的祖训,终明一朝历代皇帝对人口普查都没什么兴趣,或者干脆就不做。
辽东的情况更加复杂,属于各民族混居,既有汉人军户又有朝鲜难民还有蒙古、女真各部,能给出人口数量的只有军户,但依旧很不准。
军户逃散、冒名、空饷情况严重,各将领的私兵又不做登记,还没有专门负责民政的布政使司,有说上百万的,有说大几十万的,有说好几百万的,差距太大根本无从判断。
更麻烦的是辽东汉人已经落地生根了,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就不愿意入关。要是让军队强行驱赶,那一路上不知要死多少人,妥妥的人间惨剧。
就算把人带回了关内也不会得到一丁点感激,反而会更加痛恨朝廷。啥国家民族,对本时代的百姓来讲就是天方夜谭。在哪里能活下去,活舒服点,哪里就是家。谁能少一些欺压,多留点粮食,谁就是皇帝。
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任其自然。乐意入关的朝廷担负一部分费用,可以提供工作但没有多少土地。不乐意搬家的也不强求,留下好好过日子,将来肯定还有融入大家庭的那一天,到时候再继续当大明子民也不晚。
至于说会不会成为女真崛起的催化剂,当然会了,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了这大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口,建州女真会突然间强大起来。
但洪涛不担心,就算给一亿人口也不可能马上变成国力,尤其在农耕时代,最短最短也得经过一年的劳作才有收获。农作物是有生长期的,没粮食,人口越多死得越快。
只要有自己在,建州女真想踏踏实实种地发展爆兵几乎是不可能的,堵死山海关也没用,努尔哈赤恐怕还不知道有登陆作战一说。
见到皇帝不慌不忙对答如流,众人心里已如明镜一般。很显然,放弃辽东的建议绝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早有预谋,且计划得很是周密。连带着刚刚所讲的一切,包括让出的客观利益,都是阴谋的一部分。
反对吧,利弊得失皇帝已经都讲清楚了,一时半会找不到过硬的理由。同意吧,平白失去了大片国土和几十万百姓,心里又不太过得去。
“陛下,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就在朝臣们全都犹豫不决,皇帝占据了上风的当口,内阁大学士沈鲤再次挺身而出。
“沈阁老有话直说,此间乃为国事商讨,非争个人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