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心理学的故事在线阅读 - 第39节

第39节

    不同的现象,可是,它是怎样代表这个世界的呢现在,这个古老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或者,在科夫卡和他的同事们看来,这个经典问题好像就这么给解决掉了。【】可是,在50年代,卡尔拉什利和其他一些神经生理学家们进行了一些实验,实验设计原理是要干扰异质同构理论中假定存在的电子场。他们在一些动物的视力脑回中植入云母片,在另一些动物的大脑表层放上银箔,然后让所谓会刺激感知到的世界的那些不同的电势发生短路。动物们在哪种情况下对视觉经验都没有不同反应。异质同构说和力场的理论被有效地击破了。

    可是,如果不把力场学说看成生理现实而看作一种有见解的比喻,则它有真正的价值。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按照某种与力场的运行相类似的方式,对经验进行编组,分类并重新组织,并且让我们的思维内容保持最简单和最有意义的构成。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图景,它比联想主义理论,比条件反射学说,或者比早期的任何认识论学说都更接近于描述我们感知、理解、存储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场学说并不是最高的真理,可是,它比早期的理论更接近真理,它也是未来更接近真理的一些学说的基础。

    记忆是认识论的一个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为此提供了一些特别有用和有见解的思想。

    其一是由科夫卡详细提供出来的一个假说,即,记忆的生理学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的“痕迹”即一些由经验促发的永久性的神经改变。这是个大胆的猜想,几十年后,神经生理学者们会慢慢发现构成痕迹的那些细胞和分子的实际变化。

    另一项极具创意的猜想是关于记忆的心理学基础的。科夫卡说,事先埋下来的一些记忆痕迹会影响新经验被感知和记忆的方式,这跟联想主义的观点不一样。联想主义认为,新经验只是增加到旧的经验上而已,而科夫卡说,新经验与痕迹相互作用,痕迹与新经验也相互作用,其方式在生命的早期是思维所不具有的,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是精神发展的原因所在。他的思想将被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当时还在收集的大量观察数据所证实。

    科夫卡用大量实验证据证明,记忆不光是把经验粘在一起或者聚集在一起,如联想学说所言,而是通过有意义的联系把它们编织起来。他所出示的一些证据当中,有艾宾豪斯和他的门徒做的一些实验,实验说明,学习一串没有意义的音节比学习一些通过意义连接起来的词语要困难得多。科夫卡拿出了一条简单而有说服力的例证:如果项目之间每一种联系都只是一种联想,则下面这两行是一样容易学习:

    pudsoldaprusknobr>

    athingofbeautyisajoyforever.

    科夫卡的评论:“联想理论不太容易解释,为什么第二行比第一行学习和记忆起来要容易得多,这个困难,如我所知,是联想主义者从来没有明确提出来过的。”跟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其它例子一样,由这两行字演示出来的真理好像如此明显,以致于人们得问,它为什么还需要重新发现。可是,在从无知到知识的进程中,心理学还没有进入一个稳定的阶段,它的进程多少还更像是在某个未知的土地上跌跌撞撞的探索者,他试着向远处一个目标进发,顺着这个山谷或者那个山谷,沿着这条河道或者那条河道,而且经常还得绕几个弯子,在发现已经选择的道路太难走的时候还得折回来另谋出路。冯特的弟子和行为主义者们向着远处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开头几步,可是,他们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格式塔心理学者们把心理学又扳回到了稍为正确一些的路线上。波林在他权威性的心理学史中用一个不同的比喻说明了这一点:“看起来好像是这样的,正统学说沿着感官分析这条笔直和狭窄的通道已经走入了迷途。而正是敞开的大门和宽广的现象学大道通向了人生。”尽管格式塔心理学家并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惟一作出了这个发现的人,然而,是他们以如此令人信服的形式作出这个发现的,它已经被并入科学心理学的结构之中了。

    失败与成功

    在德国,如我们所见,格式塔心理学成了本世纪20年代处于领导地位的学派,可是,在它的三位创立者及其许多学生离开德国后,格式塔心理学在30年代中期几乎消失了。在美国,科夫卡于1922年发表了介绍性的文章以后,格式塔心理学一开始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甚至激起了很大的热情。科夫卡和克勒接受邀请到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研究中心进行讲座和开研讨会。克勒当时是1925年克拉克大学的访问学者,哈佛后来还授予他访问教授的头衔,对此他只得婉言谢绝。

    可是,行为主义学说就在当时也还在快速地成为美国心理学中最具影响的学派,当时还没有格式塔思想的一席之地。大多数行为主义学者都认为格式塔不过是一种倒退,倒退到一种已经失去了名誉的、不科学的先天论中去了。如果先天论是指对天生思维的信仰,那这么说就完全错了。如果说先天论指一种信仰,认为思维根据其本质而对经验加上某些秩序,那就对了。格式塔理论在某种方法上来说是康德先验论的现代版本。

    几十年之后,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中心信条会被好多种形式的研究强有力地确证下来。比如,对于获取语言能力的研究就证明,儿童感觉到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并开始按语法结构说话,这都是远在他们被教授语法之前的事情。更值得人注意的是,对一些没有学习过任何手势语的聋哑儿童的研究发现,当他们长到3-4岁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串手势一些难句子来交流,这些手势在主语、动词和宾语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正如书面语言一样。

    行为主义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反感也遭到了回报:科夫卡、克勒和韦特海默都对行为主义学说和其它心理学不屑一顾,并把他们自己的学说当作惟一有效的理论提出来,因此触犯了美国许多心理学家。心理学家迈克尔索科尔回顾美国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态度时说:

    美国心理学家们对格式塔学者的态度尤其反感最近,“官气”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当时的许多德国大学教授的态度和行为的。整个格式塔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对传统德国大学文化的反叛,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在更深一层的地方,格式塔学者又有德国大学教师里的一些典型特征。

    结果是,到本世纪30年代末,格式格心理学尽管已经在美国心理学界扎下根来,可终究处于二流位置。跟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其它许多学派一样,格式塔学者在美国这块由行为主义主导的地方处于少数派的地位。可是,他们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超过其人数和位置的影响。

    韦特海默是个热情的人,可当教师又不是个有耐心的人,他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中只有极少数忠实的信徒,可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研究设备。然而,按照他杰出的学生阿拉巴马鲁琴斯的说法,在美国的10年他死于1943年生活中,他在行为主义场合里是个“引人注目而又令人不安的人物”。

    科夫卡虽然是个枯燥无味,作为一名教师也过于教条的人,可他却受到他教书的史密斯大学女生的亲睐。然而,因为这所大学的重点在本科生教育上,他在这里的几年只指导了一位博士生。可他的确通过写作而对心理学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如果他的生命不是在1941年他55岁时因为一场心脏病而突然结束,他无疑会写出更多有影响的书来。

    克勒尽管有德国人的古板之处,可他却是三人中最容易渗入传统学术圈子的人。他在斯瓦特摩创立了一个心理学研究中心和一份奖学金,吸引了好多一流的博士生,其中有大卫克莱奇、里查德克拉奇费尔德,雅各布纳奇米亚斯和阿尔里克莱萨。克勒1958年退休,可一直积极地从事研究工作,直到9年以后他80岁。退休以后,他得到美国心理学界最高的颂扬,被选为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主席,这是对他的个人成就和格式塔运动对心理学的贡献的承认。

    很可疑惑的是,尽管到本世纪中期,这个运动已经失去了它的身份,而且消隐无踪,可它最为重要的一些思想却成了心理学主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下面三个领域里:

    感知:

    研究和理论继续朝着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指明的道路前进。机械主义心理学曾认为,在局部刺激与局部感觉之间有点对点的对应;对视网膜每个点施加的每种刺激都会形成一个对应的感觉,每种感觉都是由一个刺激产生的。可是,这种纯粹的神经学解释不能解释明显的运动、视觉错误、色彩常态、尺寸判断和其它许多现象。只有认知学说才能解释清楚这些。现代感知理论早已经超越格式塔心理学了,不过是朝着同一个方向。

    解决问题:

    以奖品为基础,通过试误法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对一些简单动物解决问题的解释是令人满意的,可是,在对一些有较高智力的动物和人类进行解决问题的研究时,还是按照由克勒、登卡尔和韦特海默指示的方向进行。采纳信息处理理论而发展出来的、新的、更准确的模式在最近几年已经引进来了。它们与格式塔解决问题的学说并不冲突,它们可以提供详细的、一步一步的推理和探寻办法,而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用“重新构造”这些模糊的术语来描述的办法。

    记忆:

    艾宾豪斯及其弟子用无意义的音节进行的工作显示了某些记忆原则,可只是局限于无意义的狭窄范围内。格式塔心理学恢复了一种视野,人们可以在这个视野里调查记忆更广泛的方面即意义的网,我们可以把新材料植入这个网里,并且,通过它,我们可以对所求的信息进行定位和调用。最近对记忆所做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了格式塔的一些解释,可还是沿着相同的方向。

    最为重要的是,格式塔学者把意识和意义带回到了心理学;他们并没有对冯特的信徒或者行为主义者的发现造成损毁,而只是极大地扩大了科学心理学的范围和规模,他们在其中重新确立了思维和它所有的过程按科夫卡的说法,这个过程还包括它所有的意义、重要性和价值。如他所说:

    我们并不是被迫着要从心理学和普遍意义上的科学中废弃诸如意义和价值这些概念,我们得利用这些概念来更全面地理解思维和这个世界。

    1950年,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心理学慢慢失去它的影响了,艾德温波林用一些迄今为止尚没有更好说法的话总结了它的命运:

    学派可以没落,可它们也可能因为成功而消亡。有时候,有盛极必衰这一说。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新”心理学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成功,可它在20世纪10年代却消亡了,因为它不能够往前进,也因为有了某种可以替代它的更好的东西出现了。格式塔心理学开创了许多重要的新研究,可是把它标为格式塔心理学不再有什么益处了。格式塔心理学的顶峰状态已经过去,现在,因为它的成功,因为被吸纳进现在叫做心理学的东西而消亡了。

    第十一章性格心理学家

    简介:心理学的裂变

    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我们目睹哲学家们一步一步地前进,从对于意识的玄学思辩和奇想幻论,到对于思维过程的某些领域准科学的理解。谢天谢地,由于生理学的帮助,我们最终把心理学从哲学当中抽取出来,以一门**的科学把它确立下来了。

    我们还看到,跟其它不成熟的科学一样,心理学作为一门**的知识领域在其最初的几十年里并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理论,而只不过是一些特别的理论,每种理论都解释了某种特别的现象。这些理论是一些伟大的先贤们的成就比如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沃森和韦特海默然而,伟大归伟大,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在心理学中起到牛顿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可是,他们的追随者们却并不作如是观。科学的心理学最初的几十年是“门派纷争的年代”30年代至少有七大门派而各个门派的门客都宣称自己那一派的理论是一门连贯的科学,而自亥姆霍兹的时代以来一直在累积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乱哄哄的发现和枝节理论。然而,到本世纪中期,许多心理学家都慢慢意识到,现存的任何理论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统一的心理学范式。冯特氏理论或者比方说行为学派的理论,对于像解决问题或者决策这类的事情,都没有一种有用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于感知过程或者认知这类的事情提不出什么新见解;格式塔理论对于记忆和儿童发展等问题没有启迪作用。如当时还在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圣弗德1963年所言:“普通心理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受人们如此吹捧,求之若渴的一些普通规则根本就谈不上普通。反过来,它们常常都十分具体和专门。”这里面的含义在于,心理学简直就还没有高级到足以让任何人琢磨出一套统管一切的高深理论的程度。可是,它也可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含义,即,心理学本身不是一种如同物理学、化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它只不过是一系列的科学领域丛,尽管它们彼此相关,可毕竟互有差异,参差不齐,简直就不可能硬塞进某一个单独的理论框架里去。在最近对于目前心理学状态的一次总结中,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威廉克森和他的合著者埃米莉d卡恩在美国科学家中撰文说:

    在人们的深层意识里,有一种果决的信念而对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最多只不过是一种怀疑而已,即,心理学易于受统一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前提的影响,但它更易于根据一个特定的内容、一种特别的方法或者一种突出的功能性方法等等而下一个定义。根据这类观点当中最极端的一些看法,心理学是没有核心问题的;与其把感知或者认知或者解决问题提高到一个可以涵盖一切心理学的模式,我们倒是要认识到,心理学的广泛一如人类的大脑,其丰富程度也分毫不差。

    门派纷争时代结束以后,心理学的历史似乎证明,上述信念或者怀疑是正确的。若干新的理论涌现出来,可是,它们只是适合心理学的某个具体领域,而不是整体意义上的心理学。没有哪一个门派在这整个的疆土上占地为王,反过来,心理学的领域事实上分崩离析,诸侯割据,各自成了一些自治特区。美国心理学会现在承认了58种心理学领域,这个学会的45个“分部”会员分部当中的42个分会代表着这些领域,或者,大家不妨说这些领域是心理学的裂变产品。

    相应地,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顺着一个单一的故事来进行,而是去看一看心理学的八大领域中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本书最后一章会简要地提及其它一些领域,这些领域不可能在这里一加以详述,否则,读者和作者本人都会精疲力竭,而硬要这样做是吃力不讨好的。

    第十一章性格心理学家

    “别人心中的秘密”

    人格的本质和起源,对于心理学家们来说一直都有着至高无尚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这个对理解人性不可或缺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和行为差异作何解释非专业的普通人对这个问题也有极大的兴趣。对他们来说,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着极为重大意义的问题是:一个人怎样去判断另一个人的性格,怎样了解他的一言一行呢

    很明显,人们所说的一些话并不是可靠的信息来源;人类在所有活着的物种当中是最能够撒谎的,他们的确也经常撒谎。人们同样也不能依靠他人的动作手势或者表现,因为人们会装假,一些人还装得极像。甚至他们的行为也不总是会显露真情的,因为人们可以欺骗,直到最后的关键时刻才暴露真正的自我。可是,不管那个人是谁是我们打算嫁娶的也好,是可能买下我们的房产的也好;是我们敌国或者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个首领也罢这个人真正喜欢什么,他或者她偏好于怎样的行为,我们能够就这些东西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是最为重要的,其它的都没有这些有价值。

    有鉴于这样一些原因,性格的研究在整个有记录的历史当中一直是哲学家和普通人最感兴趣的,它也是过去60年来现代心理学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已知最早的一些性格评价活动,主要还是依赖于占星术这门伪科学的。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巴比伦的占星士们就已经在根据行星的位置来预测战争和自然灾害了,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占星士们就依据这些数据来解释性格并预测顾客的未来。在一个科学幼稚的时代,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行星所处的位置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命运,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奇怪的是,到现在,现代天文学和行为科学已经表明这是迷信的无稽之谈,可这种观点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们早先提到过的相面,却是另外一种号称能挖掘隐藏性格的假把戏。跟占星术不一样的是,脸部特征是人的内心线索这个说法,在心理学上是有一些根据的,我们的长相与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当然是起一种作用的。可是,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还有其它一些外貌学家都没有想到这层关系,反过来,他们编辑了一大堆资料,在某种特别的面相特征与性格特征之间拼凑了许多奇妙的联系。哪怕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先生也强调说:“前额大的人偏呆滞,前额小的人用情不专;天庭横阔者易于激动,突出者好发脾气。”

    跟占星术一样,相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机敏的罗马人很相信外貌学:西塞罗曾说:“面相乃心灵的图象。”朱力斯凯撒认为:“我并不害怕这些肥头大耳的家伙,可那些面容苍白的瘦家伙着实让人cao心。”凯撒的观点照莎士比亚的话来看是最明显不过的:“让我的身边围满肥仔;天庭滑润的男人可安度良霄;那位加西阿斯生相瘦弱,面露饥容;他心机多端:这样的人危险难缠。”耶酥实际的面容一直无人知晓罗马陵寝里最早的“画像”也是在他死后二三百年才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