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死神正在摸来
多年来,习惯于猛打猛冲的梁坤日,此刻却没有立即着急地说要立即增援江东师,而是拿起关于鄂军情报的电文反来复去地看,并且从兜里随身带的地图拿出来,端详了好一阵,才说:“江东师一定是要增援的,那就派两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营今天晚上偷渡过去,交给江东师卢冠英指挥。” 彭星汉似乎有点急了:“两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营满打满算也就六七千人,和江东师现有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一万二三千人,但当面的鄂军却有八万人!” “我说老彭啊,我老梁可是著名的猛打猛冲的,但被皇上多次教训之后,现在好不容易有点转性子了。你老彭可是以冷静出名的,但今天却不冷静了。” “什么?”彭星汉看着梁坤日手上的地图,突然想起来其中关窍,说:“总指挥,你的意思是指老毛子的八万人马不会全部放在江东六十四屯那里去,而是有可能向我们的控制的国土突然进攻?” “哈哈,不错,不愧是我的参谋长,我只是手指头动一动,你就知道指向哪里了!皇上经常跟我们说,这老毛子本不与我国接壤,只是一路劫掠而来,才到了我们家门口的,他们集中那么多兵力想干什么,肯定不是只想着要区区的江东六十四屯,而是想冲进我们的国土内大大的烧杀劫掠一番,狠狠地发一笔横财的!” “那总指挥的意思是,我们命令江东师不要呆在原地,而是主动向东出击,打老毛子一个措手不及,让其八万兵力全部都不敢过黑龙江劫掠,要留在江东附近地区堵截我们江东师的猛然肘击?” “参谋长的话说得对头,东北战区几千公里的防线,如果我们就将东北战区的几十万大军全都被动地摆在边境线上,也守不住十万老毛子军队的主动进攻,除了这些老毛子,我们东北战区还要封锁高丽的五十万倭军啊! 北方战区和西北战区都是只有老毛子这一个敌人,可咱们的东北战区却除了老毛子之外,还要看住高丽的几十万倭军,我们的防区大任务重啊,我是不得不谨慎那! 因此,我决定除了给卢冠英增加兵力之外,还要加强他的火力,命令他尽快主动向老毛子的纵深出击,将老毛子的注意力吸回其纵深防区,减轻我们边境上的防守压力。” “这是个很好的办法,我立即去发电报命令靠近江东的各部队抽调兵力支援江东师,并让江东师择机出击。”彭星汉让司机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向装载电台的车辆。 梁坤日叮嘱了一句:“别忘了,除了发电报给前线之外,还要发电报向总参谋部和皇上报告我们的具体行动计划!” “是!” 十分钟之后,正在京城总参谋部的胡震收到东北战区的电报,顿时大为赞叹:“想不到这梁坤日还真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看来给他做这个东北战区的总指挥是没有错的,好吧,朕就准了他们的计划,不过这等小型战役作战计划,以后他们自己组织实施就是了,向总部只需要备案就是了。” 当天夜晚,七千多名华夏军战士,脱下军装,换上当地老百姓的衣服,携带充足的武器弹药,悄悄乘船渡过黑龙江,进入江东地区,使得江东师人数达到一万三千多人。 卢冠英接到梁坤日总指挥的电令之后,立即投入了筹划之中。 要将主动进攻的矛头指向老毛子的哪个方向呢? 盯着地图看了半天之后,卢冠英的心中便有了主意。 当天凌晨四点正,天光蒙蒙亮,鄂军正在抢渡结雅河朝江东地区急进,江面上无数的船只、舢板往来忙碌,将士兵、战马、火炮、辎重等从东岸运送过西岸。 指挥此次行动的是鄂军少将别里津科夫,在渡口附近集结了一个骑兵师六千多人、一个步兵师一万二千多人,还有一个预备两个役步兵团四千多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由于两个预备役步兵团所处位置距离江东地区最近,因此提前了几个小时渡河,构筑了简易阵地,向西摆出防御态势。 别里津科夫少将渡河之后,发现这两个预备役步兵团所谓的防御阵地,简直是聊胜于无,只是派出人员在防御地点摆开岗哨队形,然后主力就停留在原地,大部分士兵就在地面上或坐或躺,根本没有多少警惕心。 四十七岁别里津科夫从十六岁便开始加入鄂军,是个有三十一年从军经验的老军人,从欧洲到亚洲,从西伯利亚到远东,和各地土著部族不知打过多少仗。 对于两个预备役团在渡口防御上的漫不经心,别里津科夫没有当回事,在他的思维中,有这样的警戒已经足够了。 这跟别里津科夫的多年与土著战争较量经历有莫大关系,土著不是不懂得击敌半渡,问题是土著们的弓箭长矛大刀再怎么玩阴谋诡计,也不可能是鄂罗斯军队强大的热武器的对手,就是早年控制华夏大地的清军,虽然有一点热武器,但也不是鄂军的对手。 出于一种惯性思维,别里津科夫将江东六十四屯的华夏军当作了西伯利亚的土著或者无能的清军,不敢也不可能前来偷袭。 偏偏这华夏军就是如同妖孽一般的存在,就是要前来偷袭,要趁鄂军渡河的时候来一个经典的击敌半渡。 预备役步兵团的士兵并没有亲眼看到在滚滚黑龙江中顺流而下的鄂军尸体,他们被征集起来,没有一点对要参加残酷战争的不安,反而非常高兴,因为有机会进入富庶的华夏人密集区去抢劫,这就有机会狠狠地捞上一笔,没准就此发大财了呢。 预备役步兵团的岗哨此时就沉浸在这种发财的梦想之中,并没有注意到草丛中有成群的死神正在向他们慢慢地摸来。 这正是卢冠英指挥的江东师,精于夜袭的华夏军战士在熟悉地形的当地青年志愿者引导下,静悄悄地摸向鄂军的岗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