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仙侠小说 - 修真者在都市在线阅读 - 灵宝派

灵宝派

    灵宝派出现的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

    东晋末年,葛洪大量造作灵宝类经书,灵宝派的传播和发展即肇始于此。虽然灵宝派的创立者为葛洪,但后来该派的发扬光大则要归功于陆修静。陆修静是南朝著名道士,他系统整理、阐释了灵宝经书,还补充制定了斋醮科仪。正是由于他的杰出工作,灵宝派才得以大行于世。可惜,陆修静之后,却甚沉寂,未见有影响的灵宝道士。北宋初年,灵宝派在江西阎皂山形成传授中心,建立阎皂宗,才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度人经》、《玉篇真文》、《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是灵宝派的主要经典。该派强调“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思想,要求信徒们“不可得乱语,论及世务”,可见他们将儒家的伦理规范与修道紧密结合起来,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葛家道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

    自从汉末黄巾失败,张鲁降曹后,曹cao令天师部众北迁,天师道众逐散布天下。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对道教活动的限制,五斗米道的发展暂时停滞。但是社会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师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跃,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魏武帝曹cao,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军阀,他对利用道教聚众造反不能不保持警惕。但是曹cao也像秦皇汉武一样迷信仙术,“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据曹植《辩道论》、魏文帝《典论》、张华《博物志》及《后汉书》、《三国志》等书记载。

    吴大帝孙权,也很迷信神仙仙术。他听老人们传说:当年秦始皇派徐福携童男女入海求仙,止于宜洲(今台湾)不还,其子孙常来会稽市买。于是派将军诸葛直、卫温率甲士数千人入海寻找,结果找到了台湾。孙权也优待道士,如介象、葛玄等人都受其宠幸。

    葛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南京)人,出身东吴士族家庭。早年师事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常服术辟谷,经年不饿。擅长治病,能使鬼魅现形,或杀或遣。又能坐薪柴烈火上而衣冠不灼,或酒醉潜入深水中卧,酒醒乃出,身不濡-湿。又能分形变化,善使符书。孙权闻而召见,欲加以荣位,以客礼待之。一次,二人共游宴,见道上人民求雨。权问:“百姓请雨,安可得乎”葛玄说:“易得耳。”即书符置神社中,顷刻天地晦冥,大雨流注中庭,平地水深尺许。孙权又问:“水中可使有鱼乎”玄复书符投水中,须臾,有大鱼百许头,游于水中,使人取出烹治,乃真鱼也。传说有一人随风漂海,忽遇神岛,见人授书一函,题日“寄葛仙公”,令归吴后送达葛玄。由是举代翕然,号之为“仙公”。吴赤乌七年(244年),葛玄去世,世人传说他已升仙,在天上被授以“太极左仙公”之职。葛玄弟子郑隐,亦擅长神仙方术,从葛玄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灵宝五符经》及《太清金液神丹经》等道书。在世八十余年,西晋末因避乱入霍山中,莫知所在。葛玄族孙葛洪,便是郑隐晚年招收的弟子。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3年),早年从郑隐学道。郑隐去后,他曾参与镇压太安二年的张昌、石冰起义。后至广州,又从岳父南海太守鲍靓学道。东晋初还归乡里,被司徒王导起用为州主簿、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后因年老,欲炼丹,求长生,听说交趾(今越南北方)产丹砂,遂求为勾漏县令,携子侄南下。至广州时被刺史邓岳留下,因止于罗浮山修道炼丹,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葛洪是晋代著名道教学者,他在西晋末东晋初撰写的《抱朴子·内篇》一书,尤其对炼丹术的贡献最为卓越。记录了许多实际的炼丹cao作方法,从理论上证明服食金丹大药是成仙的最高途径。

    根据记载,葛家道在葛洪之後,葛洪又授给其侄葛望、葛世等人。由於没有关於葛望、葛世等人仙术的史料,我们也就无从知晓。

    至晋安帝隆安末年(401),葛洪侄孙葛巢甫又传给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从此“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乳非一”。

    这是一个很长的传经故事。编造故事的目的,是想说明《灵宝经》是一部渊源古老的神书,这部神书在魏晋时期由丹阳葛氏家族世代传授。但是据近代学者考证,除《五符经》之外,大多数《灵宝经》实际上是由葛巢甫编造的,有些经文甚至晚至南朝才问世。

    由于除《灵宝五符》以外的大批《灵宝》类经典及其传承过程都不见于葛洪著述,齐梁道士陶弘景撰集的《真诰》卷二十又有“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的记载,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除《灵宝五符》以外的大批《灵宝》类经典,实际出自葛洪从孙葛巢甫及南朝道士之手,其传承谱系也应是葛巢甫等人虚构。

    从汉魏之际的葛玄,经郑隐,至晋代葛洪,道教仙术经葛氏家族的发展,渐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神仙信仰开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仙术,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修道成仙的思想和具体方法,而不再只是装神弄鬼的骗人把戏。其二是某些天师教徒通过经典和仙术秘诀的传承,开始结成组织,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三张五斗米道的神仙道教派别。葛玄、葛洪这一派,被后人称为葛氏道或葛家道,他们对后来道教的继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东晋南朝时期道教中新出的灵宝一派,即托称葛玄为开派祖师。实际上葛家道的创始者是葛洪族孙葛巢甫,而其集大成者是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这一派以《灵宝经》为主要传习经典,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重视斋直功德,劝善度人,有较为完备的宗教仪式,於刘宋末期停止了独立的活动。后来逐渐与龙虎山的天师道融合。

    传播

    杨、许造“上清经”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5),葛巢甫以经书传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求受“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兴三年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葛巢甫及其后继者在造作“灵宝经”时,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云笈七》卷三《道教所起》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灵宝略纪》更进而称:“经一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有大圣出世,号曰元始天尊,以灵宝教化,其法兴显。”又经若干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并赐道君“太上”之号。“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钟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钟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吴王阖闾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识,以问孔子,谓是《灵宝五符真文》。因阖闾“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灵宝派所在。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琅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从郑君(思远)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类似上述传经谱系,在陆修静《灵宝经目序》《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芨七》卷六《三洞并序》等书中,皆有记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喾、夏禹、吴王阖闾云云,自属虚构的神话,所谓葛玄于天台山得“灵宝经”三十三卷,亦为造经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从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传·葛玄传》,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文,皆未载其事,仅提到葛玄、郑思远等传授《太清丹经》及《三皇文》。元谭嗣先造《太极葛仙公传》,录有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记其事。因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曰:“盖本无其事,因六朝吴、会间,盛传葛玄神迹,故造经者依托之耳。”从上述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编造的传经谱系中,可以看出,大多托称太极左仙公葛玄的形式加以铺叙。其中如《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原名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为《仙人请问众圣难经》。据《灵宝略纪》载,葛玄所受三十三卷“灵宝经”中,即有“《语禀》《请问》十卷”。将这么多经书依托于葛玄“语禀”、“请问”,自非祖师不具如此资格。

    《灵宝略纪》称,葛巢甫在隆安末,将“灵宝经”“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作了同样的记载。任延庆事迹不详,徐灵期在《南岳九真人传》《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等中皆有记载。《南岳总真集·衡岳观》称其为吴人。但《南岳九真人传》与《南岳小录》皆称他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岳建衡岳观,盖误。《南岳九真人传》称其为“宋时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于上清宫白日升举。”(《南岳总胜集》谓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举),盖得其实。

    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对其评述曰:“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箓。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这一段评语是比较中肯的。

    陆修静的贡献

    第一,他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因为自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不少人又将它和“上清经”等相杂糅,继续造作灵宝经典。“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迥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陆修静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当时“精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五十五卷“灵宝经”,逐一进行辨别,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称:“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此《灵宝经目》已佚,他所考订的是哪三十五卷,已很难确切肯定。

    第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按《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载于《道藏》者不止一处,此指《元始五老赤书玉诀》,见《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葛巢甫所造。《人鸟五符》,在今本《五符经》(即《太上灵宝五符经》)无其文,是早已亡佚的古《灵宝经》。陆修静对它们作了“敷述”,使之扩大了传播范围,至陶弘景时,其“教授施行已广”了。

    第三,系统撰订斋醮科仪。据记载,三张五斗米道时期,曾制作了部分道教斋仪,如涂炭斋、旨教斋。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和葛巢甫肇建灵宝派时,也曾增制了某些斋法,或撰写了某些斋仪书。但内容都较简单。陆修静总结了已往经验,重新造作了大批斋仪,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据他所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他把原天师道的一二种斋仪,扩充为包括天师、上清、灵宝各派斋仪在内的“九斋十二法”。即上清斋二法;灵宝斋九法: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三皇斋、太一斋、指教斋;洞神斋一法,即涂炭斋。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记载,陆修静撰作了除黄箓斋外的上述各种斋仪书。据其他资料记载,他又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称陆修静“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经过陆修静的大量撰著,道教的斋醮仪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后隋唐道士张万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继续撰著斋仪,皆以陆修静之书为本。斋醮法事是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方式,又是交通朝廷、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影响很大。陆修静的上述建树,自然获得后世道士的赞誉。

    由于陆修静从事了上述工作,“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可以说,灵宝派虽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扬者则是陆修静。或者说,经过陆修静的弘扬之后,灵宝派才大行于世。

    记载

    其“大行于世”的情况,陶弘景《真诰》的两条注文从侧面作了反映。该书卷十一注曰:在齐初,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建崇元观,二十年内,“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指修上清经箓者——引者注)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同书另一注文说: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现樟树市)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