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岳父是李世民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五十六章

第四百五十六章

    孩子哭声回荡在院子里。

    小武的目光瞧了许久,“师父长得不凶。”

    李玥见小熊不停地扒拉着衣裙,她弯腰将孩子抱到小熊的面前。

    它先是闻了闻,然后用鼻子撞了撞孩子的脸,又趴在了地上。

    李玥温柔地笑着,带孩子进了屋。

    贞观八年,除夕的前一天,张阳和李泰站在村口。

    一车的砂石就在眼前,这里面有硼砂也有质地较为硬的石英。

    李泰小声道:“姐夫,我们真的不买赤铁矿吗?”

    张阳揣手看着远方,此刻正有一个人策马从长安城方向,朝着骊山而来。

    来人看似很着急,不停挥着马鞭。

    随着人影越来越近,他低声讲道,“魏王殿下若想在骊山多住几年就不要找那些贩子买赤铁矿,你父皇看似不知道这些贩子的存在,实则盯着长安城的风吹草动。”

    李泰先让侍卫将这些砂石都送到铁匠坊。

    张阳又嘱咐道:“硼砂可以在铸铁的时候去除杂质,锻打的时候要不断加入,石英碾碎用来冷却也是不错的,再多尝试尝试。”

    侍卫收到话语离开。

    提高铸造手艺势在必行,造个弹黄还要从最基础开始。

    大唐的锻铁技术虽好,横刀与陌刀无往不利,可在合金制造与碳钢等金属的应用扩展上,几乎就是一张白纸。

    多数的工业制造还是以木制为主,好一点的会用上一些铁器,在应用上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盐铁事关朝政稳定,需要天可汗给骊山开个绿灯。

    又想要骊山的成果,又不想给骊山资源,未免也太不厚道,找机会一定和皇帝去聊聊。

    盘算着日子,现在阿史那杜尔也该到西突厥了。

    很快,来人到了眼前。

    李孝恭翻身下马,“你小子当爹了?”

    张阳稍稍一礼,“您来得真晚,再过段时间孩子就能满地爬了。”

    李孝恭将马儿的缰绳递给李泰,“正值年关,宗正寺也是最忙的时候,好不容易将事情安排好,老夫这便马不停蹄赶来,也不能在骊山久留,过半个时辰还要回去应付各路宗室。”

    “去家里坐坐?”

    “不必了。”李孝恭拿出一块青紫镶嵌的玉石,“这块玉石给小郡主。”

    接过玉石,张阳仔细打量着。

    “此乃紫玉,相传出自秦岭,有人称作秦紫玉。”李泰站在一旁介绍道。

    玉石不小,入手沉甸甸,方方正正的一块,张阳将它收入怀中,“谢河间郡王。”

    李孝恭皱眉道:“按照你们的吩咐老夫都照做了,虽说只是一个名字,确实有人来翻看过。”

    “万事都要做两手准备。”

    “这一次你打算从世家子弟手中赚取多少银钱?”

    “河间郡王看错我了,我那是为了银钱吗?我这是为了大唐富强。”

    张阳昂首说完,见他还盯着自己看,又有些心虚地低下头,“顺便赚点银钱。”

    李泰跟着自己的侍卫前往铁匠坊。

    与河间郡王在村口走着,张阳揣着手道:“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你现在说话越来越有文人气了。”李孝恭感慨着还有些失落,“你以前不这样的。”

    “我以前是怎么样的?”

    “过去怎么样不重要,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张阳又道:“或许是最近书读得多了。”

    李孝恭点头,“也对,陛下让你多看圣贤书。”

    俩人走到渭水河边坐下,张阳揣着手背靠着一块石头。

    李孝恭的目光瞧着村子,“真想与你这般闲云野鹤,昨日家中夫人又怒了,因为一件小事将老夫痛打一顿。”

    张阳倒吸一口气凉气,“河间郡王最近身体怎么样了?”

    “老夫身子硬朗,倒也没有受伤。”

    “我的意思是最近早晨如厕还通畅吗?”

    “我们之间一定要聊着不堪的话吗?”

    张阳揣手沉默良久。

    渭水河的冰面总算是融化了,河水开始流动了,这风景光是看着就让人心情舒坦很多。

    “老夫会多吃豆芽的。”李孝恭又站起身往村口走去。

    “少喝酒多吃蔬菜。”张阳一路嘱咐。

    将马儿的缰绳重新拿起来,李孝恭翻身上马,“世家的事情老夫替你看着。”

    张阳朗声道:“等孩子能说话了,认您当爷爷。”

    “哈哈哈!”

    李孝恭爽朗大笑,策马扬鞭朝着长安城而去。

    这个世道总会给自己一种疏离感,能够交心又能走得近的也只有李孝恭了。

    这人办事粗心大意,还能做出一把火烧了礼部这种不要命的事情。

    张阳为他的晚年生活担忧。

    混迹长安城这么多年,李孝恭第一次真心想为自己好的,长辈的接纳不用太多言语,能够替自己扛雷,顶着被李世民砍头的风险,还能帮我开脱。

    李孝恭是第一个,也是真心实意站在自己身边的。

    “大丈夫行走天下,当如此洒脱。”

    闻言,张阳回头一眼,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大素站在了自己身后。

    “大素,你哥呢?”

    “大哥去长安城了,大哥有家室要照顾。”

    张阳稍稍点头,“你不是也成家了吗?”

    说到这里张大素的神情有些犯难,“正值年关,如今已是礼部侍郎,妻子那边的亲卷不少都想给孩子谋求一官半职,不过小小侍郎何来给她们安排,如今能来躲一天是一天。”

    再怎么说张公瑾也是一个国公,娘家那边多少会有些攀附。

    张大素又道:“不妨事,等来年开春那些亲卷回去后便消停了,张尚书放心,父亲也说过这些亲卷的请求不能答应,一旦答应了往后只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

    “再者说陛下正在整顿吏治,下官身系外交重任岂能在这个时候行差踏错。”

    “老师还是明事理,我们以后一定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将外交院做大做强。”

    “对,做大做强。”

    往村子里走去,张阳好奇道:“翻译做得如何了?”

    张大素回道,“吐蕃话和突厥话已齐备。”

    “大素啊,你有没有想过让这些人都说关中话,读关中书籍。”

    “真要是那样的话,我做翻译还有用吗?”

    张大素是个做事非常用心的人,现在一头扎进关外各地风土人情中,主要做调研和整理这一块。

    “有用呀,怎么没用了,这都是我们的外交院的成果,他们自己的语言想要忘记也很难。”

    “张尚书说的是。”

    贞观八年的除夕,张阳做了几桌丰盛的饭菜,将李渊和老师一家请来。

    还有上官仪,武士彟,牛闯和村子里的骨干。

    饭桌上,李渊抱着小外孙女满脸的笑容,孩子的哭声传到院外,院内又是一片笑声。

    张阳坐在老师身边,“老师也该吃些rou,我自己煎的鱼您可以尝尝。”

    张公瑾笑着点头。

    长安城内,此刻也正是最热闹的时候。

    李世民在太极殿也摆了宴席,许敬宗站在殿外安排诸国使者觐见。

    “还请诸国使者在宴上莫提国事,等来年朝会陛下自会安排。”

    众人心领神会。

    最后许敬宗的目光落在倭国使者的身上,来人也是那边权贵子弟,是中臣镰足的儿子。

    说起中臣镰足当年受南渊请安的指点,此人与苏我入鹿也在中原求学。

    岑文本在编撰隋书之时,就有这等记载。

    而前隋倒下,天下大乱李渊入主长安城称帝,这些人也就回去了。

    而现在中臣镰足已是那边的重臣,更与王室苏我氏一脉有莫逆之交。

    许敬宗看这个使者还是挺顺眼的,至少他又给外交院送了一大箱的银饼,比之去年更多。

    外交院这一年的花用又足够了。

    银饼归银饼,国事归国事情,还是按规矩来。

    再看这个倭国使者因为给外交院送钱的事情,在别的使者面前趾高气扬,许敬宗的心里又觉不痛快。

    真以为外交院会多照顾他?

    以张尚书的秉性,多半吃干他们的价值,最后多半也会和松赞干布有一样的下场。

    太极殿内鼓乐声阵阵,许敬宗站在冷风中,感慨光是这些使者就可以想到来年又有忙不完的事情。

    这些人多多少少也都是带着目的而来。

    就像是南诏的事情,两年前还在往长安城派使者希望的大唐驰援他们,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在中原最东面,这里是辽东地界,依旧下着大雪。

    张大安坐在一处小院内喝着酒水,面前坐着的是李义府。

    “你从高句丽跑回来,高句丽王是如何说的。”

    “渊盖苏文一家把持着兵权,现在整个高句丽风声鹤唳,早晚要出现大乱,高句丽王很仰仗大唐,若不是渊盖苏文把持着兵权,早就派人求大唐驰援了。”

    “本是除夕夜,想找个人喝酒便来寻你,高句丽王不敢拦着我,渊盖苏文的人也不敢动我,都抢着拉拢我,策马来回也就三日,一早回去便是。”

    张大安放下酒碗,目光看着从黑夜中飘入院中的雪花,“高句丽形势向来反复,辽东不平他们便割据一方,若无实际的控制就算是帮了高句丽王也无用。”

    李义府很是赞同地点头。

    又是笑了笑,张大安低声道:“义府兄弟不想念家乡吗?”

    李义府叹道:“想,只是在下不比大安兄弟,你的父亲乃当今邹国公,在下出身低微,就算为官也不入士流,那些士族都看不起我。”

    话语说到激动处,李义府一手捏着酒碗,也许是酒劲上头了,他咬牙切齿,“凭什么!凭什么他们就可以高高在上,我却要低着头向他们赔笑,我靠着科举入仕,他们还是看不起我,处处指指点点。”

    张大安神色平静,“出身决定士流,士族只看家室不看成就,这种成见已经有数百年了,世家也绵延了数百上千年了,若是义府兄弟投效世家,说不定可以让自己的名声更好点。”

    灌下一口酒水,李义府冷哼道:“义府出身贫贱高攀不起,有朝一日定要他们为我左右,将当初的屈辱都还回来,我要成为他们眼中那个高不可攀的人。”

    听着他的语气,大安沉默了,并不知道李义府从剑南道一路到长安城经历什么,又受过什么样的委屈。

    “陛下重修氏族志也是为了对抗世家。”

    “张阳早年一介流民,也能成为尚书。”

    大安给他倒上酒水,“兄长当年在东宫也被颜师古讥讽过,这便是士族对贫寒学子的成见,这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要在下说就该一把火烧了氏族志。”

    李义府一拍桌子,“大安兄弟知我心。”

    张大安言道:“是啊,凭什么呢,凭他们的家室和地位?这些人不该一直都高高在上,至少兄长不这么认为,当初我很笨连话都说不好,面对他人的话语更不敢反驳,也是兄长能够教我如何看书,处处帮扶我,义府兄弟不能与兄长去比,兄长的智慧非你我所能及。”

    眼看李义府就要醉倒,张大安看着桌桉上的一盆羊rou,低声讲着,“卧薪藏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大安眼神带着向往,“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现在我们受到的百般刁难都会好起来的,义府兄弟有些事情我们只能看着,但这些事情已经有人在做了。”

    李义府昏昏沉沉的,眼皮在打架,终于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了酒桌上。

    张大安平静地站起身,“来人。”

    两位侍卫走入屋内,“长史有何吩咐。”

    “带义府去休息。”

    “喏!”

    让人抬着李义府离开,张大安走到屋外,冒着风雪走到了郡守府的另外一个房间,这里有十五个文吏还在忙碌。

    这些人都是长安城的兄长派来的,自来到辽东他们便忙碌不休。

    要统计辽东境内的民户田地。

    除夕深夜也没有停下,张大安坐下来仔细看着已经整理好的一部分卷宗,辽东疏于治理这么多年,民户登册造桉不全,田亩报备遗漏众多。

    想要治理这片土地,还要一步步来,事情也只能一件件做,喝下一口热茶,大安醒了醒酒,提神开始忙碌接下来的事情。

    高句丽的隐患众多,要让外交院的安排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在高句丽大乱之前拉起一支兵力以威慑他们,才能让李义府在高句丽有更大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