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世界演义在线阅读 - 第十三章 殷末三仁

第十三章 殷末三仁

    此时商王朝所有的精华已消耗殆尽,虽然是战胜者,俘虏、财货无数,但帝国已成空架子。在击败东夷之后,东夷各部依然叛服不定,所以商的主力(闻仲、飞廉统帅)不得不依然镇守在江淮一带,商朝内地一直比较空虚。

    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强势,只能将周人在西部征伐视若不见,而是极力地消化战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抚平战争的创伤。而此时商朝内部的重要大臣都主张勤修德政,不要再与东夷残部交战,而帝辛的打算与他们不同,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不能付之流水,不想从东南撤军。一旦撤军,东夷又将死灰复燃,而且帝辛也对宗室亲贵们的立场抱以怀疑态度。

    而商朝内地的空虚情况起初作为最高机密,并不为周国所知,直到内史向挚来投奔,周国才发觉有了可乘之机,但不能轻举妄动,必须作好万全准备,在商国无准备的情况之下发动突袭才有可能成功。

    帝辛四十八年(周武王七年,BC1114),夷羊现身;二日并出。

    夷羊,古指神兽、怪兽,也有说指土神,朝代将终的时候才会出现。二日并出表示新的王出现了,后世的说法天无二日指的就是百姓只能有一个主宰。而当时周国已经被帝辛赐予了九锡,建了灵台辟雍,说明周国作为外戚诸侯称王得到帝辛的默许。

    这些似乎也是商朝亡国的征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年,BC1111)冬十一月戊子,经过四年的准备之后,姬发与姜子牙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复仇大业,东征商国。

    姬发率大军在周控制区视察防务,先西行至毕(程之北,陕西咸阳)祭奠文王陵墓,然后转而东行。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神主牌,用车子载着,置于中军,姬发自称“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之命进行征伐,不敢自己专行。姬发昭告各官,要求大家谨敬虔信,自己承袭先人的德业,还明定赏罚,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伯夷与叔齐拦住了正从毕开拔的大军,他们二人叩马而谏说:“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

    这次行动,一直到达孟津(河南洛阳孟津县),是武王即位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师。此次观兵显然带有演习的性质,这便于熟悉地形和路线,以利于以后大军渡河北伐,也可试探商朝的虚实和诸侯的反应。诸侯都以为周将伐商,纷纷前来会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诸侯。人心向周、帝辛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姬发立即向朝歌进军。诸侯都说:“是讨伐纣的时候了!”

    但姬发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商汤时有1800诸侯之多,所以未足一半,商朝仍有追随者。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可见周对商的忌惮。姬发说:“你们不知天命。”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这次姬发与诸侯的会盟居然并没有被帝辛知道,可见商朝内部的统治已经因为伐东夷和内部斗争而受到严重削弱。

    同年,帝辛对王室宗亲的猜忌已经达至顶峰,以箕子被软禁,比干被杀,微子出奔告终,而这三人在诸侯中都有威望,商朝内部统治经历了严重的分化后,摇摇欲坠。诸侯也对帝辛彻底失去期望。

    箕子,名胥余,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哥哥,纣王的伯父,官太师,封于箕(辽西地区)。爵为子,故称箕子。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

    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

    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见微知著。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衰象初显的时候,外表上轰轰烈烈,其实内囊却上来了,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堕极矣。”(王国维语)商朝的灭亡决不单单是纣王一个人的过失,而是整个国家民族沉迷在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堕落习俗里面去了,如历代王朝末世一样。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yin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纣王的叔父箕子,见纣王这般无道,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

    当有人劝箕子离开朝堂时,他说,我如果这样去做,是在“彰君之恶”和“自说于民”。于是,箕子佯狂而独自一人隐居在箕山,闲暇时候借乐曲《箕子cao》抒发自已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当纣王闻知箕子近况,遂软禁在今天一个名叫“箕子台”的地方。箕子台在今河南西华县。

    比干,子姓,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

    比干年少时就以少师(亚相)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任辅佐帝辛(商纣王)。

    比干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暴虐荒yin,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意思是君王有错,不谏佩不上忠字;怕死不谏,佩不上勇字。所以君王有错就要谏,君王不纳谏,甚至臣子得到死罪,这是臣子能够做到的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