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八章mdash;mdash;俄国的蜕变(11)

第一百八十八章mdash;mdash;俄国的蜕变(11)

    mingtian除此之外,根据法令,在农村建立起一系列管理农村的机构,比如村社,乡法院等等,这些机构中,尤其应该说一说调停官。调停官,顾名思义,就是负责调停,这个官职是用来调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本来,作为调停官,应该是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应该是帮里不帮亲,但是吧,现在这个官职完全背离了这一点,开始偏袒地主这一边,结果就是地主对农民的压迫更合法了。现在地主不但可以用枪杆子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并且也可以来文的,用调停官吏和管理农民机构的人来规劝人民,让农民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当顺民,好好地履行他们对地主的应该承担的义务。

    当时,除了地主所拥有的农奴外,皇室和国家也都有很多农奴,关于这些国有农民和皇室农民,沙皇政府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按照2月19日的基本原则,特别颁布了单行条例。国有农民可以完全保留自己的全部份地,这块份地往往要比一般地主家的农民的份地要大得多。但是他们在赎买之前,也需要照旧缴纳代役租。而皇室所属的农民,他们的份地必须分期赎买,别忘了,要说俄国谁是最大的地主的话,那肯定就是沙皇啊,作为“头号地主”的沙皇,肯定不愿意把土地白白地分给农民。

    在之前提到过,在改革之前,就有一部分农民开始进城谋生,关于这些农奴工人和领有制工人,则是按照《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以及有关的赎买条例来进行。只有在农奴制改革之前就已经利用过土地的农民,才能得到份地,否则的话,根本就领不到份地。在这,说一下领有制工人,领有制工人指的是在工厂和矿山工作的工匠。他们如果之前也利用过耕地,也曾经在土地上工作过,那么也可以享受政策,可以领到份地,但是没有的话,自然也就没有了。但是,如果要使用的话,前提是完成赋役。

    从改革的内容中看,可以看到,这个改革可以说是尽可能地保留了一切能够保留的东西,用句学名来说,那就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是,它毕竟还是改变了,还是把俄国带向了资产阶级的道路,仍然是一个资产积极性质的改革。可以说,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使得俄国又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但是,这项改革还是引起了整个社会相当大的不满。因为虽然改革中表明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是当时农民所需要付出的赎买土地的钱,是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地价,使得农民的口袋里精光。而且,农民们所要进行徭役的时间太长,这两点,让农民非常不满,从而在全俄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起义的燎原之火。在进行改革的头一年,也就是1861年,仅仅上半年,在全国43个省份中,就有42个省份发生了农民暴动,总数达到了647次,而1861年全年,则一共有2034个村镇发生了sao动。

    其实,如果只是农民自己的话,说句实话,他们估计连政府的法令都看不懂,基本上都是文盲,但是他们还是有他们的代言人的,那就是革命主义者,他们在他们的阵地《钟声》上,发表文章,揭露了这些法令的实质,也指出了这看似是美好的解放,但实质上是血腥残酷剥夺的事实。革命主义者公然宣称“(这种)解放是一种欺骗”,点明“这是新的农奴制度代替旧的农奴制度”。为了能够让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们能够明白,革命主义者们还特意写了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这样写道“你们不会从沙皇那里得到你们所想要的那种自由。你们是地主的农奴,而地主是沙皇的奴才,沙皇是站在地主之上的地主……”

    无论什么国家,什么地区,学生都是最热血、最激情的,俄国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站到了农民这一边,示威游行,建立社团,不要这种虚假的解放,而是彻底地解放农民,分给农民土地。现在可好了,不单单只是农民运动了,学生运动也搅了进来,农民和学生运动更加高涨,国家更加动荡,革命派趁机加大了活动的力度,通过发放传单,印制小报等方式,广为宣传,并且还号召青年去成立革命组织,甚至还提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纲领。沙皇一看,这还得了,这是要推我下台啊,是和客人孰不可忍,下令镇压。在1862年,沙皇政府甚至公然逮捕了革命派的领袖车尼尔雪夫斯基。

    就在地主开始镇压革命派的时候,那些资产阶级在干什么呢?他们并不像英法等国的同辈一样,轰轰烈烈,而是公开站到了沙皇政府这一边,支持沙皇政府的政策。也难怪,毕竟俄国的资产阶级就是依附于地主阶级而生的,自然不可能站到地主的反对面上去。这些人对1861年2月19日的法令而欢呼雀跃,开始盛赞沙皇的“首创精神”和“坚定态度”。但是对农民和革命派则横眉冷对,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甚至还呼吁政府应该毫不留情地镇压,

    除此之外,法令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在政治上,建立地方上的自治机构,也被称为地方自治局。在司法上废除了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并且实行公开审判。在教育方面,鼓励办学,扩大了大学的自主权,开始允许引进西方的书籍。在思想上,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使得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开始见到了自己与西欧的差距,开始纷纷要求改革。

    其实,说起来,俄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本人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而沙皇之所以能够选择主动改革而不是死硬到底,我觉得还是与他的成长环境是有关的。

    在亚历山大二世的年轻时候的老师是当时俄国最著名的学者如可夫斯基,这位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身上的人文气息非常的浓厚。而且,这位老先生在教这位未来的俄国的沙皇的时候,并没有仅仅教知识,或者仅仅教道德,他更看重的是对思想的教育。在俄国的历史上,不乏那些穷兵黩武的君王,对此,老先生是深恶痛绝的,他甚至还曾直言不讳:我最担心的就是亚历山大将来把整个俄国人民当做军团,把俄国当成一个大兵营。

    但是,尼古拉一世却不是这么想的,他就觉得,作为俄国的帝王,那必须首先是个军人,只有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军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所以,尼古拉的想法可以说和如可夫斯基一点都不一样,但是双方都想让亚历山大沿着自己的想法来成长,于是这两个人斗争的结果就是,亚历山大二世不但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具有人文思想,并且还收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军人。

    在亚历山大十九岁的时候,他完成了他的学业,包括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神学等等在内的庞杂的学科,可以说,同此前所有的俄国沙皇相比,亚历山大二世所受到的教育是最好的。

    除了教育之外,游历也是一种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亚历山大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去过莫斯科、华沙和柏林,在学业毕业之后,在老师如可夫斯基的陪同下,亚历山大又开始了自己的旅行,只不过这一次他就换了一个身份,那就是俄国的皇储。在这次游历中,他几乎走到了俄国所有的省份,游历过程中,让他见到了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些情况震撼了亚历山大,成为日后改革的一个原因。

    亚历山大不但走遍了俄国的土地,他也跟彼得大帝一样,踏出了国门,开始向西走去。20岁那年,他去欧洲旅行,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到了瑞典、丹麦、德国、瑞士、意大利、英国、奥地利等国家,见识到了这些国家的情况。这些经历,让他看出了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

    随着年纪的增长,开始逐渐参与政务,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起初尼古拉一世委托亚历山大负责俄罗斯的农业问题,在1850年后又逐渐任命他担任军队职务。在这一期间,亚历山大对俄罗斯农奴制的看法发生了转变,逐渐放弃了原来的保守思想,决定要逐步废除落后的农奴制。

    俄罗斯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使得俄罗斯国内朝野对尼古拉一世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半个世纪前称霸欧洲的俄军遭此惨败,暴露出装备落后,后勤运输和供应能力低下,军事思想陈旧,指挥无方等严重问题。恰好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尼古拉一世病逝了。亚历山大二世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俄国,但是也是一个有利于改革的环境,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著名的1861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