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国崛起1857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一十二节 曾国藩南下事件

第四百一十二节 曾国藩南下事件

    曾国藩到大明半年来,湘军果然没有生动乱,这即让清廷欣慰,却更感到恐慌,因为他们国藩在湘军中的威望,实在是不可替代,而清廷对这只军队,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能力。..

    当然曾国藩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即便最为推崇他的改革开放之后,他也顶多被文人吹捧为半个圣人而已。

    所以曾国藩不可能真的只用一封信就让湘军上下服气。

    曾国藩为了在他之后让湘军保持稳定,他是动用相当多的政治手段的,在这个过程中清廷完全配合了曾国藩。

    比如曾国藩提出,让清廷补军饷,清廷是咬着牙从各种地方,尤其是最后借了大笔的洋人贷款给湘军补了大半年的欠饷。

    另外曾国藩给湘军将领请封,清廷也逐一采纳。

    湘军虽然名将众多,但随着罗泽南李续滨等早期猛将的战死,后期的两大支柱,一个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得名是因为1856年曾国藩为支援江西吉安而招募,另一大主力则是号称霆军的湘军鲍部。

    曾国荃不用说了,身份上是曾国藩的亲弟弟,自身也战功赫赫,安庆之战,天京之战,湘军后期的攻坚作战,几乎都是曾国荃一手指挥,因此威望很高,几乎被湘军内部曾国藩天然的继承人。

    鲍的身份则有些尴尬,他出道更早,早在太平天国还在广西的时候,他就在八旗将领向荣手下带领川军作战,但真正迹还是在湘军时期,但他本人不是曾国藩嫡系,而是跟随湖北巡抚胡林翼出道的。

    胡林翼将鲍引为心腹,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才成就了鲍的战功。而且跟曾国荃相比,鲍是一个更纯粹的武将。

    在战功上,鲍的战功稍弱于曾国荃,安庆作战和天京之战上,鲍基本上都是在外围作战,配合曾国荃。比如曾国荃包围天京早期,鲍参与作战,等包围圈稳固之后,鲍带人就到江西持续打击黄金文等太平军外围势力。

    但要论军力强弱,曾国荃和鲍是不相上下的,曾国荃主力吉字营兵力不到两万,鲍部精锐不过一万二,俩人是旗鼓相当,同为支柱。

    可俩人身份差别很大,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鲍早年跟随向荣,跟随胡林翼,尽管胡林翼过去一直唯曾国藩马是瞻,可胡林翼自己都已经死了,所以鲍这只部队,位置十分的尴尬,说是杂牌吧,他战斗力很强,说是嫡系吧,又总感觉跟曾氏兄弟隔得比较远。

    面对这两人,曾国藩向清廷上书,擢升曾国荃为安徽巡抚,鲍则为江宁将军。

    清廷对这个建议,欣然采纳,因为他们这是曾国藩自己在往湘军中掺沙子,是可以用鲍来制衡自己的弟弟曾国荃,鲍地位本就尴尬,如果将鲍调往曾国荃帐下听令,鲍自己都不会有怨言,相反还会为靠上了曾氏兄弟这棵大树而踏实。

    可是曾国藩却同时提拔鲍和曾国荃,尤其是鲍,此前驻防将军这种官职,可是旗人专享的,现在也破例给了一个汉人,鲍的地位等于是大大的提升,甚至还稳压了曾国荃一头,因为驻防将军是跟总督平起平坐的,而巡抚明显在总督之下。

    但问题是曾国荃的势力,明显大过鲍很多,尤其是曾氏兄弟的名分,加上赫赫战功,可以说只要曾国藩现在死了,曾国荃登高一呼,湘军诸多名将下辖的十余万军队,一定会拥护曾国荃的。

    因此曾国荃势必对鲍不服,而鲍因为自己地位提高,也不会向曾国荃示弱,今后俩人指挥貌合神离,恐怕很难合作下去了。

    拆散湘军中两大支柱,也就等于肢解了湘军,让曾国荃和鲍都无力割据一方,清廷何乐不为,以前只敢这么想,现在既然是曾国藩提出来了,他们乐的顺水推舟。

    只是这样以来,湘军就防守有余,进取不足了。曾国荃继续驻扎安庆,一步都不挪窝,既有对这个安排不满的意思,也是因为实力上确实不济,一时之间很难在顺流而息跟已经恢复元气的太平军交锋。

    但太平军想要绕过安庆的湘军,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两军就僵持在了长江一线。

    这就是目前北方的态势,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曾国藩来岭南造成的,曾国藩南下岭南,影响如此之大,他个人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再是一种私事,而成了一种政治事件了,这就是真正的重臣的威力,如龙王,行走间披风带雨一般。

    曾国荃率本部以及其他各部湘军驻扎在安庆的兵力已经到了四万人,鲍手下也扩张到了三万余,转而驻扎到了江北的瓜洲一带,跟镇江的太平军隔江相望,防止太平军过江,而其他还以江宁将军的身份,节制江北绿营八旗诸部五万余人。

    鲍在江北,左宗棠和李鸿章两股力量都放在这里就有些拥挤了,所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江苏巡抚驻守淮阳之间,而将李鸿章北调镇压山东的捻军,给李鸿章了一个山东巡抚的身份。

    显然清廷在给湘军制造分歧之后,还继续使用政治手腕瓦解汉人军阀集团,继续抬高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地位,不但不因战败而责罚二人,继续许以高官厚禄,在政治上,慈禧和奕欣这一对叔嫂组合表现的可圈可点。

    这一切政治事件都是围绕曾国藩南下而生的,可以说在曾国藩南下事件中,得利最大的政治团体无疑是大明国,因为通过将曾国藩扣押为人质,瓦解了湘军集团对大明的威胁;而得利最大的个人,则肯定非李鸿章莫属了。

    借此机会,李鸿章陡然掌握了山东的实权,而且山东靠近京畿,显然他在清廷地方势力中的地位已经成为曾国藩之后的第二人,稳压实力更强大的曾国荃一头,也把只掌握了半个江苏的老对手左宗棠抛在了后面。

    国藩,朱敬伦随口问了下身边的人,曾国藩最近在做些什么。

    之前他对曾国藩是很关注的,但自从决定不管政事之后,他很久都没收到消息了。

    当地官员马上汇报上,曾国藩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新安县,常常去洋人的教堂,礼拜日去观摩人家做礼拜,平时也常去听神父布道,听说跟好些个洋人神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他就没见什么人吗?”

    通过成功阻挡太平军在湖广一带扩张,尽管没有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由于大明的干涉,湘军没能在两年前攻占天京,可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如果不是曾国藩横空出世的话,太平军恐怕早就灭绝了清廷,同时也灭绝了华夏人伦。

    保卫了儒道名教人伦这个大功绩,让曾国藩即使是在大明国,依然享有极为冲高的威望,因为士大夫阶层不是以一个挽救满清的名臣身份,而是将他堪称了保卫华夏千年人伦利益的卫道者身份来

    这种卫道者身份实在是太可怕了,放在西方那肯定是会加上一个圣徒的封号。

    因此朱敬伦始终认为,曾国藩如果有意跟大明的士大夫阶层联络的话,尽管不可能给大明带来什么颠覆性的麻烦,可让大明官府头疼一阵子还是很容易的,所以他之前才很关心曾国藩的动向,知道之前曾国藩本人十分克制,始终坚持不跟当地的文人接触,反倒是跟洋人交往密切。

    让朱敬伦不解的是,如果曾国藩跟一些洋人工程师,甚至外交官交流他都不奇怪,可偏偏曾国藩热衷于跟洋人的神父们交往,这就让朱敬伦很不理解了。

    难不成曾国藩想要信基督教不成?

    这种想法只是想一想就让人觉得滑稽。

    “他不去跟当地的文人交往,你们不妨请一请他,他或许在避嫌,官方出面让他做点文章,出不了大事。”

    朱敬伦心想,如果曾国藩有意找事那才会麻烦,可现在曾国藩是在躲事,他无心闹事的话,那就不会有事,反而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儒,整天不跟大明的文人交往,天天往教堂跑,恐怕麻烦更多。

    所以朱敬伦反而想要促成曾国藩跟大明的文人,尤其是那些对官府一直怨言很重,那些以清廷忠臣自居的保守乡下文人沟通一下,希望曾国藩这个理学功底身后,实际上内心却推崇实用学问的洋务派元老级人物,能够让那些真正迂腐的士大夫换换思维。

    “另外请他去我们的学堂去听听这个大儒的建议,也许他会有什么好的主意。”

    朱敬伦继续建议道。

    乡下学堂问题,让朱敬伦是不满意的,如果单纯的对比,可以说这几年进步极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大明的教育制度已经有了雏形,通过科举考数学几何知识,已经让大明的读书人不敢不学数理几何了,可以说朱敬伦是以科举为诱饵,已经慢慢转变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可是普及率让朱敬伦很不满意,这都五六年时间了,可他设想的普及教育,目前统计的入学率还只有三成。当然从几年前的一成都不到,现在能覆盖三成的适龄学童,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一想到日本人起步的时候,就已经五成识字率,朱敬伦就觉得这个普及教育还是太慢,他当年可是希望十年内完成普及的,现在任重而道远。

    最根本的阻碍,还是乡下士大夫的阻挠,打死朱敬伦也想不到竟然有一股势力在阻挠教育的普及,儒家不是强调有教无类的理念吗?

    他想国藩对乡下儒生那种最保守的态度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

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appxs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