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西域少年行在线阅读 - 第九十三章:拔剑何叹行路难(一)

第九十三章:拔剑何叹行路难(一)

    北风呼啸、彤云密布,孟冬时节的长安西郊上空,一场冬雪正在积聚、酝酿。

    风雪将至,行路愈难。剑南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崔圆安坐于温暖如春的马车内,捻须自言自语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太白仕途虽崎岖,诗作却俊逸风流,令人叹为观止!鲜于仲通去年离开益州赶赴长安时,一路上难免也会因感慨行路艰难而惶惶不安吧?”

    想到已升任京兆尹的前上司鲜于向,身材微微有些发福的崔圆,心海中不禁荡漾出丝丝鄙夷的涟漪。虽同为杨国忠一党,但出身清河崔氏青州房的崔圆面对粗鄙无文的益州豪商鲜于向时,心中难免有点世家子弟的傲气与矜持。

    清河崔氏名列五姓七望,是大唐数一数二的头等世家。青州房虽非嫡支,却也是清河崔氏众房中数得上的翘楚。不过家族大了,难免会贫富不均。崔圆自幼孤贫,虽顶着姓氏带来的耀眼光环,日子过得其实还不如普通殷实人家。若非清河崔氏历来重视文教,族里办有私塾供族人入学,崔圆恐怕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

    崔圆家境贫寒却志存高远,酷爱诗书,喜读杂学,尤其是兵法。他不仅涉猎、、、等兵家典籍,更曾仗剑游历齐鲁、河洛之地。不过,崔圆虽通览兵书,却始终以文士自许,他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出入凤台鸾阁、执掌天下权柄的文臣,而非经略边镇、冲锋陷阵的赳赳武夫。

    开元中,圣人下诏搜访遗逸,开恩科网罗天下人才。二十多岁的崔圆参加钤谋射策科考试,一展胸中所学,一篇应对边患的策论写得行云流水,最终得中甲科。

    崔圆本想凭此授职兵部,当个从九品主事。可谁知造化弄人,吏部负责铨选的员外郎见他身形挺拔,有武人之风,竟将崔圆选入千牛卫担任从九品执戟。

    崔圆自负文艺却获授武职,颇不得意,惆怅多年后,总算在天宝四载得遇贵人,转任地方县丞,重回文臣之列,后累迁为从六品吏部司勋员外郎。

    眼见贵妃娘子得宠,杨家鸡犬升天,崔圆眼疾手快,毫不犹豫放下世家子弟的面子,投靠方得圣人青睐却党羽稀少的杨国忠,凭此平步青云,数年间就骤升为从三品剑南节度副使,成为朱紫加身的边疆重臣。

    待去年鲜于向辞任回京、杨国忠兼领剑南节度使,崔圆因多年殷勤侍奉,被举荐为剑南节度副使、知留后事,成为剑南军的实际执掌者,一跃升任节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当年费尽心机不愿意担任武职,谁知最后还得与一群不同文墨的武夫厮混在一起,此乃命也?”崔圆自我解嘲道。在世人眼中,他是出身名门、青云直上、一方风顺的幸运儿。可其间求学之艰辛、仕途之坎坷、付出之巨大,不足与外人道哉!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崔圆拍掌而叹:“行到山巅处,方知天地寒!”

    能令崔圆遍体生寒者,无他,剑南之战也!

    杨国忠虽将去年鲜于向贪功冒进、兵败西洱河之事粉饰、遮掩过去,却无法挽回大败对剑南军士气的惨烈打击。

    接任知留后事之差遣后,崔圆本想花两年时间全心整饬兵马,然后再择机征讨南诏。但杨国忠一日三催,逼得他不得不仓促发兵,于今年六月派剑南兵马使李宓率先锋营南下大渡水。

    崔圆虽不敢违逆杨国忠的命令,但他深知新编成的剑南军外强中干,因而叮嘱李宓务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可轻敌。

    熟知南诏军情的李宓不负所托,在大渡水北畔遭遇南诏军趁雨偷营时不仅没有乱了阵脚,反而奇兵突进,一举围歼来敌。

    待崔圆与奉信王阿布思率大军抵达大渡水时,李宓的先锋营已在南岸安营扎寨,并在渡口搭好供大军行进的浮桥。

    因担心吐蕃出兵援助南诏,崔圆请同罗骑兵四下侦察的同时,命大军一边行军一边cao练,缓缓南下、齐头而进,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年轻时崔圆自诩阅遍天下兵典,觉的用兵行师不过尔尔,因此对边镇将领颇为轻视。可执掌剑南军后,他愕然发现,行军布阵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并不是看几本兵书就能运用自如的。

    好在崔圆深知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故而不似鲜于向那般刚愎自用。他充分信赖李宓和阿布思,放手让两人按照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领兵作战。只有在两人意见发生分歧时,崔圆才会出面干涉。

    之所以对李宓和阿布思如此放心,关键在于崔圆深谙杨国忠心中的小九九。世家子弟出身的崔圆虽汲汲于功名富贵,却恪守取之有道的古训,张弛有序,并不过于贪求。而杨国忠这种毫无根基的浮萍之辈,凭裙带关系一朝富贵,很容易膨胀无度,恨不得将所有好处都抓在手里。

    从当前朝局看,经王焊谋反一案,李林甫式微,杨国忠继任右相指日可待。若崔圆与杨国忠易位相处,他会优先集中心力考虑如何稳定中枢朝堂,然后过几年后再求其他。

    而杨国忠目前的打算,显然是相位、王爵哪一个都不愿丢。而延绵近两年的剑南战事,说穿了就是在用剑南士卒的尸骨,为杨国忠铺垫一条封王之路。崔圆甚至怀疑,杨国忠任命贪财好色的张虔陀为云南太守,当是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挑起边衅……

    因此,剑南战事拖延至今,杨国忠既不关注南诏的国力几何,也不在意吐蕃是否会介入,他的眼睛里只有捷报。

    而鲜于向之所以大败西洱河,全是因为没有琢磨透杨国忠的心思,竟痴心妄想毕其功于一役,用战功为自己挣得封王的一线机会。若非他对杨国忠有恩,恐怕早已被杨家抛弃,重新沦为一介商人,遑论贵为京兆尹。

    摸清杨国忠的想法后,崔圆因地制宜,对战事的要求就是“稳”。他不求攻克南诏国都,也不求生擒阁罗凤,唯求大胜南诏一场,尽快完成杨国忠的心愿,早日结束令人如履薄冰的战事。

    剑南军虽无法与碛西、幽并强军相比,但若抱团缓进,南诏军还真无太好的应对之策。阁罗凤大概是见无懈可乘,令南诏军后退数百里,收缩在太和城一带,欲图坚壁清野、诱敌深入,耗死剑南军。

    崔圆听从李宓的建议,在深入南诏国境百余里后按兵不动。他依靠后方充足的粮秣支持,安心收编南诏国内不服阁罗凤统治的部族,却始终不南下太和城决战。

    在此期间,崔圆隔三差五向杨国忠报个捷,一会儿说攻占南诏多少疆域、一会儿报收服多少西南部族,将封王心切的杨国忠哄得心花怒放。

    在杨国忠的严令下,鲜于向等心腹加大搜刮力度,源源不断向前线转运粮秣、兵械、军饷,确保剑南军衣食无忧。从弘农阁转移到益州城的猛油火也运了两车到剑南军大营。

    久不见剑南军上钩,消耗不起的阁罗凤不得不派使臣携重礼前往吐蕃与南诏的边境,邀请等候已久的吐蕃军参战,一起攻打剑南军。

    可即便有两万吐蕃相助,倾国之兵北上的南诏军依然无力吞下据营防守、军械充足的剑南军。双方恶斗半日,南诏、吐蕃联军数次冲锋都被唐军用强弓硬弩和猛油火击退。

    待联军士气衰竭后,养精蓄锐多时的同罗骑兵出营冲杀,将顶在最前面的南诏军杀得连连败退,转眼间就折损近两成兵马。若非吐蕃军军容齐整、败而不乱,同罗骑兵又因水土不服战力下降,南诏军必将元气大伤,死伤更为惨重。

    获胜后,阿布思心疼帐下兵马,不愿追击;李宓则提议以战促和,派使劝阁罗凤上表认罪,重回大唐藩属之班。崔圆将捷报发出后,估算着此战当可满足杨国忠的要求,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也就同意阿布思和李宓所请,命剑南军原地待命,静待杨国忠的指令。

    是役中,崔圆除了完成既定目标外,还有个不小的收获,那就是笼络一员虎将。

    尚未抵达大渡水时,崔圆就在李宓战报中留意到真源轻骑队正李晟,觉得他来历不一般。因而,渡过大河后,崔圆就招李晟来到帐中,有意考校一番,摸摸虚实。

    得知李晟曾担任过王忠嗣的牙兵及哥舒翰的牙兵校尉后,崔圆登时对其另眼相看;待李晟不卑不亢列出剑南军训练不足的弱点、点明南诏军大型兵械不精的短处时,崔圆面上不说,心中已暗暗称是;等李晟回忆石堡大战,点明穿耳箭对吐蕃锁子甲的克制、描述猛油火的巨大威力时,崔圆惊得合不拢嘴。

    如获至宝的崔圆当即将李晟和真源轻骑队编入牙兵序列,调归自己直属。李晟更是连升两级,再次担任牙兵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