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司马传在线阅读 - (六)

(六)

    此时太子孙和却对与司马懿交战一事表示出反对的立场:

    “父皇,儿臣不能赞同鲁王的建议,司马懿并非常人可比,况且如今我吴国刚刚经历了伐魏失利、皇兄薨逝的双重打击,目下不是和魏国大举开战的时机。”

    重疾缠身却依旧带病上朝的丞相顾雍也赞同太子孙和的看法:

    “陛下,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司马懿自领兵以来尚未有过败绩,此次前来必定不会善罢甘休、轻易退兵的,同时司马懿先前就曾在襄阳重创我吴军,此时的他气焰正盛,与之交锋对我军不利,还望陛下三思...”

    说到军事征战方面,吴国上下最为发言权的人莫属陆逊了,孙权在这个时候显然已经偏向于弃守舒县、召回诸葛恪的一方,但他还是想听一听陆逊的意见于是便问道:

    “上大将军对此事有何高见?”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移到了陆逊的身上,这个在近几年完全没有在朝政大事的决策上出现的人,到底会站在哪一边...

    孙霸为了让陆逊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特地用阴阳怪气的口吻对他说:

    “就是说啊,上大将军可是我吴国首屈一指的统帅,就连当年的大都督周瑜和鲁肃、吕蒙这三位名臣都极力向陛下推荐您,若是由您亲自领兵前去支援诸葛恪将军的话,司马懿必然会有所畏惧吧,毕竟这个世上保持不败战绩的人可不止他一个,还有您不是吗?”

    陆逊心里很清楚,孙霸只不过是想要让自己给诸葛恪当一个陪衬罢了,孙霸天真的认为如果司马懿听闻自己会亲自点兵增援,那么司马懿必然会知难而退,可陆逊虽然没有直接和司马懿正面交锋,但却深知司马懿绝不是遇强即退的沽名钓誉之徒,于是他淡然答道:

    “回禀陛下,方才鲁王殿下说只要微臣点兵前去增援,那么司马懿必然会心生畏惧,进而退兵折返,这实在是太抬举我陆逊了,借此机会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领兵北伐雍凉之时,次次都会引起魏国的朝野震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诸葛亮这个名字畏之如虎,可司马懿却几度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领兵前去抵挡,丝毫没有半点畏惧和推却的行为,我陆逊自认为才能无法和诸葛亮比拟,司马懿又怎么会惧怕我呢?”

    针对孙霸给自己所挖设的陷阱,陆逊以举例论证作出了巧妙的反驳,让孙霸哑口无言。

    而孙权也因此得知了陆逊的立场,他意识到这个时候的确不适合对外开战,于是他下诏命令诸葛恪无论用任何手段都会将舒县的百姓迁回吴国境内,随后在焚烧舒县之后撤军。

    当司马懿率领大军到达舒县的时候,发现的是一片被烧焦的县城。

    城中到底弥漫着烧焦的气味,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和邓艾在城中巡视,发现城中并非所有的百姓都跟吴军撤走,还有不愿意离开的便和这县城一同付之一炬了...

    看着这一副惨绝人寰的景象,司马懿想到了当年自己还是个十岁孩童的时候,洛阳城也是这样一副场景,虽然自己当时因为和兄长司马朗及时逃走,所以避免了落到今天眼前发生的惨剧,但却依旧让他感叹颇多,他叹了口气对身旁的邓艾说:

    “将这些遗体好生安葬吧...”

    战事结束之后,司马懿在曹爽的暗地算计之下无法班师回朝,他只能在淮北地区巡视屯田,但这对司马懿来说却也不是什么坏事。

    为了防止和自己的“老朋友”王凌碰面,司马懿不方便直接出面,而是派遣熟悉豫州地形的邓艾前去视察屯田的具体事宜,邓艾接到命令之后,从汝南北上至陈县,又从那里沿着项县一路向东南行进,直到寿春。

    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

    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

    第二,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他也进一步向司马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我还就沿途查看的情形撰写了《济河论》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从前平定黄巾之乱,为此而屯兵开田。在许都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东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

    司马懿对邓艾所提出的观点大为赞赏,他借曹爽所赋予自己的治理屯田职权,颁布命令,由邓艾统筹屯田的详细事宜:

    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

    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

    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

    邓艾所提出的这些积极性极强的建议,给曹魏后期的强大提供了很大的助推,这位曹魏在后面的数十年内与吴国的争霸之中始终占据最强态势,以及为司马琰、羊祜、杜预等人最终灭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