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回 招商大会
在见过天津兵备道贾之凤以后。崔宁青、梁可山等人终究没有自己再去搞一份小报,而是选择以特约撰稿人的形式加入华夏社。 李彦在仔细考虑以后,也觉得这个资源可以利用,便特别组织了华夏文社,邀请崔宁青作为社长,他们的文稿也会优先发表,或者是特别约稿。 春节之前的广告招商大会作为华夏社的重头活动,同样也是文社中人第一次表现的机会,他们会用文字来记录这次前所未有的盛况。 由于留下的时间还算充裕,来到天津参加广告大会的不仅有天津、京师、长芦、河间、真定等北直隶府县的商人,还有临清、德州、济宁甚至徐州、淮安等地的商人,扬州和江南的商人因为路途遥远,倒是没有。 泰昌号虽然在天津,甚至北直隶都要排的上号,但是在长芦、临清、济宁、淮安这些商贾面前,自傲的本钱并不算多。 商人们衣绸带锦,聚集在一起,自然会相互攀谈,谈些生意,不过今日的焦点始终都是《华夏商报》。 大会开始之前,天津兵备道贾之凤特意出席致辞。这对各地的商人来说,绝对是个惊喜,通常来说,官员们是不愿意出现在这种场合的。 只不过《华夏商报》绝对是异类,而李彦喊出的口号又很响亮,将一次商业行为包装成为文化盛事,贾之凤这才欣然出席。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华夏商报》的发行数量,从一百多份增加到现在的五千多份,并且覆盖北直隶的所有府、州、县城,以及山东、河南、南直隶的主要城市,成为这些地方人人关注的焦点……” 贾之凤致辞以后,李彦首先向商人们介绍了《华夏商报》现在的情况,“巨大”的发行量和覆盖面,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各位坐在这里,都是各个地方首屈一指的人物,眼界自非在下能比,也一定能够看到,《华夏商报》的作用,便在于能将一条消息,很快地传播到这些区域,并且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在这里,在下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在来之前,是否知道彦熙楼?”李彦微微一笑,向众商人拱了拱手。 “天津彦熙楼,自然知道!”商人们大多点了点头,连续在《华夏商报》上出现,他们早就烂熟于心。 这不是后世广告疲劳轰炸的年代,彦熙楼几乎是这段时日里所出现的唯一广告,商人们又都是冲着《华夏商报》来的,自然都是知道。 李彦又举了彦吉酒坊与泰昌号的例子,以事实向众人说明了报纸广告的作用,这才将要拍卖的广告位展示出来。 每期八版总共有十五个标准广告位,以一个月为周期,底价从十两到二十两不等,最先开拍的是第八版的两个广告位。 与会的商人占据彦熙楼大部分的桌椅,总计有七十多人,其中还有受人委托,打算买下几个位置的,面对十五个广告位,差不多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不过,开始的拍卖场面并不如李彦想象的那般激烈,通常是有人开价以后,有个大户突然拿出个高一些的价格,便无人再跟,如此重复了几次,李彦才看出苗头,显然不是价格太高,而是别人不敢竞夺。 大家对彼此的实力心知肚明,既然那几个巨头出手,也就绝了争夺的心思。免得挣不来还得罪了人。 直到最后几个广告位,大家的争夺才激烈了些,价格交替上升,头版的一个广告位直接翻了一番不止,竞价到五十两。 最终,李彦将华夏商报在万历四十八年一月的十五个广告位尽数拍出,一共得银三百余两, 这个结果算不上很好,但也足以弥补《华夏商报》的亏空,并略有盈余,而对这些顶级商人来说,一个月十几二十两银子,也不过是区区几笔生意的收益。 拍卖会可谓皆大欢喜,李彦得了银子,商人们也憧憬未来的收益,至于那些没有拍到的商人,也和李彦商量,下一个月的广告位,是不是可以提前预定。 李彦的策略是明年前三个月的广告位可以预定,价格在拍卖价上略有浮动即可,而在三个月后,将召开第二次拍卖,他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广告的效果应该已经体现,而《华夏商报》的销量,也会有大的变化。 借着这次大会,李彦还趁机推销其它的产品,比如弹子锁,以及新鲜出炉的拼图,也是获得了一些生意。 大会结束以后,李彦在彦熙楼摆宴款待各地的客商。虽然要花掉百十两的银子,却是一个认识,并与这些商人建立关系的好机会。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李彦才发现自己步入了一个误区,虽说求创新可以吸引眼球,但最赚钱的其实还是这些常见的商品。 “漕河之上,南方运到济宁、临清的布匹,每年价值不下一百万两上下,秦某那点生意,不值一提、不值一提!”临清最大布商秦记的掌柜笑着说道,他希望通过《华夏商报》的广告,可以让秦记的布,卖到北直隶的更多地方。 “你们秦记不值一提,吾等岂非要讨饭才是?”济宁丝绸商刘记的掌柜笑着打趣道,同桌的人纷纷应和。 “这话是怎么说的,你们盐商、丝商、瓷商、粮商,哪一个的生意不比标布更好?”秦掌柜笑骂道:“还有你老吴,运河上那些成串的木排,每年也不下几十万两吧!” “屁,老秦你也不看看,从浙江到临清,这一段运河上有几处抽分的,抽分不算,还他妈的收税,再说临清到北京,这么短的一点河道,就有七八个税站,能赚个屁钱!”
“老吴,你就别说胡话了,你那些木料,哪次是缴了税的?” “谁说俺没缴税?花的银子可不少。”吴掌柜把眼一瞪,愤懑地骂道。 李彦游走在众商人之间,听着商人们发牢sao,没想到这些表面光鲜,意气风发的商贾,也会有烦恼的事情。 现在距离万历四十八年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再过两天商人们所要的广告就会提前刊出。不管是李彦,还是众商人,都希望报纸的广告会有好的效果,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也就是在这个月,朝廷以辽饷不足,下令再加各直省田赋,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加上去年九月第一次加饷的三厘五毫。共计每亩加征七厘。 依华夏社搜集的资料,是年全国田赋总八百万两,其中,辽饷三百二十四万两,辽东饷司每年用银达五百万两以上。 “倾举国之力,怕也不过如此了,”看到当天的邸报时,李彦正在和文社的一帮人探讨招商大会的新闻稿,刚得了大笔广告费的喜悦顿时无影无踪。 “杨镐误国!熊廷弼误国!”高道远长叹一声:“杨镐丧师失地!熊廷弼靡费钱粮!” “建奴,绰尔毛贼,不足为惧!”梁可山牛逼哄哄地撇了撇嘴,不屑地说道。 崔宁青微微笑了笑:“三娃也不用多虑,我大明强过建奴何止千百倍?每亩加征七厘,不足一升米,便得粮饷三百余万两,何愁建奴不灭?” “一升米?”李彦摇了摇头,亩征一升确实不多,正额也只有三升左右,加起来就是四升米,南方亩产一石多,北方七八斗,便是薄地也仅征一成左右,表面税率并不高。但实际加到农民头上的。恐怕就不是这么一些了。 “十八万军、年饷银每人十八两,计三百二十四万两;月给米五斗,粮一百零八万石;马九万匹,日给豆三升,计九十七万两千石、草两千一百六十万束……”李彦找出前面的一份邸报,看着熊廷弼上疏所要的钱粮,心中一片冰冷。 就算他对军务国政没有概念,可也知道这些数字异常庞大,要知道此刻大明每年的正税也不过四五百万两,这几乎是平常年全部的财政收入。 后世常说,明亡于农民军而非建奴,然而,萨尔浒之前并无流寇,先有建奴,再有加派,再有大规模的流民和农民军。要是没有建奴,没有这每年几百万两加派,或者这几百万两能用在其它方面,想来历史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