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 天高三尺

第十四章 天高三尺

    登州知府衙门。

    如今这算是梁明的地盘了,打下了登州府城对他来说自然是一大快事,而府库中的金银物资也是让他搬了一空。唯一可惜的就是张毅自尽了,就在梁明面前拔刀自刎而死。

    而让他郁闷的是张毅死的似乎很壮烈,很悲壮,嗯……有气节。就连********要斩下张毅头颅带回去祭奠王石的梁明也不忍心去坏了他尸身,命人好生安葬了。似乎自己也认为这姓张的很那个,这就更让他郁闷了。

    那晚张毅四人分头后,他带着七八十号人跑到了南城门。北城破后,张毅也不思虑着往外跑,反是带着人往里冲。在会合了那东西两门的守兵后,他和水师的中军守备、把总还想死守府库,结果半路上被逼到了西城门。

    那中军守备负伤被擒,把总战死途中,最后剩下个张毅。自杀不说,竟然在死之前还想北京的方向拜了一拜,然后才齐整衣冠很是从容的抹脖子了。

    梁明很无语,这种情况他是先前是万万没料到的,虽然一样的腐败一样的贪污,可是这些官员的表现彻底惊醒了梁明。现在他很为自己四年前的抉择骄傲,如今的大清不是自己印象中的清朝,现在的大清虽然武备依旧落后于西方并不比19世纪中叶时来得强,可国力却远远胜之。国家官员心中的自觉和责任感远远强国鸦片战争时期的后辈,换句话说人心还是向着清朝的。这时的清朝当得起“大清帝国”四字,它远远不是现在的自己可以招惹的。

    “二爷”,李勾一溜烟的跑了过来,“都已经安排好了,每家留了三千两,足够他们过活得了。”

    李勾说的他们是指在这两天中所有战死或自尽的官员,就在梁明攻下蓬莱两天后各部的情报也送到了他手上,无一例外全部得手。但让他们苦恼的是偌大的地盘却无人可以料理,出了荣成知县陶汝城和莱阳知县郭可符外余者要么战死要么自尽,而县衙门的县丞、捕头也多有死伤。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留下一定的人手,并在召告城中声望威隆之人划分区域管理。

    之所以是召告而非召集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招不来人,最后只能强行告解,自己并不插手有他们自行行事。

    看了后,梁明也没什么办法可使,说到底还是人手太少,不仅仅是人才,就是庸才也缺。

    但有了张毅等人的例子后,梁明已经不再吃惊了,可想来想去老觉得心里亏得慌。他要是贪官污吏梁明杀起来丝毫不会手软,问题是这些人离贪官污吏还有点距离,他们的受贿不过是大环境下的“正常”,即便是他的仇人陶汝城。思前想后,梁明最终下令每家留银三千两,多余这个数的一律抄没,而少于这个数的就算了。

    下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命令,梁明并不图这些当官的家人会对其感恩戴德,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求个心安罢了。

    梁明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搜寻“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时的吃惊,在清水教一个月的起义过程中,多次攻破县城,杀败官军,却从未有一名官员投靠。

    像堂邑县那样,在一县驻军只有十八人的情况下,面对上万义军上到知县、把总下到士卒竟全部战死,无一投敌。这种史事让梁明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和他印象中的清朝官员的差距太大了。原本以为是清廷的修饰,但历经了初一的血夜后梁明明白了,这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史书的修饰而是很普通、很基本的,在那些官员心中守土为职、失城者死,这是他们必须奉行的。

    在现代人看来这是负责任的最高表现,而就梁明所处的位置看则是一件无语可表的事情。

    他的脑海中,这些人总是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那些英雄浑舀在一起,他们就像是裕谦、关天培、海龄、定海三总兵……虽然他知道这是绝不相同的,可同样是大炮火枪,同样的海上优势,莫名中梁明总是有股负罪感。毕竟,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面对来自海上的先进枪炮,却是出自自己之手。所以……

    “各县府库可曾搬运完毕?那些个富户呢?”梁明脱离了自己的思绪,想立在一旁的李勾问道。

    “府库已经搬运完毕,各县的富商地主也都敲了个遍,现在已经着手招募人手了,进展还是不错的。铁匠、木匠、大夫、私塾先生都招了不少。”李勾现在就是一个联络官加参谋的身份,要时刻保持和各部的联系。

    梁明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打登州的目的出了报仇外就这最重要,比搜刮的钱财还要重要。待到了南洋后,若是没有较大的人口基数梁明就永远成不了气候。是以在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后,他就传令各部开始招募人手,不管是坑蒙拐骗还是连绑带拽,反正在两个月内要招募两万以上的人口。

    “人家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带了两万多士兵,自己下南洋是带两万多百姓,这差距实在是没得比。”自嘲的笑了笑,梁明站起身来,“走,到建科那看看去。”

    打下蓬莱后,张建科就不在领兵了,而是再次驾临了登州船厂,他的任务是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凑齐能运载两万人的船只。看清楚了,是船只,不是战船。张建科分得清里面的道道。

    现在的登州船厂是新建的,不但里面的船工师傅被工部给配的整齐,就是早已用空的仓库也是堆的满满的。这年头,再好的船料也没人买。整个大清朝出了浙广一代的船厂外,其余的都是吃不饱的角,要不然张建科能这么容易就上钩。

    现如今他要造的就是两千石的大海船(沙船或福船),换而言之就是排水量八百吨——一千吨的商船。这是船工们都极熟练的活,所以是出不了差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