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一个人的甲午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迷雾中的开始(三)

第十二章 迷雾中的开始(三)

    欧格讷从紫禁城离开后的第二天,光绪即让军机处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的海禁,允许各国商船自由通行进行贸易。

    一方面是态度强硬的拒绝与日本和谈,摆出与日本在山东半岛死战到底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在中日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出人意料的开放东南沿海的海禁,光绪在新年过后连续颁布的这两个多少有些矛盾的旨意,着实让朝野内外有些看不明白。

    而京城东交民巷的各国公使,却从光绪开放东南沿海海禁,这样一个与各国利益切身相关的旨意中,读出了一丝耐人寻味的味道。再联系到此前英国公使欧格讷曾经进宫觐见清国皇帝,虽然谁也不知道他们两人究竟谈了些什么,英国公使欧格讷事后也是三缄其口,但是欧格讷对于大清拒绝与日本和谈一事,除了表示遗憾外并未有更多的态度,而紧接着大清皇帝便颁布解除海禁的旨意,各国公使纷纷在私下里猜测,大清皇帝很有可能与英国公使欧格讷达成了某种默契。

    解除东南沿海各省的海禁,受益最大的毫无问是英国。每年英国与大清的贸易量几乎是各国与大清贸易总量的一倍,更何况此前由于中日战争,大清封锁了东南沿海的一切商贸往来,英国在华商人早就已经是怨声载道,英国国内也对英国公使欧格讷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大清皇帝此举,无有助于英国公使欧格讷暂时平息来自贸易方面的压力,无形中也对树立欧格讷在各国公使间不可动摇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少此刻无论是各国公使,还是英国国内都能够清楚的感觉到,英国公使欧格讷与大清皇帝建立的某种私人友谊,以及可以对大清的政策所产生的微妙的影响力。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有了这层亲密的关系国未来在东亚这块土地上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大清的这皇帝也不是一无所获。英国公使欧格讷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几乎是默认了大清拒绝与日本和谈的强硬态度,从另外一种角度看来实也就是一种支持。而大清此时开放东南沿海的海禁,对焦头烂额的日本政府而言,则更像是一种嘲讽日本政府也将更加陷入一种尴尬和被动的地位。

    那些悬挂着各国国旗的船,是日本海军此时根本不敢发起攻击的目标,借助于这些商船,大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其对外贸易。至于东南沿海非日本想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否则绝对不敢在这个时候,对大清兵力空虚的东南沿海发起进攻,更何况日本现在连山东半岛都没有完全占领,扩大战争规模无于一个笑话。

    与此同时,在朝野内外清楚展示了自己内政外交的政策后绪迅速进行了人事方面的一系列调整,虽然动作并不算很大是却在朝廷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过这样的调整主要还体现在军队后面,而且都在光绪自己所掌握的力量中于朝廷中的人员架构,光绪丝毫没有触及的意思应的,朝局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动荡。

    光绪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光<正式下旨,调此时驻守朝鲜平壤的新建陆军第三镇统制聂士成,回国主持辽东辽南的军务。原主持辽东辽南军务的冯国璋奉调回京,对于冯国璋的任用,光绪的旨意上面没有提及,不过此前朝廷中早有传言,皇上将命陈卓仿效德国组建总参谋部,冯国璋的奉调回京很有可能与此有关。

    而据传春节前便已经然离京的新建陆军第一镇统制杜振武,被正式委任为新建陆军第三镇统制,总揽朝鲜的各项军务政务。就在朝野上下纷纷猜测,皇上极有可能会让刑天接手京城防务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在光绪二十五日的旨意中,却出人意料的任命此前在田庄台一战中负伤的齐广洋接任。

    刑是皇上一手拔擢并委以重任地心腹。由其接任京城防务似乎是顺理成章地事情。谁也没有想到会凭空杀出一个齐广洋。京城地防务干系甚大。不是绝对地心腹重臣绝无可能担此重任。齐广洋仅仅是在日军第五师团偷袭田庄台地时候。率军死战身负重伤。论功绩声望和皇上地宠信。远远不如刑天。怎么会得到皇上如此地信任和器重?一时之间。不要说京城内外。就连光绪身边地人。都有些回不过神来地感觉。

    让人意地还不只这些。此前在山东一战中大败。负伤在津门调养地段~。此刻也被光绪重新启用。并且出人意料地再次派往山东。总揽山东各部对日军地进攻。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地人员调动。除了引来一片猜测之外。也似乎显出了一些不同寻常地端倪。

    杜振武是新建陆军地一员虎将。率领新建陆军第一镇屡建功勋。春节前便已经离京赶赴朝鲜。无是对着朝鲜日军去地。段~一直在皇上身边主持田庄台地战事。虽然在山东一战中遭遇惨败。不过朝局中人也隐约看出当时地情况比较复杂。兵败与段~瑞地指挥并无多大关系。此时光绪将这二人派往前线。难道皇上真地打算与日本人死战到底?………………

    ……………

    光绪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就在朝野内外感到一片茫然之际。自光绪回京后一直异常沉默地李鸿章。带着自己地女婿张

    然抵京入住贤良寺,并在二十七日下午,入宫觐见了

    东暖阁内,初春的阳光明亮的洒满一地,窗外正是乍暖还寒,吹皱一池春水的时候。

    “朕这些日子里一直都在琢磨,李鸿章究竟什么时候才来见朕呢?是不是非要朕下一道旨意,才会到这京城是非地走上一遭呢?”光绪坐在东暖阁的软榻上,平静的望着坐在锦凳上面的李鸿章说道。

    “微臣怎敢劳皇上下旨,北洋军务繁杂,战事又一直没有停下来微臣心中焦虑万端所以未敢轻易离开津门。”李鸿章扬起头,神情中倒没有什么变化,只是目光中透着些许的憔悴和苍老。

    “恐怕我大清的李中堂心中的焦虑不只这些吧,”光绪轻声一笑忽然又问道,“去园子里问安了吗?”

    李鸿章不由得,微微有些诧异的停顿了片刻说道“微臣一到京就进宫来觐见皇上…………”

    “还是去去吧,”光绪摆了摆,“国事艰难,心中顾虑的东西太多了于国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情。朕要做什么,你李中堂心中是清楚的,否则今天你也不会来见朕了。”

    李鸿章的喉动了一下,像是想要说些什么,却终于还是默然的叹息了一声,满脸都是苦涩的味道。

    光绪心中明白李鸿章不比别人,些话点到即可是真的无需说的太多,这天下大势道还有李鸿章看不明白的,真要是看不明白怕也不会在津门苦苦煎熬这么久了。

    “还是说说与日本和谈事情吧,朕早有旨意,将来与日本谈判的事情由你李鸿章主持,朕很想听听你心中究竟是怎么一个想法?”光绪看了李鸿章一眼,淡淡问道。

    “微此次进京,正是为了中日和谈之事,皇上前几日颁布的上谕微臣已经看过了,心中尚有些许不明白的地方………”李鸿章低着头斟酌了一下,接着说道。

    “皇上此出如此强硬的姿态,以微臣看来,无非是逼日本人就范之举,国事艰难,日本人拖不起,我大清又何尝拖得起呢?这一点相信皇上心中早有主意,并非真的要和日本人死战到底。只是微臣心中还是有些担心,皇上这样做是把日本人逼到了毫无回旋的余地当中,要是日本人不肯撤军,我大清又当如何呢?”

    “不是朕把日本人逼到了绝境,是日本人把朕,把大清逼到了绝境。上次朝廷摆弄出来的那个和谈草案,你也是清楚的,举国反对,倘若日本人继续陈兵山东,你李中堂说说看,和谈还能够谈出什么好来?”光绪冷冷的哼了一声,“我大清的处境你其实刚才也说的很明白,外强中干,我们也拖不起。但是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要撑住了,我们不能退,一退恐怕我大清就从此再也无法翻身了。”

    历史上的中国,何尝不是就退了那么一大步?正是这一步才把日本真正送上了强国之路。日本从中国所取得的赔款,用于陆军扩充费为5700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万日元,临时军事费为7900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为3000万日元万日元,占偿金总数的85%。正是用这笔钱,日本才能迅速扩充军备年一举击败强大的俄国。而巨额赔款还使日本在1897年改银本位制为金本位制,使日本的金融市场获得了国际竞争力。

    一想到这些,光绪心中也是一阵发苦,谁都以为他此时强硬的拒绝与日本和谈,背后一定藏着什么惊天妙手,却不知道他其实也只是在硬撑,以他对此时日本国力的了解,赌日本必然不敢将战争持续下去。

    “朕估计日本国内的情形恐怕还比较复杂,一时之间日本必然还不会答应从山东撤军,所以朕才把段~瑞和杜振武调了过去,如果日本不撤军,那就只能打下去,朕的态度很明确,将来你主持和谈也要记住一点,就算是把这个国家打烂,朕也绝不会同意什么割地赔款的条约。”

    李鸿章默然的点了点头,皇上的态度他其实早就看明白了,从深心里讲,他也是赞成的。然而国家今日的局面,谁又真的愿意看到一个元气大伤的国家,况且大清还要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国家被拖垮了,受益的还不是那些西方列强。

    似乎是看出了李鸿章心中的忧虑,光绪忽然笑了笑,露出一丝无比自信的神情说道,“世上的事情终究还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日本的国力断然坚持不了多久,否则这场他们就不会主动发表和谈声明了。朕所以如此,还有一层意思是要看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眼下日本国内政局有多大的控制力,这一点对于我大清以后至关重要。”

    “伊藤博文?”李鸿章迟了一下,有些不明白皇上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此时光绪也不想解释的太多,乙未年的这盘棋局才刚刚开始眼前很多东西都还存在着变数,他所能做的不过是待势而动。光绪站起身来走了几步继续说道。

    “前几日朕颁布了变革朝政的上谕,想必李中堂已经看过了有些个想法,朕今日也不妨提前和你讲讲。你主持洋务多年,对于我大清外交上面的利弊得失心中一定看得很清楚,朕打算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专一负责我大清外交事务,只是这外务

    的人选,朕琢磨了很久……”说着,光绪抬头看了李,静静说道。

    “朕心目中的人选,非你莫属朕打算让你入值军机,并兼任外务部大臣知你以为如何?”

    李鸿章心中一惊,差点有些头晕目眩。他万万没有想到今日皇上会忽然提出这样想法中骤然间如乱麻一般,理不清楚。

    中日甲午一战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顷刻间土崩瓦解,满朝大臣的攻讦,举国上下的责难,让他心中的英雄气也随着甲午一战中消磨殆尽。再加上当初皇上以袁世凯督战威海,他便已经看出了皇上有意让袁世凯将来接任自己的北洋大臣一职,只盼着中日之战过后告老还乡。却压根没有想到,皇上居然会在北洋惨败后,还让自己入值军机兼任外务部大臣。

    “微臣何德何能,敢担当如此重任?甲午之战,北洋惨败,微臣至今心中仍然痛愧莫名,无颜见天下之人。皇上还是让微臣告老还乡吧……”说着李鸿章颤颤巍巍的跪了下去,心中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北洋惨败,你李章是有过,但是不全在你身上。这一点朕心中有数,你心中也要有数,就好比我大清与日本这一战,时势使然,又岂是你一人能够挽回的?这里面的曲折是非,朕说了也不算,后世自有公论!………至于告老还乡,你李鸿章当真要走,朕又如何留得住你?朕只是替你感到惋惜,二十多年的洋务,以一人之身周旋于各国之间纵横阖,以一己之力创建北洋支撑起大清的危局,难道你李鸿章就当真甘心就此罢手?男儿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你当年的意气风发又到哪里去了?…………”

    光绪这一连声的责问,让鸿章顿时呆呆的怔在了原地,原本已经心如死灰,此刻却被搅动起一片惊涛骇浪,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依稀中,分明是当年带着淮军的金戈铁马声,忽然又变幻成黄海大战中烟消云散的北洋舰队……………

    “微臣老了,恐再也不能为皇上效命了………”良久,李鸿章终于黯然长叹一声,心中忍不住一阵悲凉。

    功荣辱,于他宦海风波的几十比,早已经不能激起他心中丝毫的波澜了,然而皇上的那句不甘心,却如一把刀扎进了心窝里面,他是真的不甘心,可除了不甘心,此时他又能如何?大浪淘沙,他感觉自己真的是老了,面对着眼前的时势大潮,恐怕也惟有归去二字。

    “老了何止是你李鸿章,个国家不也是老态横生?”光绪说着,竟走上前亲手将李鸿章扶了起来,“朕不勉强你,但是朕真的很想你能够留下来,和朕一起把你没有做好没有做完的事情,再重新做一遍,难道你真的愿意悠悠百年后,世人提到你李鸿章的时候,只有这一句话,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功过荣辱,在朕看来都比不过有机会把未曾做到的事情重来一次,重振北洋,重振这个国家,朕离不开你李鸿章啊!………”

    “这就你李鸿章而言,于国家而言,你的才具正是朕要借重的地方,何况还有像伍廷芳、张佩纶、以及从朝鲜回来的那个唐绍仪,这些原本都是你北洋出来的人才,都还是要你带一带,国家不能后继无人啊。当然如果你真要走,朕也不强求,不过就算你归去田园,朕料想你也做不了陶渊明,因为你心头有块疤,被日本人在甲午捅的这一刀,捅得太深了,你李鸿章就算识尽人间百味,恐怕也终究躲不开这心头的无穷遗憾吧…………”

    李鸿章唇微微一颤,心中却如同被雷击一般,怔怔的在原地站了许久。

    光绪也不管他,只是站在一旁默默的等待着。

    良久后,李鸿章摇了摇头,叹息着说道,“微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了,其实去留于微臣而言,都是堪不破甲午这道坎的,微臣就留下吧,以这份残躯为皇上效犬马之劳,也不枉皇上对微臣今日说的这番话。”

    光绪无声的点了点头,这一刻,没有心绪激荡壮怀激烈,只有两人平静如水般的目光,交错而过。

    “你去任后,何人接替你的北洋啊?”光绪静静的看着李鸿章问道。

    李鸿章一愣,瞬间便明白了光绪的意思。皇上早就有意让袁世凯接自己的位子,此时并非不能明说,只是因为北洋权太重,皇上希望由自己出面举荐,以免朝廷之中有人诟病皇上一味任用私人。

    “微臣举荐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俯身说道。

    光绪却忽然轻轻一笑,像是看穿了李鸿章的心思一般,“朕何曾怕担什么名声,朕这样做是因为这个位子必须由你来举荐,袁世凯原本就是北洋的人,由你举荐他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何尝不意味着由你亲手缔造的北洋,从此薪火相传,北洋将来倘若能够发扬光大,这支火把也是从你手里传下去的啊…………”

    “皇上………”李鸿章忽然之间心头一震,继而便是说不出的百感交集,一下跪在了地上,眼角竟已然有些湿润了。

    今天白天加班,只有晚上回来码字,到现在都写到快凌晨5点了,累死我了。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