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魔法音灵在线阅读 - 悲剧是怎样炼成的

悲剧是怎样炼成的

    看完《魔法少女小圆》后,感慨真是一部不错的动画,虽然听说因为11区的地震而改变了结局,但是这样的结局也是很不错的。(因为大致能够想象出老虚想要做什么。)

    说说悲剧吧,因为童话从写书开始,就不由自然的偏向于悲剧这种属性了,或者是因为个人属性的缘故,我很欣赏像鲁鲁修,红A这样的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伟大,英雄,呃,其实这更多是出于一种类似憧憬的情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大魔王想要破坏世界,但是最后被勇者打倒了,拯救了世界,这样的一个故事虽然潦草了一些,但是无可否认,这位勇者就是英雄,不过和鲁鲁修这种悲剧性的英雄比起来,这样的人太容易被淡忘了,给人造成的印象比较浅,或许过一阵子就忘了也说不定。

    既然是悲剧,那么就一定要有不幸。写出一种巨大不幸是悲剧里唯一基本的东西。作者用以导致不幸的许多不同途径可以包括在两个类型的概念之下。

    1,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以是某一剧情人物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是邪恶的幕后黑手。比如白雪公主(我指的是现在的版本,不是原版),或是很多动漫里面最后要打倒的角色,(泛指低龄动画)

    2,造成不幸的还可以是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这一点就比较复杂了,能够做到就是比较成功的小说了,因为一部小说必定要包含一个世界,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小型的环境里,这里面所有人的地位,关系,性格都不尽相同,而造成或大或小的冲突矛盾,当一个个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悲剧就产生了,如同两个同样高尚,正直的人,但是就是因为立场(国家立场)不同,所以造成的冲突矛盾在所难免,这一点,就算是凭借他们本身的意志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却无法指责任何一方的不对,因为这里面根本就没有对错,产生对错的只是立场,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在本质上主角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其自身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悲剧的产生。这种写法很精细,要求的思维也很大,只是利用各个人物的关系来展开,推动剧情的发展,仿佛杠杆一样。鲁鲁修就是这样的作品,虽然看上去有超能力是个BUG,但是借用于其中的智谋就为其添色不少,也为最后的结局留下了很重的色彩。

    “人,是无法彻底的相互理解,所以,人类,就是这样一种悲哀的生物啊!”出自经典动漫EVA中碇元渡司令的名言,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悲剧的精髓。

    悲剧是由人来演绎出来的,而悲剧本身就是一种我们认为不需要的,错误的因素,所以现实上是非常排斥的,我认为不会有人希望自己不幸的,因为人与人无法彻底的相互理解,所以矛盾产生了,错误产生了,因为这些错误交织产生的,就是悲剧。很多作品中,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完整的交流产生的。而这样产生的错误也分为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在这里举个例子吧,莎翁的经典《罗密欧与茱莉亚》,这部悲剧经典童话看完以后,竟然产生一种很滑稽的感觉,从两名青年男女的相爱和死亡,觉得如同一场闹剧一样,由无数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合组成的,这样的悲剧就是可逆型的,换句通俗的话说,要是有知道剧情的人穿越到里面的话,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要在两个有世仇的大家族环境下对比,他们的恋情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最后还惊动了上司调解),所以这种可逆性也是很模糊的,大多数都能做到完美结局吧。

    另一种是不可逆的悲剧,这种悲剧的原因是设定和人物性格上决定的,比如说魔法少女小圆,这里面设定魔女的产生是因为魔法少女受到负面情绪过多污染而最终变化而成的,而魔法少女的产生则是因为人类各种欲望交织产生的,虽然有哀叹之种可以缓解一下,但是最后还是不能避免变成魔女的命运,这就形成一个圆形的过程,不断的循环,如果无法将这个环打破的话,是不可能结束悲剧的。(这点就感叹最后的结局了,编剧大胆用一个环打碎了另一个个环,最后做到了破局的效果,不过这里面的BUG也挺多的,那个愿望的实现完全是出于小圆的特殊性,但是可圈可点哦~~~)。堪称一个“绝”字。

    总结一下,写悲剧大致要有这么几点吧。

    1,人与人无法相互理解,或者无法完全理解,导致内涵的传达上出现偏差,最后分崩离摧。矛盾的产生,碰撞,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理念也是可以互相厮杀的。(这一点上动漫上老有,很多神秘人物说话只说半句,还说什么是为你好,但是是否想过,这种做法就是导致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呢?)

    2,绝望,从绝望中诞生而出的希望是最美的,悲剧中可以有虐文,但是虐文不是悲剧,真正的悲剧应该有希望,完全绝望的东西不好看。将悲剧比作盐的话,那么喜剧就是糖,适当的调和食物才会味美,或者说,越美的东西,崩坏起来也越惊心动魄。所以绝望一定要做到“绝”。将人一次次救起,然后打入更深的深渊,这应该就是“虐”吧。不过这样也要有个度,玩过了会被读者摔书不看的。

    3,平衡定理,如同炼金术一样,我认为悲剧也是要遵从等价交换的原理,故事一定程度上要保持平衡,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什么,而付出的,基本就是悲剧的开始了,反过来说,付出了,就一定会得到什么,这也可以是悲剧的一种开始,因为你得到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催化作用下,这种得到就会开始变质。

    4,缓解,一路悲催下去那就真成了虐文了,当然,也有人喜欢看这个,不过我倒是没见过一本完全虐文成为经典的,那让人看了心脏难受,基本不想看第二遍了,所以写悲剧必须有适当的搞笑情节来缓解悲伤的感觉,这样才不会造成感情疲劳。

    5,严肃,郑重,一个悲剧人物如果来个大逆反,换成了个喜剧性人物,你或许会说这是戏剧性,为了让文更有看点,这是错误的,一种悲剧,一个人物,就应该是贯彻着某种信念,随便更改是对这个人物的亵渎,而一个信念自始至终无法保持,左右飘忽的人物就是失败,请严肃的对待一种悲剧情绪,或许是为了友情,爱情,正义,家园,朋友,无论什么,请贯彻到底吧,反复无常的人物最差劲了,最讨厌了!

    以上,只是我写这么长时间的一点心得而已,希望能够对想要写悲剧的朋友有所帮助,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悲剧也是各种各样了。欢迎各位喜欢悲剧的同学来与我一同交流下经验,以下转载一篇写的比我更深刻的文章,请大家详细读读吧,感觉受益良多。

    序二:悲剧、悲观、悲悯——为谁而写文/风雨夕(粉丝群)

    王尔德说过,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王尔德还说,悲剧就是得到和得不到——得不到是一种煎熬,得到便是空虚。

    我找来狄更斯的句子进行对照:人生有两种悲剧——实现梦想和失去梦想。

    我又找来一个中国作家的句子对照,他说得更加清楚了:

    努力付出还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得到了你想要的,回头看看它根本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得到了你想要的,它也值得你付出那么多,但不过就是那么回事;

    得到了你想要的,它也值得你付出那么多,也觉得它有些意义,但又不明白当初是为了什么而想要了。

    如此看来,在两种悲剧的理解上,他们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王尔德还说过: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而大多数人却在放逐中死去。由此可见,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其次才是得到了满足。这样一来,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导致悲剧的诞生。

    这个怎么解决?有什么办法能消除欲望吗?有!那就是各种宗教和哲学。这样就有了“出世”和“禁欲”之说。

    理想非常简单,就是要人们脱离尘世,无欲无争,放弃追求,自生自灭。似乎消灭了欲望,也就消灭了悲剧。按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无所求,则无所得,亦无所失”。

    你看到了,除了“无”还是“无”,简直就是虚无一片。

    当生命真正进入一种宗教情怀,生命可能成就一种高度。所以佛教里面,“无欲”、“无求”、“无我”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你能做到吗?我是做不到。

    通过消灭欲望而避免悲剧,这本身就很悲剧,与自戕生命有何不同?欲望是生命的基本元素,欲望是生命的活力所在,消灭欲望固然能摆脱生命的悲剧,但也让生命毫无意义。试想,一个没有欲望的生命与一具没有生命的形体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如果人生连欲望都没有了,它其实是非常可悲的,它还不如悲剧呢,简直就是惨剧。

    我们怎样面对现实?我们如何忠于理想?

    我们都失败了,我们陷入了王尔德的沼泽。

    我们根本没办法战胜自己,遑论战胜自然?

    这让我想到了电视新闻,大肆宣扬我们怎样战胜了暴风雪。我们怎样是一家人,我们怎样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战斗在各个岗位上的人,怎样不辞辛苦,努力奋战;上级领导,怎样顶风冒雪,千里迢迢,前来慰问。实际上,暴风雪我们是无法战胜的,就像我们无法战胜规律。所以,我们只能调整自己,将悲剧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乐观的态度自我抚慰,这包括我们制造一个上帝,或者设计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叫做“乌托邦”。

    悲剧不等于悲观。我们有悲剧的人生,但我们可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因为只有乐观,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才可以用最大限度的精力去对付现实世界的暴风雪、地震、海啸等灾害和人类罪恶。

    我们必须有欲望,正是因为有着欲望,人类才不会倒退,因此我们可以向上帝宣布:这个世界是喜剧的。这喜剧包括两种:一种是得到你想要的,另一种是你还没有得到。

    所以,上帝不光是安慰,还包括哀伤、同情、博爱,等等。所有这些集中到一块,那就是悲悯。难道悲悯不是上帝的代名词吗?

    当我们在人性的沼泽中眺望天空的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仅仅是阴晴圆缺。唯有圣者,能听见来自云端的声音,那就是悲悯。那是上帝慈悲的声音。当这些声音被真正意义上的良知者捕获的时候,就变成了人类最优美最圣洁的语言,这些语言变成了文字,就形成了人类精神领域不可或缺的高地:文学。而那些借助上帝的声音歌唱的人,便是作家。

    作家不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作家更不必炸碉堡和堵枪眼——认为作家都去效仿曹雪芹先要空乏其身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其实是一种混账逻辑。但是,作家必须有悲悯之心,必须有高于生活之上的人格气度、情感态度和道德立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应该有悲悯的胸怀。在我看来,他的文字应该具有精神深度和终极关怀,应该表现出人性的丰富与深邃。一个作家除了具有审美的敏感,还应该具备思想家的品格和学者的素养,而更重要的,还应该关心民生疾苦,理解人类的血泪与心声,具有天地情怀。白先勇说“我写作,是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苦换成文字。”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常有人说中国作家缺思想。作家怎么会缺思想呢?任何人都有思想,一个作家怎么会缺这个?我看他不缺思想,他缺的是悲悯。他的笔下确实也有“生活”,但这个词不过是作为对他的任性和不负责任进行辩护的借口罢了。当一个作家一旦具有懦夫作派和奴隶性格,急功近利主动放弃了使命,背叛了文学,忘记了同情,被某种欲望奴役成为某种需求的代言人时,他的文字一定是苍白的,他的文学精神和灵魂也是侏儒的,是奴性的,他写的东西不叫文学,充其量叫读物。

    因此,我所认同的作品,具有情感、价值和信仰,是把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天然融为一体的作品;而我所认同的作家是宽厚的、诗意的、无比尖锐的。他天生就是个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总是站在弱小者和流浪者的一边,坚持用理想的尺度衡量、评价这个残缺的现实世界和我们悲剧的一生。“我们有罪吗?”“明月几时有?”他会像上帝一样时常发问。

    为理想而写,这便是我想要说的。

    当然,文学不是万能的。正如白先勇所说:“文学不能带给社会工业的进步或是商业的繁荣,可是文学有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教育我们如何同情。”尽管文学不是消防车,也不是易拉罐,文学解决不了很多实际问题,但它是一种回归,是人类心灵的守望者。

    文学不能对现实生活熟视无睹,人类需要用文字、语言、音乐、绘画、电影来表达悲悯。悲悯是相互的,它传递着人世间的温情。用温情营造的世界,它应该不再那么悲剧了吧?

    如你所见,我获得了安慰。你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