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万历新朝在线阅读 - 第一章 韬光养晦 第五十节 盐的战争

第一章 韬光养晦 第五十节 盐的战争

    第一章韬光养晦第五十节盐的战争

    北京西城

    在北京城的西半部,有一座巨大的院落,五进的院子结构足足上千间的房屋。院落中的花园面积更是巨大,甚至是连着紫禁城的御花园也是无法比拟的。可是这座院子的正门却绝对的和院子的实质不符,院落的正门也只是普通的大户人家的样式,就是连门口的石狮子也和其他的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却是从来没有人能够真的从这里走进去一窥里面真是面貌。

    这座宅子的主人就是现任的内阁次辅张四维的府邸。张四维,字子维,号凤磐,明蒲州风陵乡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隆庆间,张四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而为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以迎合时议,收拢人心。所以说在今天的这个朝局下面所有的反对改革的异动都跟此人脱不了关系,无论是午门死谏风波,还是勋贵子弟的对抗风波都有张四维的幕后黑手。

    张家和王家是姻亲关系,王家就是隆庆帝时期的右都御史王崇古为代表的家族。王崇古的父亲王瑶先后在邓州、湖北襄阳、陕西、河南鲁山、甘肃张掖、酒泉等地进行贸易,积累一定资本后,贩盐于淮浙间。王崇古之兄王崇义则是长芦盐商。王崇古的伯父王文显也是长芦盐商。王崇古的长姐嫁给了沈廷珍,其长男沈江,是随其父活跃于扬越的盐商。

    王文显家,原来家中比较贫困,后来王文显外出经商,才得以添置家产,建筑新居,帮助弟妹完婚,使王氏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就连赫赫有名的大学士张四维,在其父辈家境也一般。其父张允龄经商数十年,仅是“产业略增”。后来张四维之弟张四教业盐后,由于四教为人十分精明,尤谙熟经营沦盐、淮盐,加上在京做官的兄长张四维的支持,得以致富。而张四维又在有财力的家庭支持下,官运亨通,最后得以入阁。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些人官商勾结唯利是图,尤其是林洲更加的清楚山西商人的本质,这就更加的决定了他要打击霸占两淮盐业市场的山西商家,长卢盐场的成立就是为了分化和对抗两淮的盐业生产。用大资本的力量来消灭jian商们的存在。

    尽管张家府邸无不掩饰在一遍遍的低调无为中,张四维平时也是低调的一塌糊涂,但是却是无法挡得住那些圈内人消息灵通。

    户部左侍郎谭之谦绝对是一个善于投机取巧之人,在皇帝连番的大动作之下,谭家在江南的盐市上损失可谓是惨重。

    自从九月底,长卢盐场所产的细盐开始在河南、山东、以及江苏三地销售以来,凭借着长芦盐细如沙白如雪,而且在价钱上还比那些两淮盐地上二成的优势上,在这些个市场上简直是视如破竹横扫市场。仅仅一个月的功夫就把原来的两淮盐生生的挤了出大半去。

    那些原来在三省的十家盐商们可谓是损失惨重,每家的损失都以十数万两计。尤其是占据河南市场六成份额的谭家,在长芦盐场的打压下几乎就是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迫不得已下,谭之谦才想到了同样是家族商家的内阁次辅张四维来,一下了朝就直接的找上了他,径直的跟随张四维来到了府邸。

    “子维兄,你还有这些闲情逸致来观赏这些东西啊!南方的事情都已经是火烧眉毛了,在不采取措施的话恐怕我们山西和两淮的商人们都要去要饭去了。”看着花园中那些神采奕奕正在吐蕊的菊花,谭之谦没由来的一股烦躁涌了上来。冲着张四维大声的说道。

    “静远兄,难道急就能够解决问题来了吗?”张四维依然是不紧不慢的坐在那里品着极品的西湖龙井茶。

    “怎么能够不急,要知道现在每个月我们在三省之地的损失都是数以十万计的,那些扬州的盐商们可是急的都要上吊了。”

    “情况家父也是早已来信,具体的是什么情况我却是无从知晓,难道这长卢盐场的盐就是这么的受到欢迎吗?他们凭什么能够跟有千余年历史的两淮盐斗?静远兄能不能详细的说说?”张四维是个异常谨慎的人,没有明白具体的原因从来就不会胡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从来都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力求不动而已,动则一击致命。不过却是对于在幕后耍些阴谋诡计比较在行,大明朝近些年的朝政波折多多少少的都跟他有些关联。

    “唉!这个说来还真是让人百思不解。”谭之谦坐回亭子中,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慢的说道:“自从九月初长卢盐场开始往河南发货的时候,我们两淮的各大盐商就是已经关注了。他们的盐价定在二百六十文,足足比我们的盐价低了三成,而且他们的盐又细又白很少有杂质,连那些乡下的百姓都抢着要去买。”

    “那你们就没有想过降价竞争,把他们挤出去吗?”

    “唉!别提了,两淮地区贩盐的有几个是泛泛之辈,当时可就是齐齐的把价格降到了每斤两百四十文,可是第二天那帮人硬是把盐价也降到了两百二十文了。后来据听说他们的成本要比两淮的盐低四成左右,这消息一出就是更没有人感和他们竞争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市场被他们占了去了。”

    “其实,这也是无奈的事情,现在的朝中有几个人不知道那个长卢盐场是皇上的产业,自从大家知道这个后,就是更没有人敢暗地里做些事情了。”接着谭之谦道出了心里的话,原来他也是早就知道这个横空出世的长卢盐场有皇帝后台在罩着,万万是动不得的。

    “他们的生产成本怎么会这么的低呢?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张四维听到长卢盐场的生产成本是也是给下了一大跳的。

    要知道虽然市面上每斤盐的价格高达三钱银子三百文铜钱,但是实际上每斤盐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明朝时期,官府向灶户们征盐,每四百斤仅支付大米一石。明代一石大米重约一百九十斤,按每斤一文五计算,一石也就是六百文。官方用六百文就能征购四百斤盐,说明“灶户”生产每斤盐的成本决不会超过一文钱。可是市面上的盐价怎么会涨到三百文一斤呢?

    毛病就出在流通环节。想弄些食盐来卖,那么你必须向盐运司申请盐引,也就是经销食盐的许可证;凭盐引支到盐后,还必须到批验所接受检查;然后你必须去指定的地点卖盐;卖完了盐,还要把盐引交给当地政府。整个过程不但麻烦,还要花不少钱——当时公务员的福利普遍不高,就等着从别处找补贴了,你主动送上门去,他们自然要用拖着不办的方式提醒你,直到你主动把白花花的银子送进他们的腰包。由此可见,食盐的生产成本虽然很低,附加在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成本却是非常惊人的,那些卖盐的老板们吃了这么大的哑巴亏,岂能不将盐价连翻几十个跟头?

    也许有人要说既然盐商把盐价定得很高,干嘛不甩开盐商,直接去找灶户呢?这主意不错,可惜不现实,因为明朝实行食盐专卖制度,除了持有许可证的盐商,其他人是不能找灶户买盐的。您要问为什么,明朝的官员会解释道:从盐商那儿买的盐叫商品盐,从灶户那儿买的盐叫小产权盐,商品盐合法,小产权盐不合法。

    所以说盐价高企的真正祸首就是官盐制度,但是这样的制度却是自汉朝的盐铁专卖制以来已经使用了超过两千年了,也不是一时想变就能够改变的了的。即使是林洲这个来自后世的人,也是不敢贸贸然的就依据自己意愿改变,一招不慎带来的就是国家的动荡。

    张四维的疑问同样也是谭之谦也想极力想要了解的东西,但是两个人都是一时的没有什么头绪的的。

    其实在获悉了长卢盐场的生产成本是,那些两淮的盐商们也是同样的处在震惊当中,这样的消息使得大家抱成团来抗拒长卢盐场的想法也是烟消云散了。

    除开在质量和价格上的优势之外,长卢盐场更善于整合当地的商业资源。要说长卢盐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商业手段,最令那些个百年的商业家族都感到害怕的很。在北直隶盐运使司衙门的支持下,杨林三发挥了他卓越的商业才华,当然这也是跟皇帝的意图紧密相关的。

    有了林洲的策划,杨林三很好的执行了被那些商人们称之为有史以来闻所未闻奇迹的商业连锁加盟制度。长卢盐场的盐都是由原来漕运的那帮人来运输的,只不过他们被分拆成了数个独立的机构,每一个都只是负责一个县府的。这样保证了商业竞争的存在,使得没有太大的纠纷,当然了纠纷时肯定存在的。在每个人口过五万的县城或是城镇就允许成立一家专门的盐业专卖商家,有的人口多的城镇就按人口多设上两三家门店。要知道这个时侯的还是没有后面的那几十年那样的多灾多难,所以在河南、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的人口都是相当的密集的。十万二十万人的城镇那是比比皆是,所以这连锁店的数量也就上来了。仅仅是三省十六府就有盐业专卖连锁店的数量高达两百多家。为此北直隶盐运使司衙门专门成立了一个盐务稽查的部门,有徐西黄任指挥使。

    这个职位也是徐西黄自己申请来的,除了要管理盐务上的缉私人物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练兵。原来的盐运使司衙门下都是有盐丁的,也是专门的稽查走私私盐的机构,颇有一些武力。只是在这个历史的大潮中早就失去了原来的本色了,已经沦为了官商勾结的工具,明目张胆的替私盐贩子们做起了保护伞的角色。所以这也是林洲所不能够容忍的事情,正好现在盐场的生产已经走上了正轨,也是开始实行自己的下一步的计划的时候了,所以当徐西黄眼红着自己的兄弟在沧州训练新兵的差事时,林洲就把他打发到了河南来。

    北京紫禁城

    “皇上,这是河南的密报,是徐西黄大人发来的。”一名文士模样打扮的人手里拿着一份细细的竹筒样的东西,竹筒的尾端上用火漆封着口。

    自从林洲弱化了东厂的功能之后,就特意的加强了自己身边的办事人员。从六科给事中和翰林院中抽调了十几个年轻人,大多是在二十多岁上下的,在自己的身边办事。也就是处理一些日常的琐碎的小事,尤其是跟那些工业上往来密切的文书工作。”

    “哦,不知道现在他会有什么样的事情上报,打开来看看吧!”徐西黄的密报到是勾起了林洲的兴趣,林洲知道徐西黄是一个很好强的人,自从杨文建出任北直隶盐运使司衙门的盐丁指挥使后,徐西黄就再也坐不住了。听说盐运使司衙门要在河南成立私盐的缉私队伍后,在林洲这里磨了两天才如愿以偿。

    文士听命后拧开了竹筒上半部的一个小节,破坏了火漆的封口,从中取出了一张巴掌大的纸来。

    “皇上,徐大人信上说前几日河南地界上的土匪突然地多了起来,只是到处的打劫了运盐的商队,使得现在河南的食盐供应不及,已经有了上涨的趋势了。”文士匆匆的浏览了一遍密报后,回复道。

    “看来这些个盐商们的胆子还真的是很大啊!”林洲对于密报上所说的事情倒是一点儿都不感到惊奇,反而是很平静。

    作为一个后来人,他当然明白伟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人们就可以铤而走险。何况是盐这样一个不止是百分百的利润的商品,那可是三四倍的惊人利益所在,有多少人都能够为了它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

    “皇上,现在那些盐商们都开始动作了,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皇上早就已经布置好了一个大口袋,就等着他们往里面跳呢?”年轻的文士也是颇有几分的兴奋,这样的结局早就在皇上的预料之中了,皇上也是曾经多次的要求一帮秘书处的人商量研讨对策的。

    这个所谓的秘书处就是林洲私下里给自己的这个处理政务的小班子所起的名字,取意秘密的文书处理工作之意。

    “呵呵,文俊啊,你还是太年轻了,怎么能够斗得过那些浸yin商场数十年的老狐狸,他们这只是个开始罢了。动的早了有怎么能够一网打尽这些个jian商呢,在等等吧!现在还不是时候。”林洲对于这个叫文俊的年轻人很是欣赏。

    文俊的正名叫张显,是万历七年的进士出身,原来在翰林院任一个小小的校书郎。只是在林洲偶尔一次去翰林院查看的时候,张显正在和一个老翰林在争辩着,张显凭借着自己的旁征博引把老翰林博得面红耳赤。林洲才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注意,于是就拉到了自己秘书处来。不过张显来了之后倒是把林洲所交代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轻重缓急也是分的恰到好处,林洲因此很是满意就有了多加培养的意思。

    “那皇上,我们该如何去做呢?那帮盐商们可是都打到头上来了!”

    “这不是正好吗?朕正想着给那些个土匪一些教训,顺便也好好的练练兵,毕竟光有第一军,对于我庞大的大明帝国来说是不够的。”说道这林洲像是突然地想到了什么,沉思了一会,有接着说道:“你们草拟一份圣旨,就说朕要维持河南和山东等地的治安,把北直隶盐运使司衙门的盐务稽核兵丁扩充至五万人,分为三个军,用长芦盐税做军饷。让他们来负责剿灭河南、山东两地匪患,至于兵丁吗?”说道这林洲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张显。接着说道:“文俊,你认为河南、山东的卫所兵可堪大用?”

    张显毕竟也是一个从民间普通人家,经十年寒窗苦读才有今日出人头地的地步的,对于民间事情那也算是了如指掌的,更何况这几乎是全大明朝的人都知道的事情。既然是皇帝问了,也就只有如实禀告了。

    “臣也是从民间来,自是知道我大明的卫所军制已经败坏,严重的名不副实了,不光是战斗力,就是兵员也是存在着巨大的缺额。这在全国都是很普遍的事,更何况是河南和山东这样的省份。”

    “看来朕也不能再等赵士祯那里有什么明显的突破后在编练新军了!好了,着内阁草拟一份名单先裁撤河南和山东两省的十个卫所,具体的名单让内阁报上来。另外给徐西黄写一份圣旨让他先招募士兵,跟盐丁合编一军,至于具体的事情由他来全权处理。”

    停了一会,林洲又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戚继光是不是在北大营中呆的时间够长了?就让他来负责两省三军的编练吧?旨意快点的发往内阁要他们尽快的回复。”

    “是,臣尽快的拟好圣旨发往内阁!”对于此时杀伐果断的皇帝,张显心里是无比的激动的,因为他似乎看到了一个中兴明君的影子,在张显的心里皇上无非就是上天赐予大明亿万黎民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