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神马浮云记在线阅读 - (一零二)苏湄的第一堂课

(一零二)苏湄的第一堂课

    京都大学位于南京莫愁湖以南,两者间只隔着一条长安街。其原名集庆书院,大宋开国后才改名为现名,它的历史要长过本朝四年,在武宗还是宋王的时候就建校了。

    因为它是所很古老的学校,而且建校时条件有限,所以从一开始就有些先天不足,特别是占地不大这条。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京都逐渐地变得繁华起来的时候,学校就更没有扩展的空间了。无奈之下,京都大学就建了不少分院,散布在京城四处,这些分院加上这本校一起才算是个完整的京都大学。

    初时因经费不足,所以当时的集庆书院并没有建围墙。到现在,虽然它每年收到的皇家与朝廷的巨额拨款、学生高额的学费、社会的馈赠,加起来是个令人惊心的数字,但这围墙却是一直未建。

    这主要关乎于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基于一种自信。武宗曾云:民心可为城。意指:民心比城墙更值得依仗,若失了民心,城墙也是个无用之物。因此,大宋京都除皇城之外的城墙都拆了盖民居,大学也自然要仿效了。

    因此,校舍与民居界限模糊便是它的又一个特色。

    如果你沿着京都大学所在的学府街闲逛,偶然看到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又偶然地走了进来,可发现有一群密密麻麻的建筑,然后你又偶然地走进了其中的某幢,就也许会看到在某间房子里有一群学生在上课。那请一定不要惊奇,因为你多半就是正好去到了京都大学某节课的课堂上了。

    虽然京都大学的这种风格也许是个大缺点,也从来就没有过别的学校要试图去模仿它,但这却无损于它二百年来作为天下第一名校的声望。

    在学子的心中,它永远是那根最高的标竿,立在他们求学的路途上。

    ※※※

    “梆梆梆。。。”

    京都大学的教学区,提醒开课的铁钟声已四处响起,催促着学生们纷纷进入课堂。

    经史学院是京都大学最紧要、最有名望的专业,所以它自然也就是位于以南湖为中心的这片京都大学的老校园内。

    校园大致分为五区:中区是环湖区,区内有一条著名的沿湖长廊。长廊总长二里,内围了西侧的半个湖面,连接着十八处精巧精致的楼、台、阁、斋、轩、榭、亭;西区是学校正门所在,是教务与教学区;南区西边部份是教学区,东边部份是家属区;东区是学生的校舍住宿区,秦淮河就打此区外流经;北区的西边部份是礼堂、广场与几处学术研究所,东边部份则是运动场。

    若不是要急急忙忙地从东区赶去西区的课室,苏湄定是会口里含着颗糖果,慢悠悠地晃荡着去上课,沿路上看看湖水、荷叶、树林、小花什么的。

    不过,她此时离着那课室还有百来步路程,心中暗暗叫苦,第一天的课就迟到,难免给座师留下个不佳的印象,何况这位座师还是以严厉出名的经史院院长王承璞。

    苏湄本来早早就出了宿舍,准备去课室占据一个前排的位置。不想路上却遇到了以前的同窗,如今正在读商学院博学士课程的刘妍。苏湄本在大学时代就与刘妍是同班且是住同一间校舍,一向交好。不过毕业之后,刘妍一直读着博学士,而苏湄却去了虾夷一年半,这样两人的学业便是差了两级。

    她刚来到学校没几天,正忙得天昏地暗,也没时间去寻找还在学校读博学士的大学同窗,听说一共有十几人。这日,她上课,刘妍下课,路上陡遇,两人一时百感交集,就把上课的事给耽误了。

    “黄仁甲。”王承璞开始点名。点名是他每堂课开课前必行之事,若点名完毕再来的学生一律不准入内,算旷课一堂。一学期旷课三堂,期末考试分数为零,明年重修。

    这是间广大的课室,为了增加前后左右的跨度,建造时采用了抬梁式的框架结构。课室的墙壁乃砖石所砌,外表抹上白灰,卷棚顶上开有天窗,地面则是前高后低的阶梯式,可坐一百四十余名学生。

    教学区共有课室二百余间,从容纳数十人到四、五百人,大小不等。教学楼有多层楼房,也有单层平房,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分布得异常零散,新生上课得靠校园图来指引。楼与楼之间则由弯曲小径相互连接,青砖铺路,旁栽绿树繁花,并沿道设有石凳石椅。

    “学生在。”一个声音从堂下八十多名的学生群里发了出来,应声之人也随声站了起来。

    王承璞这门课名为“****以来历朝赏爵体制之变迁”,这门课是经史类博学士的必修课程,却是允许其他学院的博学士选修。因大宋实行诸侯分封制度,所以选修这门课的人数极多,王承璞只得开了两个班,共收了一百六十来名学生。

    王承璞见有人答话,也不细看,挥手示意他坐下,继续点名:“郑葵。”

    “学生在。”另一名瘦瘦高高的青衫学子站起身来。

    “谢妮。”

    “学生在。”应声的是一位金发的女学子,她是一位法兰克商人女儿,自小就在泉州长大。

    。。。。。。

    “郭士衡。”

    “学生在。”这次却是一位头发浓密卷曲,有着小麦色皮肤的,来自魏国印度裔学子。

    。。。。。。

    “唐棣。”

    “学生在。”众人闻声回过头去,只见阶梯式课室倒数第二排的一位学生站起来应声回答。

    此人长身鹤立,衣白胜雪,面如冠玉,好一副风流倜傥之态。不过大家对他的注目并非是因为他的仪表,而是他的来头,唐国公子的家世毕竟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唐棣本是奥州博物湾大学经史系博学士在读生,读了两级,今年却又申请转校到京都大学的经史系就读博学士。京都大学看过他提交的两年前博学士考试答卷副本,加上理藩院的一份知会,就准了他的申请。不过,他在奥州所读的部份课程京都大学并不认可,在此必须重读二年级。经史博学院的课程为四年,也就是说他还得在这里读上三年。

    王承璞点到他的名字,也是抬头细看了他一眼。唐棣的两年前考试策论的抄录他是看过的,笔力、见识、才气均是不凡,因此对他就上了心。

    王承璞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坐下,接着又点了下一个名:“苏湄。”

    “学生在。”

    这一声回答却是从门外传来的,大家刚才正在看唐棣,这下子又全部转头望向门口。

    此时,唐棣尚刚准备坐下,目光向门口一扫,便觉得心口陡然一震。

    只见那里出现了一个女子,青襦素裙,眉目含黛,微微红了脸却是落落大方地站在门口静候着师长的发落。待得王承璞示意她就坐,她便含笑扫望了众学子一眼,然后在满堂男生惊艳的眼神中,碎步快走到最后一排,寻了个空位坐了下来。

    “李真。”无人作答。

    王承璞面色一冷,再次叫道:“李真。”

    “学生在。”唐棣右手前两排的一个学子站了起来,胀*红着脸。他四周的数人却是低着头狂笑,原来他适才分明象个呆头鹅一般死盯着苏湄看,连老师的点名都没听到。

    唐棣和这位叫苏湄的女子只相隔了两个空位,他侧过脸去看这女子,正好这女子也看了过来。

    “我叫苏湄。”那女子望着他友善地一笑,主动地打了个招呼。

    “我叫唐棣。”唐棣说完这句话,直觉得心中居然有点乱。他面对着皇帝陛下都是泰然自若,对着这个女子却倒有点心慌了。他深吸了一口气才觉得胸中平静了许多,再看那苏湄时,她正打开了书本和笔记准备听课。

    这漫长的一堂课中,那位叫苏湄的女子再也没向他这边看过一眼,而唐棣却偷看过去了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