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总裁在线阅读 - 第二十九章 一国两帝

第二十九章 一国两帝

    大顺和大明即将达成“天津条约”的消息在北京城不胫而走,据说这是大顺权威人物处透出的消息。消息流传的当日,便有消息灵通人士前往公债交易所进场抄底,于是公债节节攀升,稳步升到了四钱五分。

    十二日的《大公报》发表了记者采访大顺一文一武牛金星和刘宗敏的专题采访,针对市面流传的“天津条约”,牛宰相和刘将军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牛宰相的大嘴颇有欺骗性和煽动性:

    我们大顺是马背上取天下,但是不会马背上治理天下。大顺到北京来,一是肩负着抗清平辽的使命,其二就是造福桑梓,大搞建设,把大顺治理之下的江山建设得繁荣昌盛。过去十七年来,崇祯一不能抗清平辽,二不能造福黎民,因此只有主动让贤。但是考虑到崇祯还想有所作为,还想复出做点事,我大顺皇帝宽宏大量,崇祯既然在北方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南方吧。大顺在北,大明在南,完全可以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和平竞赛嘛!我大顺首先是不惧武力对抗,当然更不怕和平竞争!看谁能比得过谁,三五年看不出结果,那就比他十年二十年。试看今日之中国,究是谁家之天下!

    牛宰相没有少抄崇祯“万言书”里面的警句,难得他抄得天衣无缝。李自成请他做宰相,好歹也得有点料不是!

    刘大将军也发表了极有水平的讲话:

    我们大顺到北京来,就是为了抗清平辽而来。多少年来,清兵犯我大好河山,犯下滔天罪行,而崇祯虽有抗清平辽之心,却无抗清之能,丧师辱国,失地千里,所以我们大顺不得不走到前台,扛起抗清的大旗。我们大顺军是百战雄师,将一扫明军疲态,誓死抗清,保家卫国。我大顺为了实现抗清平辽这个目标,决意捐弃前嫌,我们将会领导包括大明在内的爱国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协力,打败清兵,北定辽疆。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津条约”将是大顺领导抗清力量的标志。我们大顺处在抗清的前沿,是领导抗清的核心力量,包括大明在内,也包括张献忠的大西,都应该服从抗清平辽这个大局。从正在酝酿之中的“天津条约”,我看到了崇祯的民族觉悟,我个人认为,不管崇祯犯过什么错误,就冲他以民族大局为重这一点,我刘某也敬他是一条汉子!

    事后得知,这篇讲话竟然是金之俊代为拟稿的。自从刘宗敏大举进军公债交易之后,金之俊俨然成了刘宗敏公债运作的高级幕僚,加之金之俊自己也建起了老鼠仓,利益攸关,所以金之俊不遗余力,绞尽脑汁,终于把刘大将军的讲话上升到新的高度——“天津条约”就是大顺领导全民抗清的标志!

    此外,金之俊找人考证了一番,在本期《大公报》上登出了一篇重磅级文章:“一国两帝,古已有之!”,文章考证了炎帝和黄帝同代为帝,各据一方。汉民皆为炎黄子孙,可见一国两帝并不稀奇。

    十二日的《大公报》在公债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得市场一扫阴霾。前两天担心大顺不过是短命王朝的人,一看大顺还真有长坐江山的可能,有公债在手的当然是抱住手中公债不放,没有公债在手的则是心头痒痒,都有试水公债的冲动。公债在市场热捧下接连攀升,只是在七钱银子的价位上引发过一轮抛盘,在消化这轮抛盘之后,公债一路冲高,最高冲高到了八钱二分银子,最后稳定在七钱六分银子价位上。

    此次推高公债的大鳄已经不光是刘宗敏的“大顺基金”,还有山西历史上后来被满清封为“八大皇商”的八大商家联手的“晋商基金”。此外,公主领导的“明室基金”增添了一个超级庄家,那就是郑芝龙。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恰好在天津准备执行“阿波罗计划”的“瞒天过海”部分,收到北京手下关于“平辽公债”的行情报告,又收到了公主的加盟邀请,据知情者透露公主举手投足之间手中的银子就翻了三倍不止,郑鸿逵感叹自己冒死干海盗业的收益也不过如此,于是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投入公主的“明室基金”,做了合伙人。郑芝龙常驻北京的商户如今常驻交易所,随时接收公主的指令行事。“明室基金”在公债掉到三钱银子连刘宗敏也带有三分忌惮之时,疯狂吸纳,结果数日之间翻了一倍以上。

    最离谱的是,大顺军兵有了刘宗敏带头,眼看着公债市场赚钱赚翻天,连大头兵也将不多的几个银子凑到一起,集腋成裘,搞起了大小山头的“私募基金”,有了这些银子的加入,不免让北京人又将公债看高了一线。当然,北京城里卖白菜卖狗皮膏药的也有自己的“私募基金”,他们把银子交给了前段时间京中最负盛名的一介“炒家”——比如“刘百万”的“刘氏私募基金”、郭某某的“郭氏基金”,等等,由此可见北京城里公债的热度。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人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实是很快的。在1644年的春天,北京城里,不,不光是北京城里,凡是与闻公债,无论有钱人和不算有钱的人,不约而同与时俱进,迎来了一个公债交易的春天。

    崇祯一行在吴三桂一万兵马的护送下一路南行,尽管已经派出八百里加急前往南京传达圣上口谕,崇祯仍是不敢在途中稍停。这一日到了济宁之后,已经与大顺军远远脱离,济宁此时在明军手上,济宁之南再无大顺兵马,因此舍了马匹,改在运河乘船南下。吴三桂征了五艘大船,崇祯坐在居中的船上,吴三桂亲率骑兵,在河岸一路护驾前行,布置得端的是万无一失。

    崇祯的两个徒弟赵一均和刘二刚随在崇祯周围护卫,两人当日都穿了简单的皮甲,故而虽然被流矢射中,不过伤了一点皮rou,敷好伤口,两人就不再把它当回事。两人坚持要护驾,崇祯一看这俩徒弟忠心可嘉,便留在身边。刘继云和周公子伤得重些,留在了另一艘船上养伤。除此而外,随船的有五个锦衣卫和六个吴三桂的得力手下。

    这一日崇祯醒来,爬起床正要自己穿衣,周小姐和丫鬟连忙双双上前为崇祯梳洗。其他护卫皆是男子,吴三桂因而留下了周小姐和周小姐的丫头,服侍崇祯的起居。但见周小姐一双明眸在自己身上梭巡,但看周小姐如花的美貌,不禁心下为之一动。周小姐一张瓜子脸,身量修长,走起路来如风摆柳,一双妙目,顾盼之中带着几分妩媚,特别是看完自己之后低下头去的那一番羞涩之态,别是一样风情。

    那周小姐先是见崇祯一行出手杀了大顺匪兵,救了自己,心中感激。之后被大顺匪兵攻击之时,从容指挥,神勇杀敌,不可抑制地生出一种对英雄的崇拜,渐渐地崇祯在她心中成了神祗。及至知晓心中偶像原来是崇祯之后,更是又敬又爱。待到崇祯与吴三桂扳手腕胜出,一个丰满的偶像就在心中生了根。如果说崇祯此前还没有女粉丝的话,周小姐无疑就成了崇祯的第一个也是最痴迷的一个女粉丝。

    在为崇祯穿衣的时候,触摸到崇祯的手臂,周小姐只觉得自己一阵面红耳热,心中一阵发颤,过了好一阵,才平息下怦怦的心跳。

    四月里,正是春意浓时,河边的杨柳随风摆舞,远处芳草连天,蓝天下是一片春意盎然的天地。此时脱了樊笼,尽可自由高飞。美人当前,江山如画,夫复何求!崇祯心情仿佛间,有意无意便哼起一支歌子: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已来临······

    周小姐怔怔听着崇祯哼的歌,只觉得这曲子韵味十足,歌词别有风情,一时听得呆了。直到崇祯哼完一曲,周小姐才回过神来。见崇祯兴致甚高,上前福了一福:

    “皇上,难得皇上有此雅兴,容小女子为皇上弹奏一曲如何?”

    “哦,周小姐既是愿意为朕抚琴,朕自是愿闻雅韵。”。崇祯依稀记起当年田妃抚琴的娇俏模样,心中为之一荡。

    丫鬟取过琴来,周小姐欣然抚琴一曲,周小姐一边抚琴,却不时瞄一眼崇祯的反应。崇祯在琴声中深自陶醉,一半儿追忆田妃当年,一半儿醉于美人当前!

    ······

    大顺和大明和谈的地点选在临清,大明这边是黎玉田和王承恩,大顺这边是宋献策和顾君恩。双方为“天津条约”正式开始举行谈判。

    首先是大顺方对“一个中国,两个朝廷”如何实际cao作提出了疑问。这个王承恩早有准备,一番解释,便使得大顺方代表如释重负。于是,谈判第一个达成共识的是:

    大顺和大明两个行政政权均属于“一个中国”范畴。大顺全称:中华大顺帝国,皇帝:李自成。大明全称:中华大明帝国,皇帝:朱由检。“一国两帝”的格局自此形成。

    接下来便是关于张献忠的条款,大顺方主张正式的条约将张献忠那一条删去。当然这一条另外可签一份密约。很简单,这事不能公开。原来李自成毕竟是和张献忠同一条战壕,李自成落难的时候张献忠还帮了一把,虽然这帮忙不是白帮,帮李自成也是帮他张献忠自己。但是李自成一转背又和崇祯勾肩搭背打起张献忠的主意,张献忠要是嗯不下这口恶气,说不定头一个便是要找李自成的晦气。为了抗清大业,不要把张献忠逼急了,虽然大顺方举双手赞成这个一年后“谁攻取,谁管辖”的约定,但是这可不能公开。所以公开的条约修改为:双方争取张献忠共同抗清,云云。这个大明方当然表示理解,无非多签一份密约而已。

    但是当扯到双方分界线的时候,双方为此大大费了一番周折。地儿谁都想多占,吃亏的事谁都不干。大顺方指出大明方尽是膏腴之地,理所应当多让一些土地给大顺方。大明方指出大顺方北面的辽东、蒙古、鞑靼,疆域辽阔,大顺方近水楼台,取之便可扩疆万里。两下里为此扯得不亦乐乎。结果还是大明朝这边在分界线上稍稍让步,才得以划出一条南北分界线。

    其次是明朝降将问题,大顺方明确提出,已经投降大顺方的前明军队,大明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接收其改隶大明方。这一点是李自成提出来的,李自成担心如果让这帮投降大顺的前明将领再次选择的话,说不定一大批降将比如白广恩、唐通又将奔大明而去。前方正抗清打得你死我活,后边的军兵要跑路去投旧主,那还打什么清兵!这的确有理。围绕这一点议来议去,结果不得不增加一个条款:

    双方均不得接受对方军队投效,前明旧将已经投效大顺方的,大明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接受其回头投效。

    双方在反复斟酌后,于164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临清草签“天津条约”。草签之后立即生效,待双方皇帝签字用玺之后正式交换文书。为了表示大顺方的诚意,大顺方送回崇祯永王、定王和袁妃,同时送回吴三桂家眷。本来送回的计划中有坤兴公主在列,却因坤兴公主自愿留在北京,因而作罢。

    同一天,崇祯终于抵达了南京,当史可法,马士英率领南京六部的臣子跪迎圣驾入城之后,崇祯终于长舒一口气。历史上这个时候,南京初闻崇祯殉国,群臣为了到底是立潞王还是福王两派意见不一,直到五月间福王借了掌兵藩镇的支持,登上皇位,是为弘光皇帝,折腾了一年光景就因内忧外患完了蛋。如今自己历经一个月的艰辛,终于在弘光闹剧之前赶到南京,自己还是大明朝的皇帝,有了这个身份,完全可以有底气说一句: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