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总裁在线阅读 - 第八十二章 还乡团

第八十二章 还乡团

    与崇祯达成《天津条约》之后,李自成频频从各地调兵北上抗清,四川也不例外,因此四川所留的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大顺军一万五千驻守保宁,马珂自引一万军兵驻守绵州。

    当然,马珂驻守的绵州城防坚固,绝不是轻易可以攻下的。

    “摇黄十三家”对付大明官军有一套,若是官军大军来剿,则凭借山高道险,据险自守。官军大军一走,则又立即攻占守备薄弱的州县。如此一来,官军不但劳而无功,反被“摇黄十三家”这种伎俩消耗兵饷与兵员,结果越剿越让“摇黄十三家”坐大,而官军则视川东北山区为畏途。论作战能力,这帮匪贼连官军也打不过,更不用说对付撵着官军跑的李自成部队了。只是马珂对于和“摇黄十三家”在山地作战也颇是忌惮,在占据了摇黄十三家部分地盘后,却也不为已甚,任凭“摇黄十三家”继续在剩下的地盘肆虐。

    袁韬和武大定领教过马珂的厉害,自然是畏缩不前,不过秦知勇也并不要求他们贸然强攻绵州,“摇黄十三家”惯用的sao扰战术就很不错,大可以此对付马珂。秦知勇更是把这些战术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愣是搬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将“土暴子”“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术进行了升华。

    袁韬和武大定一看这位秦大人真是一个知心人啊,什么时候大明的官员开始爱惜起投降的匪贼了!这两个家伙自然不知道,秦知勇所带的一百锦衣卫是受过游击战术培训的专业人士,大明的皇上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亲自给这些锦衣卫授课,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指导原则传授给了这支锦衣卫队伍。

    崇祯原本担心在这个时代无缘用上游击战术,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四川这里早就在运用游击战术了,只不过“土暴子”们朴素的游击战术太过粗糙,于是,崇祯决定培养一帮门生,目的便是改造和提高这帮“土暴子”。当然,锦衣卫监军们除了带来系统的游击战术外,也带来了严明的纪律条例。不能不说的是,这所谓“严明”的纪律条例,只不过是在烧杀**方面有点严明而已,什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土暴子”们可没那个觉悟,那就免提了。

    既然抱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指导思想,玩的是十六字真诀的游击战术,袁韬和武大定的队伍理所当然地并不强攻绵州,而是采用蚕食战术,一点一点地蚕食绵州周围马珂的地盘,袭击和阻扰绵州和保宁之间的交通。这一番蚕食和sao扰让马珂很是头痛,若是派出小队人马驻守外围,往往就被“土暴子”连锅端了,若是大队人马出击,“土暴子”则闻风而逃,跑得不见踪影。

    十月份一个月下来,绵州周围被蚕食得七七八八,只剩下几个重要的据点还在马珂手中,从保宁运来的粮草也中途被劫,更要命的是,一批从保宁运来增强绵州防守的手雷也落到了“土暴子”的手中。

    十一月份,又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让马珂感觉到雪上加霜。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冒出了一伙一伙打着“XX乡还乡团”、“XX镇还乡团”的武装来,“摇黄十三家”抢了地盘。转手就卖给挂着当地牌号的还乡团。而这帮还乡团的队伍还不好欺负,人家也请了一些游兵散勇,又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火器,竟然公然对抗大顺的清剿。

    说起来这些“还乡团”也是秦知勇秉承崇祯意旨的结果。保宁和绵州被战乱波及之后,就有很多乡绅土豪跑到了成都,这些人当然是指望官军剿灭贼寇再安全还乡。但是成都守卫战取得胜利之后,不知道怎么就开始流行起“还乡团”来,凡是绵州跑到成都避难的土豪缙绅,只要出钱,就有人代为组建“还乡团”,替你把地盘夺回来而且守住。

    所谓“还乡团”,当然是当地乡绅土豪组建当地的“还乡团”,不过,如果某个地方一个月还没有人来组建“还乡团”,那对不起,哪怕是外乡人,只要对这个地盘有兴趣,又舍得出钱,出现“鸠占鹊巢”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就算不出钱,出个名义,声明日后补足钱款,照样可以组建自己名义下的“还乡团”。只不过,这些还乡团都不隶属名义上的主人指挥,而是另有其人,指挥者当然是出自锦衣卫。崇祯对于情治方面的投入可一点都不吝啬,四川这里,第一批锦衣卫到达之后,马上又加派了200锦衣卫前来,准备将游击战的戏码做足做透。

    值得一提的是,“还乡团”的兵员,竟然有一半是重庆被张献忠砍了右手的原明军士兵,这些人流落成都,苦无生计,难得温饱,其状可谓惨不忍睹。这些残废军人,却在锦衣卫的训练下,又变成了一个合格的“还乡团”士兵。这些人原本皆是身强体壮,砍了右手,固然不能握刀提枪,但是不妨碍使用手雷。于是,这些只是伤残了右手的老兵,大多数都成了掷雷兵,右手缚上一支带铁钩的戟状兵器,既可以用来应付近敌搏杀,也是用以拔掉手雷的拉环。伤残者也有一些将佐,则是配上了手枪。这么一来,光是“左手兵”就有八千之数,再加上杨展的兵牟和临时征集的青壮,竟然拉出了一万五千人的“还乡团”队伍,虽然打的“还乡团”旗号各式各样,只有一只手的“左手兵”战力也是大打折扣,但若是蜂拥而上,也够马珂喝一壶的。

    四川的粮草紧张,所以“还乡团”的粮食,掺杂了大量番薯,这个时代,饿死人是常事,能有番薯吃就很是不错了。只不过一来二去,“还乡团”的士兵便多了一个绰号,被称之为“番薯兵”。

    所谓“蚁多咬死象”,好几万“土暴子”和一万五千“番薯兵”轮番跟马珂开展游击战,到了最后,就剩下绵州一座孤城,放眼四周,据点都被“还乡团”占了,附近的“土暴子”出没无常,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埋伏着,等着马珂的扫荡队出城,然后突然冒出来打一个伏击战,打完了就跑。马珂几次出击,不但没有捞着什么便宜,倒是被“土暴子”和“还乡团”联手打掉了一千多手下。尤其是将佐的损失,实在有点高。大凡冲出城去剿灭“土暴子”和“还乡团”的将领,十有八九会交代在城外,不是被火枪打死,就是死在手雷的爆炸之下。结果令得马珂再也不敢派兵剿匪,要是再继续下去,说不定匪没有被剿灭,自己反而要被灭了。

    马珂也试图让保宁派兵打通交通线,但事实证明这绝对是得不偿失之举,交通线是勉强打通了几天,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一千多军兵被赔进去了,大头兵还不打紧,将佐的损失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带五千以下的军兵干这种连命都要赔上的赔本买卖了。马珂困守孤城,得不到后方的补给,还时刻有被“土暴子”围困的危险。马珂在坚持了一个月之后,终于体会到了“弃之可惜,嚼之无味”的无奈,于是决定放弃绵州,回保宁过年。

    十一月底,马珂从绵州撤军,沿途并无阻碍,顺利返回保宁。明军本就只要挤走马珂,绝无灭掉马珂的意思,现在可犯不着和李自成翻脸。事实上,以“摇黄十三家”的实力,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固然在行,打打游击也算凑合,但要是硬碰硬列阵作战,就绝非大顺军的对手。

    “摇黄十三家”的大头受了招抚,余部已不足虑,加上绵州的大顺军撤走,整个四川局势有了很大的改观。当然,袁韬和武大定一段时间还得继续打着“摇黄十三家”的旗号。至于绵州的“还乡团”,除了留下一些作为绵州守军外,大部分摇身一变,变成了遂宁一个个“XX镇还乡团”和“XX乡还乡团”的兵员。当一个还乡团的“番薯兵”,至少生计是颇有保障的,这年月能吃饱就不错了,番薯味道也不错。作为“还乡团”,又不用打大仗恶仗,再说武器也不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得知新的“还乡团”是要与张献忠作对时,大部分的“左手兵”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参加新的“还乡团”队伍,他们的诉求也很简单:昔日张献忠砍掉了我们的右手,我们要讨回血债。

    这一段时间,张献忠也没有闲着,十月间,张献忠派了张可望带兵进攻遵义,遇到了顽强抵抗,随着南京的军火制造能力逐月提升,能够调拨给四川的武器从质量到数量都在攀升。遵义的明军不但装备了200支步枪,还装备了500支霰弹枪,此外还有大型和中型掷雷器。所以张可望没有讨到半点便宜,自己反而受了伤,不过只是轻伤而已,也就是大腿中弹,算不得什么。关键是进攻的大西军在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进攻就像撞到了铁板上,寸步难进,而军兵伤亡惨重,进而对于明军的火器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张可望无奈,不得不狼狈退兵。

    到了十二月间,从遂宁传来消息,遂宁的乡间和小镇陆陆续续被人抢占了,抢占者打着“XX还乡团”旗号,看起来是土豪武装,但是装备却不一般。遂宁守将刘进忠手下骁骑营是大西精锐,但是昔日罕逢敌手的马队遇上了克星,“还乡团”居然有一种屁股冒烟、激射而至的开花弹,令得骁骑营隔得老远就被打得人仰马翻,等到迫近,附近的“还乡团”又蜂拥而至,看起来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等到大西大军云集,试图一举扑灭“还乡团”的时候,“还乡团”又跑得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