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准备过年(上)
其实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过年的习俗都是一样的。有民谚:“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rou,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不过,齐晓老家这里的“扭一扭”,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扭秧歌”,而是“打扇骨”,这是一种和迷信紧密相联的活动。而过年的前一天,照例还要贴对子。 这一年没有腊月三十,二十九晚上就是除夕夜了。 二十八一早起来,打过一趟拳后,齐晓到库房把灯笼提了出来,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它拾掇出来。 这对灯笼有半人高,仿的八角宫灯,纯铁的架子,是齐晓的大舅舅做的。 齐mama那边亲戚也不少,齐晓有三个舅舅和一个小姨。大舅舅因为小时候发烧注射庆大霉素导致耳聋,而一个人一旦在开口说话之前耳聋,那么就再也开不了口了,哪怕他的声带是完好的。但是,我们也常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聋哑人因为对事情更为专注,所以往往是能工巧匠,齐晓的大舅舅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他只要看过一遍,就能很快地自己做出了,甚至有时还想得更周到,做的更精致,他们家的沙发就是他自己做的,也是用纯铁焊接的架子,恐怕用上一百年也不会坏。 这对灯笼就是齐mama拜托大舅舅专门给做的。架子很结实,只是上面糊的绸子和吊的穗子用上两年就会显得陈旧,需要经常更换新的,电线和灯泡也需要检查。齐晓今天的任务就是让它重新焕发光彩,工具和材料奶奶都提前准备好了。 齐晓需要先把灯笼上原来的东西解下来,再用布擦拭干净,将稀释的浆糊,均匀地平刷在骨架表面,将剪好的大红色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换一个干净的刷子将浆糊刷平,否则,灯面将是一片脏乱。同时,裱糊的绸布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用彩纸扎好吊穗,挂在伸出来的八个像龙头的挂钩上,就算完成了。工作简单,但是比较琐碎,忙活了一上午,才算是完成了任务。 齐爸爸搬来梯子,将两只灯笼挂在临街的大门口,拉上闸试了试,可以亮,至于糨糊,自己会慢慢阴干的。这样一来,晚上送上电,门口就会照出一大片光亮来。而且,到时候,各家各户的灯笼亮成一条线,再亮成片,在村子里,无论你走到那条胡同,迎接你的都会是火红的光明和温暖。 这些灯笼也是形式各异,千奇百怪,从中也可以看出各家人的用心与否。有的门口就只是一对买来的现成的大红灯笼,有的就是完全自己亲手扎的。有鲤鱼形状,代表“年年有余”;有当年的生肖形的,就需要年年更换新的;等等。 这些灯笼要一直挂到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大年初一早上赶早起来拜年的,也不会无聊,这些灯笼会给他们平添许多乐趣。 这时候,不只是孩子,连大人们也都喜欢在晚上呼朋引伴,走街串巷。 有的比较文雅的人家甚至还会挂出灯谜,过路的任何人都可以去猜,只要猜对了就会有瓜果或是小玩意等礼物奉上。这样的人家门口,到了晚上,往往就会聚上许多人,有猜的,有看的,凑个热闹,也为主人家添了许多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也不知道是从那一年开始,挂灯笼,看灯笼,也成了村子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吸引了临近村子的人来凑热闹。有的初二带孩子回门的,孩子们为了能看到灯笼,都非要呆上一晚上甚至几天才肯回家。 下午,齐晓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这件事是齐晓和两个要好的伙伴一起做的,已经坚持了好多年。后来,齐晓上了大学,那两个好朋友也陆续出嫁,这件事就终止了。这次,齐晓决定带着小弟把这件事继续下去。 原来,离齐奶奶家不远的胡同里住着一位孤寡老人——王奶奶,是村里的五保户。每到过年,村里也只是送些米面蔬菜之类的东西,老人一个人过年就显得有些凄凉。有一年过年,齐晓和伙伴们串巷子经过王奶奶的家门口,发现只有她家门口没有挂灯笼。回到家,向奶奶一打听才知道,王奶奶竟然是一位老红军,而且她的丈夫和儿子也都是烈士,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现在一个人住。 齐晓她们几个当时听了就觉得王奶奶好伟大,也好可怜,于是决定自己动手扎一个灯笼去王奶奶家里陪她过年,这一次决定就做了近十年。 从第二年开始,三人就改在三十之前先去帮王奶奶准备年货,干点儿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到了初一上午,再去帮王奶奶包饺子,放了鞭炮再各回各家吃饺子。 近十年了,当年的懵懂孩童也已长大成为花季少女,王奶奶也逐年地衰老了。 去年,因为两个伙伴都出嫁了,不在家,齐晓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去,就想要不就算了吧!现在想来,王奶奶一定殷殷期盼了一整年,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如此挂怀,实在是自己地不对。所以,齐晓才决定从这个年节开始,再继续下去,毕竟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天下午,吃过午饭,早早地齐晓就带着小弟出门了。 “姐,我们这是去哪儿啊?”小弟被jiejie硬拉出来,没有睡成午觉,还不知道要干什么,真是满肚子的怨气。 “问那么多干嘛?又不会把你卖了,到了你就知道了!”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教育。 “我就是怕你把我卖了!”小弟嘀咕着。
姐弟俩先从家里拿了些比较稀罕地物事,又到村里的小卖部买了一对红灯笼,就提着径直朝王奶奶的家走去。 进大门的时候,王奶奶正在打扫院子。 两年没见,老人家更显苍老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背也驼的更厉害了,精神都是很好,看到齐晓他们两个进来,非常高兴:“晓儿来了?来看看我这个孤老太婆?” “奶奶,快过年了,我们来看看您!您身体还好吧?”齐晓连忙过去把王奶奶扶到一旁地凳子上坐下,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笤帚,一边说。 王奶奶还想再夺回去,但齐晓拿的很紧,王奶奶只好由她:“我身体挺好的,还没有到动不了的地步。你们能来看看我,我就很高兴了。这是谁家的孩子啊,长得虎头虎脑的?小红和小虾怎么没有来啊?” “哦,她们俩嫁到外村了,到初二了,我再和她们一起过来看您。这是我弟弟,我让他过来听您讲讲革命故事,小晨,叫奶奶!”齐晓一边答着话,一边利落的扫起了地。 齐小弟倒是即来之,则安之,小家伙为了逃避劳动,就跑到王奶奶面前,很亲热的喊道:“王奶奶好,王奶奶,我给您捶背吧?” “呵呵,好孩子,跟你姐一样乖,来,坐奶奶面前,奶奶给你讲故事。”王奶奶非常高兴地拉过齐小弟,坐在她面前,“咱们今天讲个粮票的故事。” 齐晓在旁边听了,一头黑线。 “奶奶,什么是粮票啊?”齐小弟倒是好奇宝宝。 “粮票啊,有一个时期啊,我们国家经济比较困难。诶,好多东西都要票啊!你说做件衣服吧,得要布票。想吃点rou吧,还要rou票。买粮食啊,就要粮票。奶奶年轻的时候去过好多地方,所以见过各地的粮票。诶,你等着,奶奶这儿啊还有呢,当时奶奶自己一个人,吃不完,就留着做个纪念。”说着,王奶奶起身从屋子里拿出一个铁皮盒子,打开一看,呵,里面全是各种粮票,有全国的,还有各地的。 齐晓凑近一看,一大堆粮票底下还压着一摞信封。 “这些呀,都是当年你王爷爷和叔叔给我寄的信,我都留着,当个念想。”王奶奶看齐晓对那些信很好奇,就把信封拿了出来,解释道。布满老年斑的粗糙的大手摩挲过那泛黄的纸页,略有些颤抖,口气也有些伤感。 咦,这是什么?齐晓拿起其中一封信。 Ps:刚下晚自习到家,今天更的晚了,抱歉! 虫虫也要票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