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混在西汉末在线阅读 - 第053章 文人的本质,马屁用刀拍

第053章 文人的本质,马屁用刀拍

    看着眼前这青年跪呈一卷青色纸质方形物品,刘歆满脸狐疑神色探手从刘炎手上接过了手抄本《七略》。与其他那些散到各处和准备送给刘歆的不同,刘炎呈上这一册,乃是刘炎亲自动手用标准楷书颜体用在隶书上所抄录。

    接过这本书,刘歆快速翻开,猛然间有些呆愣一下。他随后快速连翻几页、再用手轻轻揉捏几下手中书卷,再看向刘炎时眼睛里露出了异样光华。

    “你就是摄县丞事、前几天甄君侯和王县宰联举那位大复山鬼谷门生元真道人吧?”

    眼睛盯着刘炎,如此问了一句后,刘歆旋即再说道:“你这是用什么纸来抄录老夫这《七略》的?这纸怎的从前从未见过?这抄录者,又是何人?”

    微微抬头看了一眼刘歆,刘炎赔笑间从容答道:“禀恩师,此书承载乃为学生近日才从草纸衍改可供书卷专用之文纸。从前草纸本只是如厕所用,然而学生却几次研试之后,意外得到了这白如羊脂新纸。感觉用此纸来抄书,远胜简牍。至于这卷书上的字,是学生所写,不知恩师有何见教。”

    其实在说这翻话时,刘炎心里想得很清楚: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老子拿厕所里开屁股的东西来抄你的著作了,先给你看到如此轻盈又便于携带的实物,不信你还能顽固地去坚持非简牍不能书。

    而抄录这卷书时,老子用了几百年以后才会有、本是楷书中大家颜真卿笔体。在千篇一律古板、固定化的汉隶之中,不信不能在不影响大局情况下,令你这老夫子耳目一新一下。

    刘炎所想全都没有出错,在刘炎话说完时,刘歆急上前半步、一把抓住刘炎抱拳双手。

    他脸上露出兴奋神色,大笑着说道:“以君之才,老夫怎敢妄认为徒?汝这独创隶书,实为当今天下于行文上又一奇法、妙笔哉,非老夫可想、可遮焉。先生快快起来、先生快快请起,切不可再如此轻贱您自己、折杀老夫也!”

    边说边将刘炎从地上往起拉,刘炎也不推让什么,顺着刘歆拉扯力站起了身。

    虽是站起身来,但刘炎还是低着头一幅谦恭态:“晚辈只是一时兴起,才想将在枯燥行文中微寻些乐趣。在几次习子以后,发现这新写法行文速度与效果远不亚于官文,才大胆用到抄录恩师这简读速寻百章文、启智轻思大作之上。恩师不怪反夸,实让学生惶恐。”

    说是惶恐,实际上无论是刘歆,还是也已经在刘歆做了一个手势之后全都站起身来的王则等人全都看得出来。刘炎没有半分惶恐,反倒是往日里常见从容、淡定,每每出现在刘炎确定某一计策必然成事时才有的神情。

    对刘炎这幅表情王则等人再熟悉不过,然而刘歆、甄阜毕竟并不了解这位鬼谷门生。

    探只手按下刘炎依然抱举双拳,刘歆道:“先生千万不可再如此多礼,更不可以学生自居。若先生不弃,老夫愿与先生结为忘年……”

    我靠!搞没搞错!按汉室宗族算,你吖的可是刘交的五世孙、老子是中山王一脉中人,按辈分上要比你低上好几代呢!大爷的,跟老子结为忘年交,再看你这年纪,没六十、也得五十多了吧?这不是让老子没老没少、没大没小嘛!

    念及此,明知刘歆这个老家伙人品上存在着极大问题是其一、宗族辈分是其二,两点原因使得刘炎连忙摆手。

    面露急色抬脸对向刘歆,刘炎急声道:“晚辈万不敢如此高攀、万不敢如此高攀。国师您在刘氏宗族中乃是高辈显尊,晚辈只不过一黄口竖子。于学问上,您是与天禄阁子云先生同称当时文坛泰斗,晚辈只不过区区小儿,怎敢奢望与您做什么忘年呀!”

    听刘炎如此说,刘歆脸上却露出了一幅不屑神色:“哼哼,天禄阁子云先生,那扬雄只不过一个闭门造空书、哗众取宠之辈,安能与老夫齐名乎?若论真材实学,我看先生您虽年轻,单从这能独创新字体上来说,都比那个老东西要强百倍。”

    耳渎刘歆如此说,包括刘炎在内所有人都面露惊愕色。而这之中,只有刘炎是装出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是文人与文人之间,永远是心服口不服、嘴硬心却软。这种习气从孔老夫子那个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于读书人骨子里。

    孔老夫子不服老子李耳,就斥责李耳许多思想是不正确、不可取。但是到了最后呢?事实上许多看过〈论语〉、真读过孔孟之书的人,转过头去再翻一下老子的著作就会发现,实际上孔老夫子在其学术真成形过程中,许多地方还真就偏偏吸收、甚至涉嫌抄袭了人家老子的东西!

    而究其根底,还不是孔老夫子想树立他在学术上权威性,刻意去把老子当成对立面进行攻击。无论学术还是社稷上,没有攻伐就没有看点、没有看点就注定无发名扬天下。老夫子都如此,何况他的后世门生们呢?

    这种习气,在全由孔孟门生主导中国政治之前,还算不太有何副作用。然而当儒家弟子从汉武帝时代以后成为中国政治上绝对左右力量群体以后,纵观历朝历代,便再不见武人兵变轻易夺权、更多文人互相坑害、反让天下更加大乱。

    武将好斗,最多还只是匹夫之勇。他们要想篡改江山、自登九五,最多只是靠真刀真枪去进行大火拼、最多是死上几千、几万人就能确定谁是胜者。

    最佳典型人物,就是那位乌江自摸脖子的西楚霸王项羽。观其一生,真正因他造反死的人才多少?记得在原来时空里,刘炎曾经看到过有位权威性“砖家”粗略估算过,因项羽而死于秦末乱世的绝对不超过三百万人。

    再看文人好斗,汉初是张良与范增一斗起来,好嘛!一群武夫得了他们的良策,只几年间便能让千万人死于他们计策下。

    等到刘邦建立起汉朝,萧何、陈平又因妒忌等等多重原因跟韩能文能武的韩信斗起来,好在大汉朝已经建立,但是韩信一案在本以太平时代里却又让中华民族死了至少十几万人。

    文人斗法,在乱世中是辅佐一代君王开基立国大好事。然而一旦到了眼下这种看上去还算江山定主、无人夺皇位时代里,却往往很容易形成萧、陈对韩信一般形势。

    终归只有一个结论,就是文人之间绝对是永远互相不会真服气、一不服气就要斗。他们一斗起来就注定殃及池鱼、血流成河于无形间。

    当然,刘炎还知道刘歆为何看不起那位能成受王莽高度重视、专门负责掌管整个新莽王朝舆论咽喉的扬雄。因为在从前听评书以后,刘炎曾经好奇地去查过一些关于那位仁兄资料。

    本来那人姓杨、杨树的杨。为了标新立异,人家自己将姓给改了个扬名的扬。结结巴巴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扬雄,因为口吃而一直不怎么受待见,只能关起门来苦读圣贤书。还好黄天没负了他,终于在他四十岁的时候给了他出名的机会、让他进了长安做了个大汉朝一名小吏。

    他能有这机会,其实最关键一点就是当时实际上帮了王莽一个不大不小的忙。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对于王莽来说,当时他正准备篡夺汉室江山,最怕就是天下乱象重生而影响到其谶语愚众。扬雄这三个文学作品一出来,无疑是代表了民间声音,他才有了类似后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般进长安做官的机会。

    做官就好好做吧!可惜那位天禄阁里一路成长起来的扬老先生,偏偏也很想青史留下个名。对于文人留名千古之道,扬雄自然深谙——著书立说。

    可是扬老先生前几部作品都是或模仿〈论语〉、或模仿〈易经〉。虽然模仿得成分太多,也的确让他在时下、乃至以后中国文学界都成功成了大名人,也还能算是成功了。

    但是这位老先生,垂垂老矣写不动书了您就别写了!非要在动一动、喘三喘的年纪还写新书。

    结果没得“模仿”了,他自己闭门造出个车来。他新造这个车,恰恰使得他“英名”受损。因为书中择词生涩、行语难解,连刘歆这样的人都根本看不明白他书里在讲什么。

    封建时代里,无论你是什么行业,皇帝永远是最高权威。王莽看完扬雄新书以后,虽然不明白但是碍于一直盛赞这位“文坛宗师”,也只能再次高喊佳作。这使得即便再看不懂,如刘歆之辈也只能是跟着做起应声虫、有起喊起好书来。

    其实这也正是刘炎可以想象得到另外一个关键点:扬雄有王莽撑腰,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并非其真正原创。刘歆虽然也有许多学问上东西是从其父辈、祖上传承下来的,怎么说也还算自家学问。王莽一捧扬雄,刘歆家学问自然暗淡几分,还是个争宠、争名逐利在始作然。

    对这些迅速想清楚,刘炎躬身再礼,对刘歆赔罪道:“国师所言,学生受教。学问贵在家传自成,而非一味仿效……”

    看似赔罪一句话,刘歆听完后很是受教。他笑着上前再次拉起刘炎一只手,边向城中走起来,边说道:“所以呀!我说先生你能自创新字体,又得奇物如绢更薄这新书纸,老夫真真不敢为你之师呢!”

    然而刘歆哪里想得到,刘炎这次拍马屁用得不可不是手,而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