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老头合约就是用来撕毁的
“任何信息都是有用的。”一个苍老而冰冷的声音从角落里响起。这时众人才注意到已经在捕快房里坐了一天,不过只是静静的阅读一些书籍的老头。 “说说看。”唐业笑道。 在场的所有人中,张雷和庄士敦是警察,而且内心都有相当程度的正义感,与老头这样的杀人狂魔宗师一般的人物自然谈不拢。 天心、张学宁,这二人虽然是前后脚生活在清末——民初——民末——共和的时代,有些共同语言,也见过那残酷的战争,但两人文化水平并不算精深,年龄又较轻,自然与老头也没多少话说。 和老头同为西方人的泰森、希腊小光头两人文化水平又较低,加上年纪问题,自然与老头这样的高智商没有太多共同语言。 所以,老头平时与众人的交流其实并不多,也没有朋友。 在整个召唤人物的群体中算的上是一个特立独行,没有群体的人物。就算偶尔和希腊小光头或者蒙一交流也不过是为了研究探讨一下希腊语和蒙古人的一些战法细节,根本算不上多熟悉。 可以说,因为老头特殊的“职业”,再加上那份普通人难以理解的高智商绝对是一个游离在群体之外的特殊人物。 但关系归关系,众人对老头的能力还是相当认可的。 见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老头缓缓合上了手中的线装书,唐业瞄了一眼发现是一本他根本没听说过的明朝杂记。 老头咳嗽了一声,缓缓说道:“虽然懂了中文……也明白了几乎所有基础的词语、成语乃至历史的来历。但其实我对中国还是有相当的不了解。所以也就长话短说。”。 “在我看来,虽然王宝在京城的势力不过是几家小铺子,十几个探子。但实际上,如果运用得当……也未尝不是一步好棋!”。 “好棋?怎么说?”唐业有了兴趣。 老头微微一笑,将桌上的茶杯放在了桌子一处,指着茶杯说道:“我们现在就像是这茶杯,这桌子是山东!桌子上的茶壶是明军、另外一堆茶杯是白莲教。我们的势力、根基最弱!白莲教在山东的人数最多,但整体的根基却比不上这拥有这一整个屋子的大明。”。 “我们被困山中,难以发展,无论是白莲教还是明军都可能对我们发起攻击!所以,我们很难发展……想要破局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困在山东,甚至是这片荒山里的困局!”。 “这个我们自然知道,我以前所属的队伍也是靠着不断的战略转进,不断的移动突破才能在敌人的围剿下生存下来!并且逐渐壮大,最终反攻的!”张学宁笑着说道。 老头点了点头:“对,就是要转进!但是……我们如今的情况显然无法做到整体迁徙……这山东的地理位置,除非我们拥有几艘未来的万吨级客轮,否则根本不可能换一个地方重新发展。”。 “所以,谋求战略局面上的变化和转机就尤为重要了。”。 “我们如今能联合的势力现在也只有白莲教或者明廷。其中,看似白莲教作为一个新兴势力,必然会尽量增加合作者……但实际上,白莲教对山东极为看中,如果不是整个大局已经濒临败亡,是不可能跟我们这样的小势力合作的。”。 “而明军,看似在我被召唤之前我们就与明军大战过一次,并且基业被毁。但实际上,其实作为一个统治了这个国家三百年,谋求稳定的庞大帝国来说……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谈拢。”。 “怎么谈?难道要像宋朝的水泊梁山一样招安后被拉去打方腊?最后两败俱伤之后被朝廷来个狡兔死走狗烹?!”庄士敦立刻出言反对到。 老头摆了摆手。 “中国有句话叫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与水泊梁山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水泊梁山开始便是竖起了反旗,朝廷自打一开始便疑虑重重!加上大宋朝廷本身富足,而且外部没有太紧迫的强敌的关系,所以也并不仰仗他们。在用梁山打过方腊,两败俱伤之后自然会除掉他们。”。 “而如今的大明的情况比宋代则是远远不足——政府腐败不堪,卫所军备荒废,除关宁和少数地方战兵外全国武备、经济一片糜烂!朝廷所想要行动最佳途径的京军又是其中最为腐朽的部队,外部又有女真、蒙古虎视眈眈,自然不敢轻易的卸磨杀驴。”。 “另外……嘿嘿……难道我们真的会像那些水泊梁山之人一样去傻傻的和方腊拼杀,消耗实力么?”老头阴冷的笑道。 闻言,众人顿觉眼前一亮。 唐业说道:“你是说……虚以委蛇?”。 “不是什么虚伪和欺骗……要知道,合约本来就是要被用来撕毁的。”老头笑道。 众人顿时在心中狂呼:太无耻了!这种歪理竟然说的脸不红气不喘!理直气壮的啊! “怎么做?难道现在去联络那些城池里的明军么?白莲教势力如此之大,肯定四处遍布暗探……要是走漏了风声,怕是不等朝廷招安合作,我们就先要面对白莲教的围剿了!”张雷皱了皱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当然不能和这些低层次的明廷官员商议。这种事情,越低级的官员越靠不住!一来有他们独吞功劳或者其他想法,二来以州府官员的能力也不足以决定这样大的事情……不但走漏风声的风险变大,而且还无法获得足够的好处!”。 “这种事情……只有和越高级的人谈才越稳妥,也能获得越多的好处!”老头说道。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直接跟北京朝廷谈?”唐业眼前一亮。 “恩。”老头点了点头之后开始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娓娓道来…… 听完老头的想法之后,众人先是长时间的沉默了一阵后便开始讨论起其中的细节来。 很快,众人拟定出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并且书写了一封长信准备联络北京的明廷。 翌日。 一队多达百人的马队出了大山,沿着官道呼啸着向北方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