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华夏风云五千年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五章 张骞来到西域才发现,原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翻页 夜间

第一百零五章 张骞来到西域才发现,原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汉武帝时代的事情,写的有点多,不过还请各位忍耐一下,因为这还没说完。我们还要继续绕圈子,继续逆时针,就到了北方。北方的匈奴早就被打跑了,我们就不重复了,再继续逆时针,来看看西边。

    说到西边,我们就要把时间往前调上一调,那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真正掌权,汉朝也没有真正和匈奴开战,可汉武帝心里明白,汉匈之间迟早要有一战,所以对匈奴的情况一直比较关注。

    在当时有不少匈奴人会因为混不下去,来投奔汉朝,汉武帝就和人家打听匈奴的情况,生活习惯如何,饮食习惯如何,喜欢什么东西,有哪些仇人?这匈奴人就告诉汉武帝,说以前啊,有个月氏国,实力和匈奴差不多,可后来被匈奴打败了,他们就往西边逃跑了。可听说啊,这月氏国一心想向匈奴复仇,可一直找不到盟友。

    汉武帝高兴了,既然匈奴又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也应该是我将来强大的帮手啊,就想派人和月氏国取得联系,以便以后和匈奴动手的时候,能多一个帮架的。可问题是,现在汉朝的西边归匈奴管,要想和月氏接上头,需要从匈奴的境内穿过去,这就需要有胆有识的还要运气好的人才行。这些当然难不住汉武帝,大汉朝那么多的人,于是张骞就被选中了。

    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一个少数民族向导,还有一小撮手下就出发了。要说这张骞有胆有识不假,就是运气差了点,因为他们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单于一询问,什么?月氏在我匈奴的北方,你们还想穿过我的地盘去和他们联系,那我要是想和南越结成同盟,你们汉朝会不会也同意我的使者过去啊?不过他很佩服张骞的胆识,就把张骞留在了匈奴。

    大单于待张骞不薄,不但供他吃住,还给他娶了个媳妇,生了个儿子。这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匈奴人都忘记张骞是汉人了,也就慢慢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张骞可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抓住了个机会,就带着几个人逃跑了,不过没有逃回汉朝,而是继续向西,去寻找月氏国。

    这一走就是几十天,张骞终于来到了一个较大型的城市,一打听,原来这里是大宛国。大宛就大宛吧,总要歇歇脚了,大宛国的国王听说张骞是汉朝的使者,非常高兴,早就听说汉朝又强大又富有,一直想派人过去看看,只是碍于匈奴挡路过不去。还是你们汉朝人厉害,听说我们过不去,就派人过来了。什么?不是来找我们大宛的。哦,想找月氏!

    张骞赶紧解释,虽说我们是出使月氏,可大王只要派人帮我完成心愿,我回到汉朝之后,一定会禀奏皇帝。大汉皇帝向来慷慨,必有重谢。

    大宛王很满意张骞的这个许诺,就派出人马和翻译,一路把张骞送到了附近的康居国。您放心,这个康居国不是出来打酱油的,以后还会继续出现。康居国继续接力比赛,把张骞一行送到了月氏国。

    这个时候的月氏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月氏国了,他们已经有了新的领袖。而且这个新家土地肥沃,附近还有一个叫大夏国的伺候着他们,日子过得很舒服,已经无心找匈奴复仇了。再说这里距离汉朝太远了,实在也没有放弃眼前的生活和汉朝联合复仇的必要了。

    张骞是用尽了办法,也没有能说动月氏人,既然自己已经尽力了,也只好回去复命了。既然出来一趟了,张骞也不着急马上往回走,还是在这地方多转一转,回去给皇帝讲一讲这西域风情也好嘛,他先到了附近的大夏国,而后在大夏国待了有一年多,这才往回走。

    为了减小被匈奴二次抓住的风险,张骞决定走另外一条路,这次依旧运气不够,又被匈奴人抓住了。都是老熟人了,张骞继续待在匈奴,一年之后,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内部为了争单于的位子打了起来,张骞的胆识再次起到了作用,他带着老婆孩子,还有当年从汉朝出发的向导逃走了,回到了汉朝。

    张骞的出现,着实给了汉武帝一个大惊喜。虽然他花了十多年的功夫,也没有能把月氏拉拢过来,可这份执着和耐心着实难得,张骞就被封为太中大夫。张骞这趟西行可没白去啊,他详细的给汉武帝讲了一回西域的风光。

    在西边啊,我最先到达的一个较大型国家,叫大宛国。这大宛国的具体位置,大概就在匈奴的西南,差不多就是我们大汉的正西面吧。这些都不是重点了,除了大宛以外,我还到过大月氏、大夏、康居。这些国家都不小,听说附近还有五六个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不过我没有去过。

    不好意思,有点跑题了,还是接着给您讲大宛。大宛那个地方,也和我们汉朝差不多,老百姓以种田为生,那里的人几乎都会骑马。大宛的马是相当的特别,它的汗都是血红色的,据说是天马的后代。

    大宛国内也有城市,城外也有围墙,城内也有房屋,他们大概有个十几万人口吧。当然作为一个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军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在大宛的北面是康居,西南面是大月氏,西面是大夏,东北是乌孙。这是和大宛比较近的国家,还有一些稍微远一点的,像什么楼兰拉,姑师拉。

    在这些个国家中,乌孙国和匈奴有点相似,他们也是一个游牧国家,跟匈奴人一样,随水草和牲畜迁移,他们的战士也都是骑兵,估计整个乌孙国,能有个几万骑兵吧,战斗力还是蛮强的。

    我听人说啊,以前乌孙国也不怎么样,是匈奴的附属国。可后来慢慢强大起来了,就脱离了匈奴的控制独立了。除了这个乌孙,还有几个小国也有几万人马,也是游牧国家,比如康居。不过我觉得您最感兴趣的,应该还是这月氏国,下面我就给您讲讲这月氏国。

    还是拿大宛做个地标吧,现在的月氏国,在大宛西边大约两三千里,他南面是大夏,西面是安息,北面是康居。因为月氏人以前和匈奴是邻居,理所当然的,他们和匈奴的生活习惯差不多,现在实力也比较强大,大概有个一二十万的骑兵吧。

    我先喘口气,您慢慢消化一下,我再给您讲讲这月氏国的来历。想当年月氏国那是十分的强大,根本就没把匈奴这个邻居放在眼里,正好那几年匈奴出了一个天才的冒顿单于,凭着实力,凭着月氏的轻敌,就把月氏从老家给撵走了,一直赶到敦煌祁连山那一带。您别觉得这冒顿单于狠,这还不算完,等老上单于继位之后,又带兵冲了过去,把当时的月氏王给杀掉,还把月氏王的头骨用来当了酒杯。

    月氏人一看,这匈奴人是盯上自己了,为了美好的明天,就拼命的往西跑,路过大宛的时候,看人家强大,没敢动,就绕过大宛继续走,结果就遇到了大夏国。看着大夏国比较孬种,月氏人就向大夏发动了进攻,一方是为了生存,一方是为了生存不至于太差,结果大夏就向月氏称臣。月氏就在这里落下脚,建立了新的月氏国。因为当年在西迁的过程中,有些月氏的小部落跟不上大部队,就留在了南山羌族那里,他们被称为小月氏,这个驯服了大夏国的月氏,叫做大月氏。

    大月氏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了,在它的西面几千里,有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名字叫安息。安息国的人民以种地为生,主要就是稻子和麦子,还会酿造葡萄酒,他们也和我的坐标大宛一样,建造了自己的城市,面积那也是相当的大。比较有趣的是,他们的钱币上是国王的像,要是换了新国王,就重新铸造新钱。还有一点比较特别,就是他们是在皮和草上写字的,而且写字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写字的顺序是横向的。安息的事情还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更多,这一时半会也说不完,我还是返回来给您说一说,这个被月氏搞定的大夏国吧。

    大夏和大宛的生活习惯差不多,他们用土石建造城市,盖起来房屋,不过他们没有统一的领袖,只有各个城市的长官,因为不容易团结起来,所以他们很害怕打仗,估计这也是为什么落难的月氏都能打败他们的原因。不过大夏人有一个特长,就是特别的会做生意,虽然他们归月氏统治,可他们的日子过的照样滋润。

    大夏国的人口能有一百多万,我曾经在大夏待过一年多,在它的首都蓝市城,有一个非常大的集市,在那里各种各样的货物都被出售,我在就曾经在那里见过我们蜀地的东西。我当时很奇怪啊,就问他们这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从身毒国进的货。据说这个身毒国(就是今天的印度),在大夏的东南几千里远的地方,面积和大夏差不多,他们那块地势比较低洼,而且潮湿炎热,那地方的人比较特别,他们是骑着大象打仗的。

    而且身毒国周围都是海,这个事情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就琢磨啊,大夏大概在我们汉朝西南一万两千多里,那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的地方,而且他们有蜀地的东西,那估计离蜀地不太远。

    说到了这里,张骞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陛下,臣觉得,西域的这些国家有强有弱,但不少都是为农业为主,而且有很多我们汉朝没有的东西。特别是大夏,那里的商人更是贩卖西域各国的物品,如果能派人出使大夏,和他们接上头,那对我们好处是很多的。

    汉武帝点了点头,既然已经想了这么多,那你来说说,我们该怎么和大夏联系吧?

    张骞看汉武帝赞同了自己主张,赶紧拿出了自己的主意,现在出使大夏的话,要是从羌地走羌中,不但路途险恶,羌人也不好对付。要是从北面走,根据我之前的遭遇,还是过不了匈奴那道关。我觉得,还是从蜀地走更好一些,那地方人烟稀少,危险也更少。

    汉武帝现在已经彻底明白张骞的意思了,他想了想,你说的很有道理,西域有不少大国,地盘也不小,反正匈奴迟早会被我打跑的,要是能把我们的势力范围再往西扩展一下,那肯定是更好了。听你说,他们很多国家军事力量不足,还对做生意特别的热衷,就是你说的那个大夏,我估计,凭借我大汉的天威和实力,他们就会顺从我们的。

    至于大月氏和康居那些国家,他们是有些兵力的,我们也可以多给他们一些财物嘛,这样也能让他们归属大汉。嗯,如果真的能这样,待我赶走了匈奴人,打通了西边的路,那西域就都成了我大汉的附属,大汉的疆土就要大上不少了。好吧,就依你的意见,派出使者去和西域各国接头。

    就这样,汉武帝让张骞全权负责此事,而后从蜀地出发,从四个方向向大夏国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