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李承乾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七夕乞巧(一)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七夕乞巧(一)

    据史书记载,南川河两岸时闻有人被山魈所害,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被惊扰得龙体不安,遂下诏全国求医。出生于湖南浏阳南乡大瑶的李畋费尽苦心研制出爆竹,它不仅用来驱祟避邪,保护一方平安,更为太宗驱镇邪魅,李畋救驾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为“爆竹祖师”。

    可惜李承乾扫遍了整个长安大街,都见不着烟花爆炸,想来史书记载的时间还在贞观八年之后,既然贞观八年没有绚丽多彩的烟花,那么自己造出来便是。昨日于老爷子的一番谈话,李承乾深感自己的苍白无力,连娶亲之事,都轮不到自己做主,他不惧,但他又不得不退缩,若是让那些世家阀门对玲珑一弱女子口诛笔伐,怎可忍心?罢了罢了,日后东宫多收拾几间厢房便是。

    七夕又名乞巧节,这一天,大唐少女踏出闺阁,穿上最美的衣服,画上最嫣然的浓妆,拜织女、拜魁星,祈祷这天能遇见自己的真命天子,临近七夕,恐怕也是李承乾以及玲珑于东宫独处的最后一个七夕了,李承乾打心里想让这个七夕变得有些不一样。

    在唐朝还没有情人节一说,但乞巧节的意义却是相同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春秋时期就渐渐开始流传,到了唐朝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几乎所有男女儿童都知道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的好日子。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故而凡间的女子都会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求赐美满姻缘,故而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为了纪念这一天,在晋朝就有纵情玩赏、火烛竟宵的习俗,到了唐朝乞巧节也成为了一个相当隆重的节日,为了能够让百姓尽情的游玩,朝廷特地取消乞巧节的宵禁。

    放河灯正是乞巧节的一项习俗,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这个习俗多次在宋朝文人诗文中记载,大多人以为唐朝没有这个习俗。

    乞巧节很快来临。

    在这一日,不夜城的长安,远不如渭水热闹。

    李承乾、玲珑两人坐在了宽敞的马车中,顺着通往渭水的大道前进。

    李承乾穿得是一身的蓝色的武士服,衣服乃是玲珑为他准备的。玲珑对于他的喜好了如指掌,知道他喜欢宽松休闲,方便行动的衣服。武士服也做了特别的改良,不是胡服也不算文士服,有几分休闲服的模样。

    李承乾洒脱、随性,配上这一身武士服,充满了少年郎青春乐观,但是在气度上他又有着老成稳重的感觉。事实也是如此,虽然李承乾干了不少的事情,但实际年岁始终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然而他的真实年岁,却又不只是二十岁。上辈子作为特种兵的李承乾,有着一股能够让他人信任的稳重,这种由时间累积起来的稳重是无法改变的。李承乾就像是一个少年与中年人的混合体,既有着少年的魅力,也蕴涵着一股成年成熟的魅力。

    至于对面的玲珑,李承乾唯有用十个字来形容。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她的存在就是造物主的神奇,出于自然的鬼斧神功,几乎完美的脸庞,有着让天下女子,自行惭愧的魅力。

    今日她穿着一身白色的长裙,配以云状的发髻、翠绿的簪钗,天上下凡的仙女,亦不外如此。

    两人坐在一处,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只不过目前这对俊男俏女脸上都带着苦笑,皆是无可奈何的表情。

    做一个男人难,做一个好男人更难,做一个疼爱弟妹的好男人难上加难。

    李承乾最初的打算是带着玲珑一起去渭水放河灯,哪知高阳这丫头听闻此事后,愣是拉着武媚娘一同起来,此刻正坐在后方的马车上,嬉嬉笑笑,好不热闹。

    高阳、武媚娘心中皆是各有打算,倒不是真想与李承乾渭水放河灯,高阳长期闷在宫中,甚是向往民间的热闹,能觅如此良机,岂能错过?至于武媚娘,她向来不是坐以待毙之人,她不愿似那女儿国国王只能嫩柳树下,望君背影婆娑。一切都应当靠自己去争取,守株待兔实非其志。

    李承乾拉开车帘,道路两旁布满了手拿河灯的亲年男女,他们成群结队的往渭河行去,一路上红通通的一片,皆是喜庆。

    “热闹麽?”李承乾握起玲珑的玉手道:“高阳风风火火,但媚娘行事稳重,有她在,料想也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你莫要担心那两个丫头,这大好时光可辜负不得……来,玲珑,你看,那河灯怪是不怪?”

    他怪异的指着一个黄发碧眼的外夷妞手中拿着的河灯,也许是西方人与东方人的审美观不一样,东方人的河灯,小巧漂亮,简单优美,而那外夷妞手中的河灯却是一只大乌龟,那龟.头上点着一根蜡烛,让人心中存有一丝恶意。

    “噗哧”一笑,玲珑也为那大大的乌龟给逗笑了,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龟.头的真正解释,她自然不知李承乾心中的恶念。

    看着一路上嬉笑的人群,玲珑羡慕道:“原来河灯是要自己做的,也是啊,不是亲手做的,那又有何意义?”

    李承乾笑而不语,来到渭水河畔。

    夜色已深,但渭水河畔却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游人,大多都是青年男女,再不然就是各处赶来的摊贩,长安作为天下最大的都会,人口高达百万,这种盛宴集聚数万人的情况,那是常有的事情。

    即便在这数以万计的游人中,李承乾与玲珑的存在都是鹤立鸡群的,尽管玲珑准备了面纱,奈何区区纱巾实在无法掩盖那绝世容颜。

    若非名花有主,以唐朝开放的风气,此时此刻玲珑怕是早已受到了各类少年俊杰的邀请了。

    李承乾目光在河畔来回搜索,突的指着离渭河甚远的一处地摊,道:“你看……”

    玲珑眼睛一亮,那是一处毫不起眼的小摊子,客流量也是不大,门可罗雀。因为他们卖的不是已经做好的河灯,而是用来手工制作的一些做河灯的材料。

    这正是他们所需求的。

    摊子的主人家是一对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夫妻,都上了六旬之龄,对于没有生意,也没有任何的报怨,只是笑着看着河滩上嬉闹的年轻一辈。

    玲珑心地善良,有些同情那对老夫妻,暗自里给了李承乾一个明媚的眼神。

    李承乾心中一荡,拉着她的手,走向那小摊子。

    七夕年年有,然而这却是李承乾在长安过的第一个七夕。前几年,不是因为身伤重伤于终南山,便是由于制作震天雷,都耽搁了。

    李承乾的性子与玲珑一般,喜欢自己动手。

    渭水河灯他也是第一次来,关于河灯的制作更是一窍不通。故而事先询问了房遗爱、长孙冲等好游乐的公子哥。最后从长孙冲口中打听到在渭水河畔有一对奇怪的老人家,他们摆着地摊,卖制作河灯的材料,教人制作河灯,手艺极为巧妙,却从不动手做来贩卖,年年如此。

    李承乾当时就觉得奇怪,尽管他从未来到渭水,也可以想象。关顾渭水的游客大多分为两种:其一是长安百姓,这类人大多都不富裕,或是小康之家,或是更甚,往往他们都是自作自带,另一种是外来旅客、本地的达官贵胄,家境富裕,河灯都是现场买的,单看附近的摊贩红火程度便可知了,哪里会有心思买材料动手来做。

    现在亲眼目睹更是奇怪,他们这对夫妇的摊位,与四周卖河灯的相比起来,显得格格不入。

    那对老人家对此却毫不在意,实在让人诧异。

    李承乾、玲珑走到近前。

    那对老人家热情的上前迎接。

    李承乾说明来意。

    这对老人家听后笑容更胜。

    老丈直点着头道:“不是小老儿吹,论这做河灯的手艺,方圆百里,还没有人能够胜过我们老夫老妻的。”

    大娘亲热的捶打了老丈一下,道:“尽说大话……”她笑容可掬的对着两人道:“让小两口看笑话了。”她已经看出李承乾、玲珑是对并蒂情侣,赞叹道:“难得你们明白,世上哪有什么牛郎织女,只不过是世人借助这个故事传递彼此的心意。放河灯表面上是为了照亮牛郎织女的鹊桥路,实际照亮的却是男女之间相爱的情路。代表着男女之间的心意,这心意只有亲手做才能表达出来。随手买上一个,便是再漂亮,也无法代表本人的感情。”

    大娘年纪大,但却毫不昏庸,说起此事来,头头是道,让人心悦诚服。

    这番话,几乎都是说到了李承乾、玲珑的心坎里去了。

    “不知小两口想要做什么样式的,不忙着答复,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大娘显得很是老道。

    李承乾、玲珑互望一眼,异口同声的道:“风铃草!”

    大娘听了更是乐的合不拢嘴,踢了老丈一脚道:“还不快准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