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普及教育
第四个要讨论的议题是普及教育的问题。
公孙康首先发言,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这里,我要代表辽东官府、辽东百姓向一直在辽东默默教书育人的老先生们表示感谢。”
他站起来,整整衣冠,郑重的向邴原、管宁、蔡邕等人坐的席位拜了一拜。
几个老先生连忙起身,弓腰还礼说:“不敢当,实在是愧不敢当。”。虽然他们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但心里都是在窃喜的。能够被别人所尊重,换谁都是高兴的。何况是辽东官府、辽东百姓的尊重。
大家都落座后,公孙康继续说:“八年前,我就想在辽东进行普及教育。但受限于师资的不足,一直没有实行。现在,我觉得条件已经成熟了。”
这8年来,邴原、管宁、蔡邕等人带出了几百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寒门,他们又去当教师,带出了几千名学生。这是辽东师资的一个来源。
许多从中原各州逃难来到辽东的认识中,有数万名认识字、读过书的人,虽然他们并不是都可以被称为士子。但教授顽童识字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代,做私塾教师要比别的行业体面,受人尊敬。所以这也是辽东师资的一大来源。
第三个来源就是军校了。这些年,遍布辽东的几十所少年军校,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十几万名认识字的年轻人。这些人并不能都参加军队的,体力不合格,军事技能不过关的,都被淘汰下来,进入社会中,这些人也可以作为师资的一大来源。
总之,只要公开招聘,只要求能教授千字以内的文字这个简单条件,可以招聘到数万名教师。
戏志才详细的对大家讲解了普及教育的基本方法:
由官府出钱补贴,在每一个村,建立公塾。实行二年制义务教育。每个公塾要求一名教师,学生则要求50名左右。低于30名学生的,则附近几个村合并进行教育。每个公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0-60人之间。多于60人的大村,则增加教师的数量。
只要求教授:千字以内的文字和基础的数学。
学生的年龄,要求在7岁至15岁之间,符合年龄要求的,都可以报名学习。
每七天只上五天课,休息二天;每天只上半天课,不会耽误他们帮家里做工务农的。
戏志才强调:报名不收任何学费,而且官府免费提供一套笔墨纸砚。但是也不强迫百姓们送孩子上学,报名纯属自愿。
至于二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孩子们还想继续学习的,就要去各种私塾深造了。
更深层次的教育,还需要等待辽东经济、文化事业更进一步发展,才可能普及。
在数学方面,公孙康已经写出了一个课本,是后世小学五年级的课本程度。
数学方面他发明了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公孙康没有说这是什么阿拉伯数字。他说的是公孙数字。这10个数字中,数字0是划时代的发明,震撼了很多当代的数学家。
公孙康编写了一个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普及加减乘除。
他还顺便把算盘发明了出来,普及教育之后,可能会有很多穷苦的孩子凭借这个一技之长,去做账房先生,借以糊口生活。
郭嘉也发言说:“请各位老先生来,是想请各位老师编写一本千字文,作为幼童识字、发蒙的课本。这是一件可以流传千古的大事。”
、、这个时候都没有发明,他们不仅仅是识字课本,也在里面灌输着一些思想。公孙康不想沿袭这些思想,所以对这三本书提都没有提。
只是让邴原、管宁、蔡邕等人编辑一本简单的识字课本。命名为千字文,意思是可以认识一千个字。
做了这么多工作,也是为以后科举铺路的。只有全社会读书人多了,才可以进行科举。才可以给寒门一个出路,打破世家豪门对知识、对教育的垄断之后,才能够打破世家豪族对官场的垄断。
但这个最终目的,公孙康深深的埋在心里,条件不成熟时,他压根不会提出科举二个字的。
编写千字文,可以流传千古,同时流传的,也是编写者的美名。这是一件能够与孔圣人齐名的大事,所以邴原、管宁、蔡邕等人都很兴奋。他们不仅答应下来,还争先恐后的提出各种建议。
在集体高潮之后,蔡邕想起数学来。作为公孙康的老师,他很自然的提出要求说:“仁德呀,你刚刚说发明了算盘,取来让我们一观。”
公孙康就让人拿来几十个算盘,在场的人每人发了一个。
他站起来,举着一个大算盘,当场演示如何使用。
在场的人,都是当代的学者,大学问家。各个都是懂数学的。
公孙康只讲解了一遍,大家就都明白怎么使用了。
算盘档中横以梁,梁上2珠,每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这就是为十六进制发明的。后世的人一生下来学习的就是十进制,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梁上有2珠,而不是1珠。对十进制来说,有1珠就够用了。
公孙康现在还不想推广十进制,那样步子迈得太大。而且十六进制也是计算机发明的基础,他可不想把这个基础搞没了。
当然,他发明的乘法口诀就是以十进制为基础的,估计推广之后,因为十进制的便利性,很可能提前1000多年取代十六进制。
一想到未来的计算机可能因为自己的原因,不再诞生,公孙康就冒出了一身冷汗。决定一定要保存十六进制和十进制的并存,直到计算机被发明的那一天。
计算机数据以二进制代码表示,据说就是受中国十六进制的启发发明的,也有说是受到中国阴阳八卦学说的启发发明的。
或许是公孙康想多了,后世的人,只根据阴阳学说就可以发明计算机了。
公孙康首先发言,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这里,我要代表辽东官府、辽东百姓向一直在辽东默默教书育人的老先生们表示感谢。”
他站起来,整整衣冠,郑重的向邴原、管宁、蔡邕等人坐的席位拜了一拜。
几个老先生连忙起身,弓腰还礼说:“不敢当,实在是愧不敢当。”。虽然他们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但心里都是在窃喜的。能够被别人所尊重,换谁都是高兴的。何况是辽东官府、辽东百姓的尊重。
大家都落座后,公孙康继续说:“八年前,我就想在辽东进行普及教育。但受限于师资的不足,一直没有实行。现在,我觉得条件已经成熟了。”
这8年来,邴原、管宁、蔡邕等人带出了几百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寒门,他们又去当教师,带出了几千名学生。这是辽东师资的一个来源。
许多从中原各州逃难来到辽东的认识中,有数万名认识字、读过书的人,虽然他们并不是都可以被称为士子。但教授顽童识字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代,做私塾教师要比别的行业体面,受人尊敬。所以这也是辽东师资的一大来源。
第三个来源就是军校了。这些年,遍布辽东的几十所少年军校,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十几万名认识字的年轻人。这些人并不能都参加军队的,体力不合格,军事技能不过关的,都被淘汰下来,进入社会中,这些人也可以作为师资的一大来源。
总之,只要公开招聘,只要求能教授千字以内的文字这个简单条件,可以招聘到数万名教师。
戏志才详细的对大家讲解了普及教育的基本方法:
由官府出钱补贴,在每一个村,建立公塾。实行二年制义务教育。每个公塾要求一名教师,学生则要求50名左右。低于30名学生的,则附近几个村合并进行教育。每个公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0-60人之间。多于60人的大村,则增加教师的数量。
只要求教授:千字以内的文字和基础的数学。
学生的年龄,要求在7岁至15岁之间,符合年龄要求的,都可以报名学习。
每七天只上五天课,休息二天;每天只上半天课,不会耽误他们帮家里做工务农的。
戏志才强调:报名不收任何学费,而且官府免费提供一套笔墨纸砚。但是也不强迫百姓们送孩子上学,报名纯属自愿。
至于二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孩子们还想继续学习的,就要去各种私塾深造了。
更深层次的教育,还需要等待辽东经济、文化事业更进一步发展,才可能普及。
在数学方面,公孙康已经写出了一个课本,是后世小学五年级的课本程度。
数学方面他发明了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公孙康没有说这是什么阿拉伯数字。他说的是公孙数字。这10个数字中,数字0是划时代的发明,震撼了很多当代的数学家。
公孙康编写了一个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普及加减乘除。
他还顺便把算盘发明了出来,普及教育之后,可能会有很多穷苦的孩子凭借这个一技之长,去做账房先生,借以糊口生活。
郭嘉也发言说:“请各位老先生来,是想请各位老师编写一本千字文,作为幼童识字、发蒙的课本。这是一件可以流传千古的大事。”
、、这个时候都没有发明,他们不仅仅是识字课本,也在里面灌输着一些思想。公孙康不想沿袭这些思想,所以对这三本书提都没有提。
只是让邴原、管宁、蔡邕等人编辑一本简单的识字课本。命名为千字文,意思是可以认识一千个字。
做了这么多工作,也是为以后科举铺路的。只有全社会读书人多了,才可以进行科举。才可以给寒门一个出路,打破世家豪门对知识、对教育的垄断之后,才能够打破世家豪族对官场的垄断。
但这个最终目的,公孙康深深的埋在心里,条件不成熟时,他压根不会提出科举二个字的。
编写千字文,可以流传千古,同时流传的,也是编写者的美名。这是一件能够与孔圣人齐名的大事,所以邴原、管宁、蔡邕等人都很兴奋。他们不仅答应下来,还争先恐后的提出各种建议。
在集体高潮之后,蔡邕想起数学来。作为公孙康的老师,他很自然的提出要求说:“仁德呀,你刚刚说发明了算盘,取来让我们一观。”
公孙康就让人拿来几十个算盘,在场的人每人发了一个。
他站起来,举着一个大算盘,当场演示如何使用。
在场的人,都是当代的学者,大学问家。各个都是懂数学的。
公孙康只讲解了一遍,大家就都明白怎么使用了。
算盘档中横以梁,梁上2珠,每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这就是为十六进制发明的。后世的人一生下来学习的就是十进制,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梁上有2珠,而不是1珠。对十进制来说,有1珠就够用了。
公孙康现在还不想推广十进制,那样步子迈得太大。而且十六进制也是计算机发明的基础,他可不想把这个基础搞没了。
当然,他发明的乘法口诀就是以十进制为基础的,估计推广之后,因为十进制的便利性,很可能提前1000多年取代十六进制。
一想到未来的计算机可能因为自己的原因,不再诞生,公孙康就冒出了一身冷汗。决定一定要保存十六进制和十进制的并存,直到计算机被发明的那一天。
计算机数据以二进制代码表示,据说就是受中国十六进制的启发发明的,也有说是受到中国阴阳八卦学说的启发发明的。
或许是公孙康想多了,后世的人,只根据阴阳学说就可以发明计算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