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十一章 莫斯科大备战
张伟指导和精神控制下的斯大林当然也没有闲着,从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天下午开始,在外来的兵力还没有云集起来的时候,技术兵种方面的集训就已经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为了保证学习和训练效果,各类技术兵器和通信指挥人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当然不可能像最极端的血汗工厂那样一天十八到二十个小时,但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的其他十五个小时也没有一刻用于休闲,在管理上完全不比的进化到二零一七年的高考工厂逊色多少。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炮兵通信和指挥联络乃至不同环境下如何进行精确的测距、当然还有基本的步兵战术和地图的制作与使用、以及步兵军团们类似一类的参谋条例。同训练成本巨大、也根本不可能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拥有可靠战斗力的内燃机兵种或航空兵不同。步炮兵至少在训练消耗和训练成本上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当然在装甲和航空力量方面张伟还是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和飞机飞行品质的反馈与改进。其次是用数量并不算太多,在中国战场上有不少同日军航空兵交战经验,且也有过同德军飞机交战经验的精锐飞行员进行完善的作战经总结,并建立航空兵的轮换补充机制。 在完成了五十到一百个小时的必要起降与飞行科目之后就进行对抗性的空战测试。缺乏像二战美国那样专门的航空靶机的情况下,就以是否在对地移动目标方面射击合格、射击弹道理论考核是否过关为补充评价从而选出更多天赋突出的飞行员。然后利用这些有突出经验或优秀的飞行员进行空中战术对抗。 这种训练方式当然会带来不小的训练损失率,在这个时代尤其是苏联的航空发动机和空勤水平下平均下来一百小时左右的训练就会损失一架飞机,平均每三百小时的训练就会损失一名飞行员。但张伟依然认为即便训练损失不逊色于战场前线的损失、带来的效果也是划算的。而在空战战术上,训练的重点也是如何有效的捕捉和逃离,主要针对对象是对手的攻击飞机而非空战战斗机。这也是给对手的航空力量带来麻烦的最有效办法了。至于空地协同乃至更为有效的对地打击?这些方面能力的建设显然不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能够改善的。 除了训练以外的兵种建设上、最为重要的兵种当然是迫击炮了。 二战苏军的迫击炮起源于法国的布朗德迫击炮,但在设计和运用上,张伟则更多借鉴了德军迫击炮的某种思想:很显然:迫击炮在精度上天然相比身管火炮存在某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