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刘备的日常在线阅读 - 1.173 亩锺之田

1.173 亩锺之田

    时下田地,可分三类,普田,良田,美田。相对应的亩产,又分一般与高产。

    《昌言损益》:“今通肥硗之率,十稼穑之人,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

    普通农田,亩产三石粟。“通肥硗之率”,便是指,肥瘠平均计算得出的结果。

    提高亩产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灌溉法,其二是代田法。

    《史记河渠书》:“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可令亩十石。”又载:“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史记货殖列传》另有“带郭千亩亩锺之田”之说。“六斛四斗也”。乃是指,城邑近郊农田,亦能高产。之所以“近郊田肥”,正因肥水滋润灌溉。

    刘备营城时,行雨污分流。将各家各户,经双瓮化肥池水解的“肥水”注入田间沟渠。再加灌溉,亩产六石,实属正常。更加上还有“稻鱼共生”,一年收获,可比十石美田。

    类稻鱼共生,代田法亦足尽地利。

    如前所说,代田法能令“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善者倍之”。时下,河西四郡“换茬”兼顾“代田”,可季季大熟。

    除上述二法之外,还有更神奇的“区田法”。引《汜胜之书》所载。此法采用深耕作区、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强管理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按此书说:“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如此,即山区种之,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亩收千石,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此产量,实在是高到令人发指。然蓟国将作馆,一直未能试种成功。

    刘备读《汜胜之书》时,窃以为。此乃描述,帝国江南“一季三熟”之美田。不同作物轮作套种,才能如此高产。

    就蓟国如今的晚稻种植而言,一年一季,已是极限。

    陇右梯田因地势较高,灌溉不便,肥水亦无法顾及。且又是刚刚开辟,野地未得驯化。羌人耕种,亦是新手。能有多少亩产,刘备实无法估计。

    首批开镰的麦田,统计后上报。足有三石新麦。

    消息传来,刘备及幕府属吏,皆松了口气。以每户五十亩计,可得新麦百五十石。可活壮劳力五人。以一家老小计,足可养活二十五口。

    羌人行“饶妻制”。家中人口众多。然通常亦不过十余口。二十五口之家,亦是诸如豪帅一类的羌人大户。若能亩产三石,陇右从此得安。

    且,今年只是初种。农时、节气,天时、地利,皆未竭尽所能。来年精工细作,再行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善者倍之”。“缦田,谓不为者也。”即不开沟,不分行,将谷种散播在田中,产量很低。陇右先前多采用此种耕作方法。

    换言之,代田法,每亩均产,能提高一石。

    待陂渠修到田间地头,坂上溪水能尽灌溉之力。若无坂上溪水,亦可层层架设龙骨翻车,引谷中溪水上坡。想必产量亦会增加。若也能提高一石。两项相加,足可增产二石。陇右梯田若能达均产五石。则万事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