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幼麟传在线阅读 - 第四百九十五章 下一战,潼关!

第四百九十五章 下一战,潼关!

    第496章下一战,潼关!

    大战方歇,墙头上人马喧嚣,依旧热闹非凡。

    魏延开始接手城防,大声呵斥了部下看管降卒,布置防御,诸葛亮也已快马加鞭,赶来与刘备汇合。

    姜维在将无当军与飞军的指挥权尽数让渡给了魏延之后,换上自己的袍服甲胄,依在墙角稍作休憩。

    在经过一夜的南北转战,和落城的狂喜激动后,即便强健如他,也颇感疲惫。

    但这一战的胜利,绝不意味着结束,潼关那里还有这一位更强大的敌人。

    分秒必争,抓住每一个间隙恢复体力,做好随时再战的准备,方是为将者之要。

    他恍恍惚惚打了个小盹,梦中依稀见到陇西的故人,并州的积雪,匈奴人的弯刀,朦胧间,耳畔忽响起陈到的声音:

    “伯约醒醒,陛下召见!”

    一个激灵过后,姜维揉了揉惺忪睡眼,一骨碌站起身来。

    东方红日渐升,不觉贪晌一刻钟有余。

    他伸伸懒腰,活动下筋骨,终究因为年少,歇息片刻,便已觉四肢百骸重又精力充沛。

    对着来人抱了一拳,姜维问道:

    “陛下一直不曾歇息么?”

    陈到回道:“是啊,与丞相商讨大计至此刻,方才着某召唤于你。”

    姜维叹服道:“陛下今年六十有三,当真是好精力,令人佩服!”

    陈到拍了拍他的肩膀,催促道:“快走吧,莫使陛下与丞相久候。”

    “请!”

    潼关之战迫在眉睫,刘备与诸葛亮的军议一切从简,就在西安城楼上进行,据此不过百来步距离。

    姜维赶到时,却瞧见两个身影,争论正急。

    他不愿打扰,远远慢下脚步,竖耳倾听,但见诸葛亮肃目抱拳道:

    “臣自然知道潼关之急,危如累卵,然陛下苦战一夜,合该歇息养神,无论如何,都请允臣领兵前往潼关!”

    刘备显是不允,只见他面含薄怒,皱眉沉声道:

    “若朕不亲临潼关,如何迫使曹丕小儿放弃入关之志?潼关若破,纵我等苦心孤诣,亦恐前功尽弃矣。”

    听到这里,姜维明白过来,原是两人在谁领军支援潼关一事上发生了分歧。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身份贵重,又兼年迈,历经一夜苦战,体力枯竭,理应坐镇长安,调养身体。

    但在刘备看来,诸葛亮之威不足以喝退魏军,只有自己亲自现身,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曹丕,迫使其不战而退。

    正所谓旁观者清。

    两人的意见均有道理,但姜维从人心、功利的角度揣度,刘备的意见无疑更能吓唬到魏军。

    汉军历经百战,已然力竭,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然能更好保全北伐的胜利果实。

    毕竟,身为汉家第一人的刘备亲临潼关,就真真正正意味着长安已经沦陷,这对始终认为长安坚不可破并矢志救援的魏军主力而言,不啻为一个重大打击。

    另一个是从人员调度上的考量。

    退一万步来讲,哪怕刘备现身并未吓退曹丕,战事演变成长久对峙,有诸葛亮坐镇的后方,就能源源不断为前线带去援助,能为夺取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盖论运筹帷幄,普天之下,还有谁能望卧龙之项背?

    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便是最好的证明!

    连月数十战,汉军纵使新胜,也已力竭,禁不起半点失误。

    自古行百里者半九十,眼下汉军一定要小心、合理的调度,才能在魏军主力疯狂的反扑中保住来之不易的胜利。

    姜维慢慢靠近,城墙上的争论也已接近尾声。

    平素里刘备皆倚重诸葛亮的意见,但一旦是他认定的事情,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这世上唯一能与刘备正面顶牛,令他惊呼“孝直避箭”而硬生生改变主意的,也只法正一人。

    只是斯人已驾鹤西去,人间再无爱恨果敢、睚眦必报的汉之辅翼。

    争论终因刘备之乾纲独断,以他亲自出击,诸葛亮留守长安告终。

    “长安方下,这处置败兵,安抚士族百姓,并筹措物资诸事,朕不如君,便尽数交托孔明了。”

    诸葛亮终于还是示弱服从,欠身道:

    “如此,臣定将这长安城经营的固若金汤,恳请陛下务必保重身体……”

    刘备大笑道:“若真能击退曹丕,全据关中,朕功业已成,上无愧祖宗,下不负军民,虽死何恨?区区身躯,又何足挂齿!”

    这句话虽也豪迈,却不甚吉利,诸葛亮眉头微沉,正要劝上几句,刘备已发觉到姜维到来,笑着招呼道:

    “伯约辛劳一夜,尚能战否?”

    姜维将身躯挺得笔直,正色道:

    “陛下老当益壮,臣又安敢倦怠?”

    “好小子!”

    刘备大笑,目中满是赞赏。

    “安慰激励的话,容后再说,汝速去召集陇西义军,随朕即刻赶赴潼关!”

    “得令!”

    战至此时,汉军各部均已力竭。

    他和陇西铁骑此时能受选参与潼关之战,可见在信任和实力上,已经取得刘备之最高认可。